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虎云龙,兴亡只在笑谈中,又名:你家哥哥孔云龙

纯脑洞,渣文笔,勿上升真人。
【壹】
你叫孔德沁,你有一个比你大五岁的亲哥哥叫孔云龙。你从来就聪颖过人,考啥啥第一,学啥啥都行。小时候,你家家境堪忧一贫如洗,你哥连给师父的学费都交不上,还坚持供你读书。
在知道你家的特殊情况后,你哥的师父桃儿还有师娘王惠老师也很同情你们家,尽量地从物质上精神上支持着你们,哪怕那时,他们的条件也不宽裕。
【贰】
你哥这人从来天不怕地不怕,你是他唯一的软肋。你永远记得有一回他和饼哥出去放鞭炮放失忆了,所有人都绝望不已,完了,孔三哥这下都六亲不认了。
这个时候,你放学回来匆匆赶到,只见你哥轻轻地挽住你的手,和平常一般唤着你:“沁儿回来了?”
你的眼角不由自主地缓缓落下一滴泪:“哥,我回来了”。
从此后,你立志要当一名医生,在你嫂子来之前,好好陪在你哥身边。
【叁】
长大后,你不负众望考上了理想的医学院,成为一名光荣的医生,实现了自己多年夙愿。同时,你也不忘回报多年前给予你支持和帮助的德云社你哥的师兄弟们,他们以及家属每回来医院总觉得找你才踏实。
渐渐地,你的口碑因为精湛的医术越来越好,大家都知道医院有位孔医生,年轻有为救死扶伤无数,人送绰号“玉阎王”。与此同时,你哥的事业也越来越顺当,家里也越过越好。
然而,你哥这个敢死队队长一刻也不得消停,这不——骑着摩托车去撞了人家夏利。
【肆】
急救室的外边,平日里冷静自持,见惯了生死悲欢的你此刻已然到了崩溃的边缘。你脱下工作时穿的白大褂,趴在师娘怀里哭了:“师娘,怎么办?我哥他……”
师娘拍拍你的背:“没事,你哥他要是瞎了,我就教他唱大鼓。”
你擦干眼泪:“多谢师娘”,然后换上白大褂,沉着冷静一如既往:“一个医生连自己哥哥都救不了,那算什么医生?”
DYS众人:“孔云龙的妹妹本来就是阎王,难怪他不怕夏利,估计奔驰宝马他也不怕。”
【伍】
幸运的是,你哥恢复如常。而正在这时候,你的准嫂子把你哥多年积蓄给骗了去,逃之夭夭。
但是恶人终有恶报,这女人照样有被你这个阎王索命的一天。
某日,你看着病人的病历上那个熟悉的名字,轻描淡写地叮嘱跟着你的小护士:“换个大点的针头,越大越好。不用打麻药了,就这样吧。”
【陆】
其实你哥的运气也不总那么差,后来他终于给你找到了一个真心实意对他也对你关怀备至的嫂子,还给你生了一可爱的侄子。接着他又开始担心一天到晚忙工作没时间找对象的你了。
经过一重又一重的你哥还有他的师兄弟们的把关,他们终于为你挑了一个社科研究员相亲。小伙子仪表堂堂聪明机灵,精通多门外语以及方言,连你哥一个说相声的都说不过他,只有在心里暗暗佩服他出色的口才。
你正准备回敬他几句,没想到他对你倒是一见倾心,哪怕他能用好几种外语把别人辩驳得哑口无言,在你面前只有恭恭敬敬张口结舌。你也是,原来和你哥一样无谓生死,直到遇见他才开始真真切切地思量起来,彼此珍重的一生该如何度过。
【结束】愿咱DYS敢死队队长三哥一直走花路~
【灵感来源】民国医学女博士杨步伟

早在封建社会,杨步伟就喊出了“女子者,国民之母也。”这种口号。她不肯缠足,拒绝包办婚姻,孤身跑到上海读书,之后轰轰烈烈的参加了反封建反帝制的革命。当校长、留学日本获医学博士学位,开妇产科医院,简直是进步女性的先驱。
“我脾气躁,我跟人反就反,跟人硬就硬。你要跟我横,我比你更横;你讲理,我就比你更讲理。”这句跟QQ签名一样的宣言,就是出自杨步伟之口。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子,杨步伟到了三十岁仍然没有结婚。
但是没关系啊,最好的总是留到最后,总有人会看到她的好,并且愿意对她好。这不,比她小三岁的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出现了。两人第一见面的时候,杨步伟就问赵元任:“学什么的?” “学哲学。” “学点什么不好,干嘛学哲学?”
这段看起来有点火药味的对话,却让赵元任对杨步伟产生了莫名的好感,觉得这个女子太有个性了。一来二往,渐渐熟了之后,赵元任越发喜欢杨步伟这洒脱的性子,觉得这姐们儿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人。对,就是她,非她莫娶。
这年赵元任29岁,杨步伟32岁,两人结婚了。从相识相爱到结婚一年不到,算得上闪婚了,但这事儿也就这么成了。也正是这两人的结合,才会有四个如此优秀的女儿吧(他的四个女儿全部毕业名校,大女儿是哈佛第一位华裔女教授,二女儿是著名化学家,三女儿是康奈尔大学教授,小女儿是麻省理工教授)。
况且人家赵元任也非等闲之辈呀——会说30多种方言和近10门外语;精通数学、物理、语言、心理学等多门课程;先后任教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清华大学、耶鲁大学等各大名校;赵元任的天才学习能力,简直令同辈人望尘莫及。不但文理兼修,而且所学之精,钻研之深,恐怕后来再也没有人能够超越,难怪胡适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每与人评留美人物,辄常推常州元任君第一。”
(作者:写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为啥赵元任会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清华“四大导师”了)
这俩狠人婚后的日常就是:
恰好杨步伟也会说几种方言,于是两人定了一个日程表,今天说普通话,明天说湖南话,后天说上海话。这不正是有趣的人碰上了有趣的人嘛。有了孩子以后,赵元任还时不时写几首歌,组成一个家庭合唱团,一人用一种方言,合唱一首歌。
最后一个小常识:
赵元任还精通各种乐器,终身与钢琴为伴,学生时代开始写歌,一生创作百余首歌曲。
1920年,正在英国伦敦的诗人刘半农,写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著名白话情诗,首次创造了“她”这个字,并第一次将“她”字入诗。后来,赵元任将这首诗谱成乐曲,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广泛流行。曲韵悠长,耐人寻味,浓浓的思念和缠绵流转其中。现代音乐的一代宗师萧友梅曾盛赞:“替我国音乐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直到1973年,中美关系缓和,赵元任携夫人回到阔别30年的故土,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曾有人问过他,《教我如何不想她》里面这个“她”,究竟是男是女。那次归国之行,赵元任一连三次,在不同场合唱起这首歌曲,或许就是最完美的答案:这个她,正是日夜思念的祖国。
而最后,赵元任过世,学生们自发地在葬礼上为他唱起了“教我如何再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