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以文制武,不同的朝代,都是怎么操作的呢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针对的是禁军体系改革,主要目的是消除那些老资历的军头,但同时也提拔重用了不少年轻将领(比如曹彬、潘美、尹继伦等人),而且赵匡胤并没有动边军,所以北宋初期的军队战斗力其实不弱,哪怕赵光义北伐时,宋军在初期都能正面击破辽军(只不过曹彬前锋主力孤军深入导致后勤被断,仓促撤军这才被辽军骑兵抓住机会突袭得手,然后一路追杀)
北宋军队彻底不行还是后面禁军招募各种三教九流成为“贼配军”之后,中期虽然有过西军这种,但慢慢也形成将门这种军阀势力(类似明末辽东将门)……但赵匡胤时期宋军还是具备很强的战斗力的
五代其实一直在强化侍卫亲军即禁军的实力,以保证中央有绝对的战斗力,后晋禁军正面野战可以战胜契丹,后汉禁军平定河中三叛,后周禁军高平淮南大胜。后唐明宗、末帝那种以藩镇兵战胜朝廷夺取天下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郭威是靠着出征的禁军驱逐了隐帝,慕容彦超根本与柴荣没有一战之力。赵匡胤家族从河北就是选拔出来的禁军,五代禁军集合了河北藩镇、河南农民军、河东沙陀兵三大战力,杯酒释兵权是为了保证禁军一直姓赵。可惜这样一只五代铁血一甲子淬炼出来的百战精兵,在高粱河折损殆尽。
回复 @囧TAT幕府 : 确实,不过赵匡胤的禁军改革说白了还是防止老资历的军头做大(毕竟赵匡胤自己就是这么起家的),但他并没有动基层士卒,所以赵匡胤时期禁军照样有很强的战斗力(毕竟赵匡胤行伍出身,军事这块还是有数的)
北宋禁军衰败主要还是后来几任皇帝的责任,赵光义北伐送了一批,后面招募标准下滑(难民、三教九流的地痞都能加入禁军),这才导致北宋后期禁军空有庞大的人数,却没足够的战斗力
还有指挥这一方面 指挥是文官分化事权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针对的是禁军体系改革,主要目的是消除那些老资历的军头,但同时也提拔重用了不少年轻将领(比如曹彬、潘美、尹继伦等人),而且赵匡胤并没有动边军,所以北宋初期的军队战斗力其实不弱,哪怕赵光义北伐时,宋军在初期都能正面击破辽军(只不过曹彬前锋主力孤军深入导致后勤被断,仓促撤军这才被辽军骑兵抓住机会突袭得手,然后一路追杀)
北宋军队彻底不行还是后面禁军招募各种三教九流成为“贼配军”之后,中期虽然有过西军这种,但慢慢也形成将门这种军阀势力(类似明末辽东将门)……但赵匡胤时期宋军还是具备很强的战斗力的
五代其实一直在强化侍卫亲军即禁军的实力,以保证中央有绝对的战斗力,后晋禁军正面野战可以战胜契丹,后汉禁军平定河中三叛,后周禁军高平淮南大胜。后唐明宗、末帝那种以藩镇兵战胜朝廷夺取天下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郭威是靠着出征的禁军驱逐了隐帝,慕容彦超根本与柴荣没有一战之力。赵匡胤家族从河北就是选拔出来的禁军,五代禁军集合了河北藩镇、河南农民军、河东沙陀兵三大战力,杯酒释兵权是为了保证禁军一直姓赵。可惜这样一只五代铁血一甲子淬炼出来的百战精兵,在高粱河折损殆尽。
回复 @囧TAT幕府 : 确实,不过赵匡胤的禁军改革说白了还是防止老资历的军头做大(毕竟赵匡胤自己就是这么起家的),但他并没有动基层士卒,所以赵匡胤时期禁军照样有很强的战斗力(毕竟赵匡胤行伍出身,军事这块还是有数的)
北宋禁军衰败主要还是后来几任皇帝的责任,赵光义北伐送了一批,后面招募标准下滑(难民、三教九流的地痞都能加入禁军),这才导致北宋后期禁军空有庞大的人数,却没足够的战斗力
还有指挥这一方面 指挥是文官分化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