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型供应链模式的建立之如何确保生产流程正常开展5
响应型供应链模式的建立之如何确保生产流程正常开展5
在前一篇文章中,晓闲介绍了几种生产工厂及车间的常规管理制度,主要是与工厂和车间的日常运行相关。在今天的文章中,晓闲会接着介绍生产型企业的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这类特殊的管理制度并不需要企业频繁使用,但对于企业的安全运营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一、生产流程
1.生产管理制度
A.管理制度
h.厂房、车间建设与改造管理制度
厂房、车间建设与改造管理制度是企业的运营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转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这项管理制度是由多个模块构成的,分别是:厂房建设、厂房改造、车间建设和车间改造这几个部分,新建工厂与改造厂房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同样的,车间建设与车间改造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对于企业来说,厂房和车间建设往往是针对企业计划在某地新建一个新的厂房和全新的生产车间来说的。
而厂房和车间的改造往往是针对现有已经建立的厂房和车间进行调整。
新建与改造是完全不一样的对象,其中的难度也会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
厂房和车间的新建与改造是企业的重大运营项目,其主体责任部门并不在生产部门。
生产部门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和现有车间运营的效果而提出要求对车间和厂房的技术要求的权力,但它们并没有批准、许可或者审批车间和厂房改造的权力和专业程度。
通常而言,厂房和车间的新建和改造的主要发起部门往往落实在设备部门或者工程部门,通常而言,工程部门和安全部门需要承担厂房和车间建设和改造的主体责任。
所以,严格而言,这项制度的起草部门往往不是生产部门,而是安全部门以及工程部门。
通常而言,企业一般很少会专门建立一个制度,并起名为厂房、车间建设与改造管理制度,但是,企业通常都会设立类似的管理制度来管理和规避在厂房和车间的建设以及改造过程中的相关风险。
在新建厂房和车间的规划中,企业要想将该事项进行落地,通常而言都需要获得政府的审批,要得到批准之后方可建立厂房。
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厂房的建设与车间的建设往往是一体式的事项,通常都需要同时获得批准之后,方可建立。
对于制造业的企业而言,在产品生产环节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污染,比如废水、废气、粉尘、固废、微生物泄露、噪音污染等污染;此外,还可能会出现一些公共安全风险隐患,比如火灾、爆炸、重物坠落等等安全风险。
因此,一个工厂的正常建立往往需要事前得到政府的批准,政府要批准一个企业的厂房建设的考虑,就会全面地评估工厂建设中的方方面面的风险,比如对于生物制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就需要评估该生物制药企业是否具备防止致病微生物泄露的安全风险,也要评估该企业产品生产工艺条件是否存在产品不合格的风险和隐患(政府不会帮助企业系统评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而只会关注重大风险);而对于一个化工企业而言,政府部门就要评估其生产条件是否具备防止化学物品发生泄露、爆炸事故、火灾事故等的风险,以及企业是否具备应对上述事故的相关安全应急资源(如灭火器等)。
而厂房和车间的改造,属于对现有被政府批准的项目的调整。厂房和车间改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有些改造只是对厂房或者车间的某个门更换一下,而有些改造则会对车间或者厂房的密封性产生改变,而有些改造还需要几乎类似于对厂房大面积调整或者重大调整。
对于某些非常微小的改造和调整,这种改造和调整并不会对政府批准的工厂建设项目产生任何改变,因此,此类调整只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即可。
而有些改造项目会导致厂房和车间出现大幅改动,导致其与政府审批的项目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且某些改造项目还是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和安全风险的。
