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 T54喝多了:长反了的锅盖头,扁平圆的416工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的SU 100 与SU85 等等一系列的坦克歼击车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战果,但装备用一段时间必然是要更新替换的,自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苏联司令部开始了讨论新项目来替换老旧的SU100 85等,当时也有几个预设方案,结果并非所有项目取得了实际成果,但其中一个项目导致了416工程的出现,军方对其感兴趣,它变是今天文章里的主角。

在设计阶段中,新的项目发展很快就收到了代号416工程以此命名,由苏联军方在1949年10月初的会议决定的,项目移交到了哈尔科夫75号工厂执行,军方要求制造一款新型的坦克歼击车,其武器为100毫米炮,同时要强化装甲,使其能够直接与坦克或者防御工事交战,在最初的设计中,416工程有不同的造型方案。

在一个设计方案中,416工程于1950年开春实行,其布局方案,为发动机前置,炮塔在后,主要武器为100毫米D-10T,战斗重量在24吨左右。该布局已提交给苏联装甲与机械化总局英文缩写(GBTU)但军方要求该布局洗要得到改进,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D10T的火炮参数被认为火力不足(主要是当时没有新弹种)同时认为车辆过重,要求彼尔姆工厂用M63火炮替换D10t,同时也对车体上的其他布局提出了一些建议。

更改布局造型方案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到了5月份,机械化总局再一次向军方提交了该项目,到了5月末,苏联委员会批准了该设计,并允许用过渡设计用在416工程身上,(毕竟是新项目,用点新鲜玩意试试看看2333),到了11月初,416在次得到批准,开始进行原型车开发文件,定稿于1951年5月份完成,在夏季,开始进行部件测试(主要是发动机之类的)然后才开始正式制造原型车。

与之前的相比,改进后的416工程,在各项指标上 ,工程师都提出了解决方案,有趣的是,司机的位置不在车体前面,这就意味着所有的成员都在炮塔内忙碌着自己的事情,发动机也进行了更换,测试效果不错。

在装甲方面,车体为焊接解构,车体装甲厚度为75~20毫米,侧面为45毫米,车体大部分的角度都很大,炮塔为铸造,也是装甲最厚的地方,为110毫米,整个车体外形非常低矮,可以说是把投影面积压缩到了极致,发动机,变速箱等行走装置为前置,发动机功率为400马,车体可以携带420升的燃料,有六个负重轮,原本位于后面的驱动轮位于车体前面,可以说416工程是一款倒着开的载具(大雾)。

关于火力,416打算最开始使用D10t 后来选择了根据其基础改进而来的M63,带有制退器,俯仰角在-5..+30°,炮塔可以360°旋转,瞄准设备为tsh2-22和s-71,带有35发或者48发炮弹,内部有装弹机,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6发,辅助武器为一挺同轴SGMT.机枪,子弹数量为1000发,车体尾部有两个大型发烟装置,可以在战场上拉烟。车内带有测距仪,和车长炮塔的观察设备,但该车没有主炮稳定器,不过具备了三防系统。


车组成员为四人,四人全部都在炮塔里面,顶部带有舱口,车组成员有TPU-47对讲机,和对外联络的10-RT-26无线电台。

因为驾驶员在炮塔内,采用了一个复杂装置,驾驶员的座位是一个单独独立的,围绕一个转轴,会自动跟踪炮塔的方向,对外观察通过炮塔上的窗口进行,并借助液压器与炮塔保持稳定

1953年8月,416工程被送往列宁格勒进行测试,同年末又进行了复杂路面的测试,原型车累计行驶了3000公里,这些测试可以积累经验,以最后决定它的命运。

优缺点都55开:416工程成功结合了低重量,高防护,高火力的水平,最大特点的它的布局设计,使车体和炮塔被压缩到了极点(车高仅1.8米),大大提高了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十分低矮的外形在布满伪装,想发现它非常困难。(可以想象如果在战争雷霆里出了这种载具浑身贴满草来阴人233)发动机在测试中也表现良好。但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由于车体被压缩的快成二向箔了,这就意味着内部空间极度缩水,再加上所有成员以及设备都在炮塔内工作,这又进一步压缩了空间,尤其是驾驶员,炮塔活动的同时也得控制车辆方向,得跟炮塔所指的方向保持一致,否则就是睁眼瞎,四人炮塔也会导致成员疲劳。

因为416工程优缺点都十分突出,最后军方决定停止416工程项目进展,原型车被送往了库宾卡博物馆进行展览,经过考虑,在研制新型的自行反坦克炮需要更大口径的火炮,最后军方也停止了100毫米炮的进程 。。416工程就此完结。

长,6.35米,宽,3.24米,高,1.8米。。最大极速50km每小时,航程300km。重量23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