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阅读理解,是过度解读吗?
前言:
今天聊聊语文里的阅读理解。

对于语文中的阅读理解,有些人认为它是过度解读。
比如“请分析对窗帘的描写,反应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描写窗帘,而不是那样描写窗帘?”
有些人认为作者当时只是想写窗帘就写了,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之所以“这样描写”而不是“那样描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和含义。
因此,这些人认为有些语文题的阅读理解,实在是过度解读,实在是想多了——语文老师想的比作者都多,作者都不知道TA竟还有这种想法、竟还表达了这种含义。
不过,我觉得对阅读理解而言,是不是过度解读,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的表达含义可以不是这个,但你必须能想到这一层面。
你可以想多了,也可以想错了,但必须能想到。
你想得到,这可以说明你有在同一个事物/现象/事件中,做出不同解释、预想不同可能性的能力。
你想不到,这说明你欠缺预想不同可能性的能力。
对于拥有这种能力的人而言,即使他想多了想错了,他也可以选择“封印”这种能力,不去多想、不去进行过多的解释。
对于未拥有这种能力的人而言,当他想要“多想、多解释”的时候,他是做不到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拥有这种能力,你可以选择不使用它。但在你不拥有这种能力的时候,你无法选择使用它。
阅读理解所锻炼的,是在有限字数的字里行间,察觉“如果字面意思不是它的真实含义,那么它的真实含义可能是什么?”的能力。
这是基于逻辑分析的思考能力。
你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看出作者为什么选择描写窗帘——这实际上是一个论证推断的过程,以上文的内容为基础,推断下文的内容在表达什么。
你发现作者在上文里表现的有些忧虑,你就有理由认为,作者可能是在心情忧虑的状态下,写下了描述窗帘的一段话。
你甚至可以更进一步的设想:作者察觉到自己在情绪上的低落,所以开始观察身边的东西,尝试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改善情绪改善状态。
这种设想可能是错的,但这重要吗?
即使你的设想是错的,即使作者是出于别的原因才描写窗帘,或者作者根本什么都没想、只是随手描写了窗帘。
即使如此,你也已经尽了你最大的力、找出了你认为最接近真相的答案。
你不会认为作者在描写窗帘的时候是兴高采烈的,因为作者在上文的时候明显是心情忧虑、情绪低落。
你也通过整篇文章确定作者不是一个情绪起伏非常大的人,你确定作者不是一个“上一刻高兴,现在能立刻变得阴郁,下一刻又能立刻高兴”的人。
所以你认为,作者在上一刻的时候情绪低落,他在描写窗帘的这一刻,有很大的可能性仍然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他绝不可能突然变得兴高采烈了,整篇文章丝毫没有透露出这样的线索。
阅读理解是严谨的推理过程。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思路?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不选择那个思路,原因是什么?
有些时候你不需要把这些思考过程写在答题栏,但你自身必须能意识到你是经过怎样的流程、才得出这样的结论。
你的推理可能是错的,但你不能因为“可能错”而放弃推理。
你的推理可能是多想了,但你也不能因为“可能想多了”而不去推理。
阅读理解本来就是通过有理由有迹象的方式,探寻「可能性」。
而它提供的“官方答案”,是思考思路方面的参考范本。
当然,阅读理解的“官方答案”也可能想多了,原作者可能从来都没有这样想过——但这还是不重要。
重要的是,是通过怎样的思路、怎样的思考,结合了哪些原因和理由,才得出这个结论这个答案的?
可以拿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去对比官方给出的思考和结论,看看之间存在哪些差异,看看怎样的思路和结论在这个问题之下更恰当更妥当?
如果仅仅是因为“可能想多了,作者可能完全没想到这些东西”这种理由而轻视阅读理解、抗拒阅读理解。
至少在我看来,这样会错过很多锻炼思考能力的机会。
除此之外,“想多了”这个念头是一种傲慢,它会很严重的阻碍进步。
思考是一个越过已有可能性,探寻更多可能性的过程。
而“想多了”等于对事件盖棺定论,认定这是事件的唯一答案、不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想多了」这个念头会阻碍思考。
就像如果你觉得阅读理解是想多了,你就会拒绝在这方面思考。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111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