因此,厂房和车间的改造项目究竟是否需要获得政府审批,往往取决于这个项目的改造变动大小情况,看离政府审批的项目之间的差异究竟有多大,以及是否存在重大的风险隐患。
对于企业来说,在厂房和车间的新建和改造时,要想兼顾相应的风险管理,就需要兼顾政府法规以及企业内部的管理要求。在厂房和车间的建设和改造的管理制度中,企业要约定相应的厂房和车间的建设和改造相关的人员工作职责、相关要求以及相关流程。
关于人员工作职责:要约定好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的人员的相关职责,规定相关岗位人员在不同阶段所应承担的责任。
关于相关要求:这里约定了在项目开始、中途以及结束等等若干环节必须要满足的要求,相关要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分别是:每个环节都需要满足的要求,以及上一个环节应当满足何种条件后方可进入到后续环节中。
关于相关流程:这里约定了企业开展此类工作时,需要按照何种流程和步骤开展相关工作。比如相关流程可能会介绍启动新的厂房建设项目时,每一步要完成和开展的工作都是什么。
i.设备安装与改造管理制度
设备安装与改造管理制度是一项约定如何开展设备安装以及如何对设备进行改造的管理制度。
设备安装与改造管理制度实际上是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是:设备安装管理制度和设备改造管理制度。
设备安装与改造同样与政府审批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设备安装与改造都需要政府审批。
一般的,企业在计划建立工厂之初,就会制作环评报告等报告来获取政府对该项目的批复,在企业的环评报告等申报材料中,企业会将各种设备的安装方案、设备规格、设备性能和设备数量等重要信息列入申报材料中,以此方便政府部门对项目的风险评估。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与重要和关键设备相关的信息需要提前向政府部门汇报并得到政府部门的批准。
但是,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开展,除了会使用关键设备和重要设备之外,还会使用很多次要设备。比如食品企业,在申报项目时,需要将大型设备和关键设备进行申报,比如锅炉、高压反应釜、反应器、大型原料储罐、大型成品储罐等等,但很小的设备不属于必须申报的范畴,比如一个蠕动泵等等。
此外,企业在进行设备改造时,也不是所有的设备改造方案都需要获得政府部门的批准或者向政府部门申报,除非该设备属于关键性设备。
比如:对于危化品企业所使用的粉末原料,原料的投料环节蕴含着爆炸事故的风险,因此,企业所使用的投料装置就属于重大设备或者关键性设备,在企业使用不同类型的投料设备时,企业就需要配套不同的投料方式,而不同的投料方式就包含了不同的粉末物料的投料风险,因此,对于此类设备的改造,应当在改造前获得政府的批准。
而企业考虑对某些设备的功率进行调整,比如增加设备功率,但该设备不属于关键性设备,则此类备案似乎不属于必须完成之事项。
设备安装与改造的相关工作主要是由设备部和工程部负责,其中,安全部门负责关注设备安装与改造中的风险,而生产部门在该事项中所承担的职责是提出设备改造和安装的需求和主张,并针对改造的方向提出具体意见,但通常而言,生产部门并不承担设备安装和改造过程中的相关责任和义务。
设备安装与改造管理制度会规定如下一些内容:
设备何时可以安装:设备安装时,设备安装现场应该具备何种条件并达到何种状态;
设备安装时应该具备何种条件:比如设备应该通过验证;
设备何时可以进行改造:比如设备要达到何种状态时方可进行改造;
设备该如何进行改造:设备在改造时,应当按照什么样的流程和要求来开展改造;
等等。
此外,设备安装与改造管理制度还会规定设备安装和改造前后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并规定设备安装与改造达标的标准。
j.车间检修、停产和复产管理制度
车间检修、停产和复产管理制度是企业运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这项管理制度主要针对的是生产线进行维修、停产和恢复生产相关的管理要求。
车间停产和复产是企业生产管理中不太常见的两种状态,通常而言,如果不是遇到生产线及生产线中的设备故障、产品质量不合格或产品质量异常、原材料短缺、生产事故、企业不可抗力事件等特殊情况,一般的,企业很少会选择停产。而如果没有停产,自然也不会出现复产。除了上述特殊原因外,企业通常会在生产线要进行保养或者检修的状态时进行停产,以便企业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处理生产线中的故障。
而车间检修通常是针对车间或者设备发生故障或可能要发生的故障而导致的停产,需要通过对生产线和设备进行维护。
车间检修主要有两种情况,分别是主动性检修以及被动性检修。
