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唐乾陵:阳光初照,盛世复苏
2018年1月13日下午,我和家人一起来到乾陵。从1995年至今,我先后六次来到乾陵,这是第一次在雪后造访此地。虽然空气中弥漫着寒意,但是游客的喧闹散尽,我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欣赏这里壮丽的美景——
从1月3日开始,关中地区连续下了好几场大雪,虽然已经十多天过去,但到处依然白茫茫一片。我周围的很多朋友,都前往野外拍摄雪景,并且流传出这样的话:“下过雪之后,西安就变成了长安!”那么,作为“唐十八陵”中最著名的一座帝王陵墓,雪后的乾陵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乾陵位于咸阳市乾县北部的梁山上,乃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它始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采用“因山为陵”的方式,模仿都城长安的布局,展示出大唐盛世的万千气象。由于乾陵的地宫还没有正式发掘,所以我们来这里主要参观陵墓前的石刻群——
1、华表
在乾陵神道的起点,矗立着一对石华表,高约7.8米。由础座、柱身、柱头三部分构成,础座和柱身阴刻蔓草纹、海石榴纹和兽纹等图案,柱身呈八棱形,表示八个方位。据说,这样的造型象征生命长存的理念,以及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
2、翼马
这两件翼马,乃唐代帝陵中的首例,之后各陵均有类似的神兽。东侧翼马四肢残缺,西侧翼马保持完好,高约3.45米,长3.53米,重约40吨。两马相距25米,昂首挺胸,马头相对,表情刚烈,两翼雕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
3、鸵鸟
在翼马和华表之北,相隔大约200多米处,出现两只东西相对的鸵鸟,又被称为“鸾鸟”。鸵鸟、石屏、底座为一整块石料雕凿而成,高约2米,重达10吨。鸵鸟作前行状,昂首挺胸,羽翼丰满,乃唐王朝同西域文化交流的象征。
4、仗马与牵马石人
紧挨着鸵鸟之北,排列着五对石马,其中三对石马的旁边,站立着一名牵马人。马身上雕刻有鞍、镫、笼头等饰物,牵马人双手置于胸前,可惜头部均已不存。它们象征“大朝会则执仗以卫阶陛,行幸则夹驰道为内仗”的仪卫。
5、拄剑石人像
接下来,神道气氛变得凝重,十对高约4米的石人,拄着宝剑夹道而立,被称为“直阁将军”,乃侍卫皇帝的将官。石人头戴平巾帻,腰束革带,宽袍大袖,并足恭立,蓄须直视,表情各异:有的紧皱眉头,有的若有所思,有的神态虔诚,有的面带微笑。
在漫长的神道尽头,述圣纪碑和无字碑矗立于东西两侧的平台上。石碑高大,擎天而立,分别代表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丰功伟绩——
6、述圣纪碑
碑顶、碑身和碑座正好分为七节,故此碑又被称为“七节碑”。石碑高约8米,重约90吨,顶部呈庑殿式,四檐下各有一力士头顶斗拱。碑文由武则天撰写,唐中宗李显书丹,记述高宗的文治武功,开创帝王陵前立功德碑的先例。
7、无字碑
碑身由一整块巨石雕成,高约7.5米,宽约2米,厚约1.5米,重量接近100吨。碑额未题碑名,正中有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总共九条螭龙,所以又称“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刻画出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以及各式花草纹,线条精细流畅。
此碑原本无字,但是宋金以后,游人开始在碑上题字,经过元、明、清等朝代,碑上逐渐布满文字。其中,公元1135年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保存完整,以契丹小字刻写,旁边有汉字译文。因为契丹的小字早已绝迹,所以碑上的文字成为研究契丹小字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8、六十一蕃臣像
在述圣纪碑和无字碑后的阙下,分布着两组东西相对的石人群像。它们整齐恭敬地排列在陵前,西侧有32尊,东侧有29尊,总共有61尊,乃唐王朝下属的少数民族官员、邻国王子和使节的形象。唐高宗入葬的时候,他们前来参加葬礼,武则天为宣扬大唐的国威,将他们的雕像立于陵前。如今,它们绝大多数的头部已被毁坏,留下众多的猜测。
9、石狮子
在乾陵陵园的四门之外,蹲踞着四对高大的石狮,以朱雀门前的最为雄伟。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表情威猛,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一般,增加了整个陵园的气势。
10、毕沅碑
在整条神道的尽头,树立着一块大清乾隆年间所立的石碑,由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唐高宗乾陵”五个大字赫然碑上。但是,他并没有提到埋葬在这里的武则天,或许有所褒贬吧?望着碑后的梁山,乾陵地宫的入口,就在314米外的东南坡上,那里从来没有被盗扰过,正所谓:“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翻案续新篇。”按照传统的游览路线,乾陵的参观就到此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