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千万不要对宝宝说这9句话!
宝宝的成长之路,其实恰恰也是我们做父母的成长之路,很多时候,父母随口而出的一句话,但对宝宝来说,可是大大的伤害呢!今天,整理出9句伤害输出较大并且高频的话,家长们尽量避免在宝宝面前提起哦!
第一句:你妈妈不要你了!
小时候是不是都听到过?
《儿童发展心理学》指出,从6月龄起宝宝就会表现明显的出分离焦虑,18 个月之后,孩子会和父母形成相互信任的依恋关系。
而所有以「抛弃」、「不爱」为指向的威胁、不尊重,对这种亲子依恋的伤害都是满级。永远不要小看一句话对孩子的伤害。
第二句::是不是摔疼了?我们打这个门!
宝宝走路不小心撞在门上了,这时候,老人立刻冲过来,抱着孩子说,不哭不哭,我们打这个门!然后开始拍门。
这是典型的「错误归因教育」。
1.粗暴的定性事件,加重了孩子的受害者心理
久而久之,这种没有得到正确处理的情绪,会进入到宝宝潜意识里,越来越发展成将一切问题归咎于外界、不能直面现实的境况,形成不健康的人格意识。
2.扼杀了孩子通过感受后果,自然习得的机会
长大就是不停地磕磕绊绊。
摔跤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每一次摔倒,可以让下一次走得更稳。
第三局:.错误引导了孩子的三观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安慰孩子呢?
很简单~
保持冷静,允许发泄,同理共情,注意转移,启发思考,机会教育。
第三句:小孩子要大方些,给叔叔唱个歌!
不管是否愿意,请先尊重孩子的意愿,这时候,我想奉劝那些人,再让孩子表演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你愿意现在给孩子跳个舞或唱个歌吗?」
第四句:你爸爸/妈妈回来要生气了!
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人传人的现象,大家现在都会说「看我怎么告诉你爸/妈」、「小心晚点你爸/妈回来揍你」、「你再这样你爸/妈回来收拾你」……
可以理解,本来这个做法,只是想树立家长的权威,但是对孩子来说,一味的魔化另一方,只会导致三个后果:
一.毁掉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二.破坏掉跟家长的亲子关系;
三.一旦离开家长的控制,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叛逆;
四.在极端的压抑之后形成更大的爆发。
无论哪一种,带来的伤害都是难以修复的。
第五句:学这东西有啥用?
我们从小听得最多的就是「有什么用」,少有人想过,让我们变得更快乐的,支撑我们在很难过时候还能往前走的,或许正是这些没用的东西。
人总要热爱点什么没用的东西。
第六句:你大呀!要让着小的!
一句话毁了两个孩子!
搞清楚这个,你就明白,他们要的不是一样多的公平,是不偏不倚的公正。买一样贵的鞋子不重要,谁大谁小不重要,谁需要这双鞋子比较重要。
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往往是由爸爸妈妈的态度决定的,学会修炼自己的情绪,接纳他们的不同,告诉他们爱都是一样多的。
第七句:胆子大一点!都是家里人!
孩子认生这个现象是好事!
宝宝认生并不是坏事,这是他们自我保护的本能。
随着孩子进入社交期,平常想要帮宝宝克服认生,爸爸妈妈只要做好三点:
一.给他时间,这也是会随着孩子成长自然消弭的;
二.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在外界和本我直接做好桥梁的角色;
三,适当的带孩子去一些公开的场合,参加一些趣味性的活动,但是不要强求他表现什么。
第八句:别人家孩子……
对每一个宝宝来说,最忌讳的就是在自己面前夸奖别人的孩子?
难道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表扬吗?
当然有的家长,可能知道要夸,但纠结怎么夸?
说真的,萌爸觉得,讲再多的技巧也是辅助,重要的不是语言的艺术,是你发自内心的懂他、欣赏他。
夸奖孩子,难道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吗?
第九句:你看别人家爸爸/妈妈……
第一次当父母,除了喜悦,更多的是常常疑惑:究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说实在的,有了娃以后,我们的时间不可避免的被大大压缩了。要说让生活真正回到它原来的轨道上去,那也是不太切实际的。
怎么样都好,最要紧是当爸/妈这事,本身让你觉得快乐,而不是痛苦。如果你感觉到痛苦,那么一切都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