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评论何以可能:一个“陌生人”视角的分享


(本文是水群时的一时兴起,斗胆从个人经验谈谈漫评话题。分享想法和态度)
缘起
前段时间某地出现了针对知乎动漫大V的异议,动辄将一些援引理论、“故作高深”的漫评贬斥为动漫婆罗门的沐猴而冠,其中不乏信口雌黄者和围观群众,当然也有一些评论界的大佬理智讨论问题。
然而批评归批评,大家心目中还是有显而易见的“日经“共识:我们目前没有、也永远不可能有关于“漫评究竟要怎么做”的规范性结论。这既因为漫评是作者主观见之于作品客观的过程,有强烈的相对性;也因为二次元作为晚近时期出现的文化现象,自诞生始就履行着“下克上“的草根发展模式,对权威保有较强的排斥态度,评论亦从对专业性视角的排斥发展到了对理论的排斥,最终形成碎片化的评论景观,以直观感性经验为行文依据的评论家不再对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根基怀有兴趣,甚者拒绝将欣赏作品的经验作理论上的升华。因此,笔者以为如今大多数针对漫评的嘲讽态度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对理论的不信任,二是对话语权的误读。

一、两类排斥与分析
笔者无意深入探讨排斥现象背后文化社会学的命题,只是想指出这种现象生成的其中两个条件。第一,二次元文化诞生之初是作为主流文化的对立面亚文化而出现的。就其发展来看,这种处在边缘的“亚文化”在上升到激烈的“反文化”的过程种被文化工业收编,成为当今文化消费主义的滥觞之一,失去了实践的有效性;第二,消费社会肢解了宏大叙事的可能,同时也消解了个体宏大叙事的欲望,作为受到隐性压制的亚文化群体,日常体验取代了意识形态,又占据群体的私人生活中心,御宅以个体化的欲望享乐保持消极主体性,从而回避评论的广度和深度。这种说法并非对这种现象的批评,因为推而广之,不仅二次元在拒绝这种元话语,而是整个日常生活都在拒斥这种元话语,引用理论本身就要承担艰深晦涩,惹人生厌的后果。如是看来,漫评与其他文艺作品评论相比并不具备有太大的特殊性,有人喜欢理论,有人不喜欢理论。孰是孰非,更要追问矛盾的深层原因,而不是树立对抗。
另一方面,评论本身作为一种基于个人体验的私人叙事,想在公共话题域里建立起统治性范式自然是一种徒劳。但我们同样应该承认徒劳却并不意味着“话语权的争夺”本身的无用。相反,谁都无法拒斥当自己写下一篇漫评之后,也建立起了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话语权力的中心,毕竟写下评论的作者首先就要相信自己付出的整个劳动过程,并以完稿的成果回馈自己的自恋与自满,作者必然履行了对作者本人的权力(说服自己)。而无关这个中心影响力有多大,有多远,有多深刻。只要作者实质参与了剧情的反映和理解过程,ta必然结合个体内在经验形成新的言说方式和方法。这是一切讨论的前提。

因此对于漫评和漫评方法论,没有谁可以自信地说自己所讲述的内容就是这个领域的权威,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就比其他人优秀或更深入。但是他能够,并且应该确保的是,建立一个“个人经验”与“作品内容”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围绕这个模型确定一个话语中心。如果这个中心得到了广泛认可,它自然作为隐含的权力的话语在圈子之内蔓延。说漫评领域不存在所谓“话语权”既是对的,也并不对。对的地方在于确实不存在固定的话语权实体,因为这一意义不断发生流变,没有谁能成为权威。不对之处在于这种话语权力的绵延是随处可见的,任何人作为被言说者同时又进行言说。如果粗暴地否定言说者的言说在评论中发挥的作用(话语权),不仅完全误读了福柯,更是对漫评界争奇斗艳、百家争鸣的一大损害。
二、漫评方法论
(一)漫评的广度——陌生人视角与剩余范畴的挖掘

笔者绝非专业人士,甚至还没摸到评论的大门,我无法妄自尊大地对“文学批评“提出任何意见。但可以做到将个人经验和专业背景带入到作品的分析当中,既从作品中挖掘出专业价值,又让专业价值服务于作品的解读。以此生产评论的异质性。这里请允许我将社会学家齐美尔的“陌生人”引入到评论中来。“陌生人”是文化社会学思想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以外部视角定义群体实质,并表现出对群体的“反思”或“疏离”,从而与该群体构成一个完满整体的人群。理解这个概念关键在于抓住两点:
1.陌生人不是外在于群体,而是内在于群体的。它是一个属内的概念。
2.陌生人可能是内生于群体,也可能来自外部。重点在于他们携带独特的个人经验,扎根在群体内部,却对群体文化保持一定的审慎的距离。
每个人带着不同的记忆、文化、社会背景和知识背景,在异文化的交织中形成独特的场域和惯习。不仅体现了“陌生人”对当地文化的主体阐释,更极大丰富了当地文化的视野、活力和创造力。我们不妨说,御宅族相对于主流人群扮演的就是这样一类陌生人群体,这类人并不能脱离主流人群生存,而必须与主流人群互动,但至始至终与主流文化保持一个谨慎的距离感。而这种距离感才让御宅族生产新的文化范畴和解释,如果没有主流的猜疑和歪曲,以及对这种猜疑和歪曲的反击,亚文化群体也不会内生出自己的“索引性表达”(哲♂学等)。如果漫评家的批评者们又在主张一种“正统”,那么他们所批判的“动漫婆罗门”评论家处于何种位置?究竟谁才是“婆罗门”?