主动性检修往往是指预防性检修,即在生产线尚未发生问题时,就开始进行检修,通过这样一种主动性检修,企业可以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设备隐患并及时处理,由此可以尽可能将设备遇到的损害以及潜在故障发生的概率降低到最低水平。
而被动性检修往往是事后检修,被动性检修往往是在生产线发生故障之后再进行的检修,比如:生产线中某个核心设备的电机烧毁,导致整条生产线都停止生产。
概括而言,停产和复产往往是针对所有导致生产线停止生产的情况而言;而车间检修往往是针对生产线发生故障的情况而言。
车间检修、停产和复产管理制度中会约定制度的主要责任部门。
设备部门是车间检修、停产和复产管理制度中的主要责任部门,设备部门所肩负的职责是保障设备在检修的全部环节的安全处理(包括检修前的准备工作、检修中的相关工作以及检修后的检查工作和验证工作),同时,设备部门也是生产线停产和复产环节中设备状态达标的主要责任部门,在这个环节中,设备部门肩负着保证和确认设备和生产线已经达到了停产状态的职责。
而生产部门负责配合将设备状态达到符合要求的状态。
而质量部门在设备的检修、停产和复产中可能也肩负了一定的工作职责,比如对于设备停产前后状态可能发生变化的情形,质量部门需要介入到停产结束时,确认企业对设备的处理措施达到了达标状态(即可以满足设备启动的状态)。
举例来说:比如某企业要对某个精密设备进行停产检修,此时,设备部门是停产管理的主要责任部门,在停产前,设备部门要确认该设备已经处于可以停机的状态,如果设备内部存在货物,则生产部门要负责清理设备中的货物的责任,同时,设备部门还肩负着对设备的检修质量承担责任,当然,他们可能也要负责对设备进行检修;而质量部门可能最后肩负着对检修后的设备性能进行确认的职责,以防设备启动时的状态异常而导致负面后果的产生。
车间检修、停产和复产管理制度会对车间进行检修、停产和复产的具体要求和步骤进行约定,以避免相关部门违规工作,而导致设备故障或者其他后果产生。
对于某些企业来说,车间停产、复产以及检修都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方可进行。
在设备正常生产过程中,设备内部可能处于不安全或者不安定的状态,如果随意设置条件来关闭设备,就有可能导致设备中的物料出现异常,甚至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或者导致设备遭受严重且不可逆的伤害。
比如:对于压力反应设备,如果目前公司要对该设备进行检修,那么,企业至少要做到这几个方面:
按照设备操作规程,将反应设备内部的条件下降到可以关机的状态,有些设备的关键需要逐步降低反应条件,并不能直接对设备关机,否则可能导致设备受损。
及时将设备内部的物料清理掉,防止设备内残留物料,该做法有多个作用:
其一:可以避免设备检修时对设备内部物料的质量产生影响;
其二:可以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如果检修设备时,设备内部残留物料,这类物料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某种伤害;
其三:可以避免物料的存在影响设备检修的效果,当设备内部残留物料时,物料的存在可能会对维修人员的工作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比如误导维修人员。
设备检修完成后,企业要按照相应的程序测试检修后的设备性能是否正常。
k.设备检查、保养和检修管理制度
设备检查、保养和检修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设备维护、故障修理、日常保养以及设备状态检查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这项制度的主要责任部门同样是设备部门,而通常情况下,其他部门仅仅承担了管理制度执行中的次要职责和支持职责。不过,这里面还是有一些例外,比如:生产部门需要肩负设备日常检查的主要职责。
设备检查、保养和检修是一个相对比较频繁的管理行为,尤其是设备检查,对于企业来说,设备检查几乎是每天都要发生的事项,比如设备每天开机或者调整设备运行参数时,都需要生产部门人员对设备状态进行检查。而设备保养一年中大概只会发生有限的次数,而设备检修正常情况下也不会发生非常频繁。
这项制度与车间检修、停产和复产管理制度有着比较高的相似度,但在少数某些方面也有出入,因此,在这一部分,晓闲将只介绍二者在管理制度上的差异。
相比于车间检修、停产和复产管理制度,这项制度会约定车间人员每次检查设备时所需承担的职责、开展的工作,等等方面,且这项制度还会对检查的频率等具有相应的制度要求约定。而在其他方面,两项制度并无非常明显的差异。
在下一篇文章中,晓闲会继续介绍企业的一些生产线运行相关的管理制度,比如事故处理等,感兴趣的朋友请继续关注后续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