勿忘国耻,缅怀英雄先烈
密林深处,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临危不惧,对逼近的日伪军双手握枪,左右射击,他那方正刚毅的脸上显出坚定的神情,重眉下的大眼闪射着愤怒的火焰,他把满腔仇恨凝聚在枪口上,给敌人以有力地回击。他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
1939年冬,日军调集守备队、森林警察、铁路警护队等十余万人,在长白山地区进行“拉网”“大讨伐”抗日队伍。同时,又在农村推行“保甲制”“连坐法”和烧房并屯等政策,隔断人民群众与抗日联军的联系。杨靖宇率领部队在林海雪原与敌人艰苦周旋。敌人不仅实行经济封锁,还以万元悬赏杨靖宇的头颅,派人诱降。 面对诱降,杨靖宇激昂地说:“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民族革命战士,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日寇威胁利诱的手段,只可以玩弄那些民族败类。”1940年2月,杨靖宇和战友们在转战中陷入日军的包围,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最后只身一人与敌人周旋5昼夜,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 杨靖宇牺牲后,残暴的日军割下他的头颅,解剖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 1949年,郭沫若为杨靖宇题词为:“
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