笔者无意借此反对漫评需要有一定“正统性”,而是指出“二次元”这一边界极不稳定的群体,要依靠“正统”确立自身并不可靠。与其在“正统”的概念中斡旋,不如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更多可能性。首先,漫评人【中立评价的不可能】:一位重视人物情感纠葛的心灵捕手和一位忠实世界系分析的硬核geek,对ditf的评价自然不同;其次,漫评人【绝对中立的评论“不合理”】。虽然我们强调漫评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格,行文不能鬼画桃符,但漫评人的感官体验比模式化的写作程序重要的多,而这又联系于漫评人的个体经验;再次,漫评人的【目的不可能】,因为读者对文章理解的多样性不可避免,我们能笼统地希望文章不给读者带来损害,而是带来思考,但是带来什么思考,带来多少思考并不能标定。而倘若漫评人写文的目的在于自娱,自然要承认漫评存在相对性,那么批判其他漫评形式的理由的可靠性又在哪里?

漫评是围绕某作品的一个或多个特点展开评论家的个人理解。因此漫评需要广度,一个漫评家不可能面面俱到,总有剩余范畴值得挖掘,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应该拒绝角度“刁钻”的评论。而是开放接纳、合理批评,共同挖掘作品乃至背后文化的内涵。
(二)漫评的深度—— “结构性思维”
(这里讲一点私货)
御宅族接触文化研究理论,尤其是批判理论的时候,第一直觉是反驳。是的,宏大叙事本身存在问题。一是对宅群体的共情缺失。将宅文化理解成主流文化的他者,想当然地认为宅文化因为受到异化,所以宅群体遭受了排斥。这种思路在社会工作领域被称作“压迫者模型”,可是这个模型的问题是预设了御宅族有着想要被拯救的需求,他们的生活是否真的那么不堪?有没有人了解御宅族是怎么看待二次元的?二是,将根本归因理解成唯一归因,尽管有一些论者认为市场到处生产着文化垃圾,到处遍布着审美差劲的观众,归根结底是资本—消费逻辑下的异化结果,但是具体影响二次元的因素却不单是资本因素,否则(如创作者的)个体能动性毫无意义,自己喜爱的商业作品甚至也毫无价值,这当然不可理喻。
我们非常清楚自己喜欢二次元仅仅只是“热爱”,而不会像《恋与》某广告描写的那样,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但是曾经笔者又时常有抱有一种困顿,为什么我喜欢的东西不能在现实中实现,为什么我喜欢的东西不能创造更大的影响力?这种矛盾不是个例,一方面我们承认二次元仅仅是安置我们的欲望的场所,拒绝庸俗化侵入,另一方面我们又渴求在群体外部获得一种认同感。这种辩证张力见诸于我们对文化的追求永远处在对现实的扬弃面,诚如齐美尔所描述的文化现代性的景观那样,文化总是超越现实的东西。
如前文所述,这种矛盾深层外部因素或许可以如是理解,文化工业将二次元亚文化收编于生产-消费逻辑,迫使亚文化与主流的边界发生“内爆”,将二次元群体的矛盾面暴露出来。一方面,我们坚持的圈子不复存在,大量主流内容侵入了我们的“表达空间”,我们的“坚持”几乎无处安置。为了继续与主流保持距离,我们开始追求“硬核”,往未被市场染指的位置后退,以阅片量、所玩游戏、所看动画的小众性和理解难度来重新锚定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我们的生活空间更多地被暴露在现实的生产-消费逻辑之下,接受主流的规训,使得在面对三次元社会关系时,对“二次元属性”不置可否,难以为其自证。这一过程最终导致主体对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区分是远远不够的,最保险的方法是彻底放弃对亚文化自身的意识,也就是放弃亚文化自觉,脑海既不深究“亚文化”、“御宅族”、“二次元”的概念,也不自我锚定成一名“宅”,在吐槽谩骂中,践行主体碎片化的生存哲学(我就一看动画片的......),构筑起二次元人士与非二次元人士的叠加态,应对美好需要和沉闷的三次元现实脑臂分离的矛盾。

因此,当陷入“垃圾观众与垃圾制作互构“的迷思时,私以为破局关键不是简单要求观众提升自我审美,或是呼吁制作方制作自认为优秀的动画,而是通过漫评建立审美的”结构性思维(Structured thinking)“:能够从整体的、多元的、共时性的视角看待作品,将作品中的各要素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综合看待。超越单纯的元素功能分析或人物情感分析。不仅留意到作品之于其他作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而且能通过阅读作品展开反身实践,重新留意到自己爱好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若即若离的事实与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带来的问题。笔者斗胆将其称为”御宅的自觉“,以对应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的”亚文化自觉“,此来突出亚文化的共性和宅文化的特殊性。这种评论家绝不是理想的漫评人,却是笔者心目中的“理想家”。当然个体是否选择这条路,笔者在这里无意提出什么一厢情愿的要求和建议。因为自身终究喜爱这个文化,欣赏每一位严肃而认真的漫评人,或是考据入微的探索者、或是引经据典的理论家。
最后笔者根据自己浅薄的知识和理解,擅自地构建了“范畴示意图”和“漫评维度轴”两个“幺蛾子”。旨在表达漫评的多元化和相对性。维度轴中仅仅总结了四个“理想类型”,不排除厉害的评论人四大类型雨露均沾,甚至一篇文章就涉猎了四个维度,更不排除超过这个维度范畴的评论。


对待 “漫评”应包容大于批判。更希望兼顾经验的同时总结理论,照顾作品论的同时注意背后的文化。以及我们对这一身份的某种自觉。
有感而发,能力有限,言尽于此,辛苦浏览,欢迎指正,在此谢过。

作者:钟子默 授权转载
(图源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