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是怎么“白嫖”苏联的?【苏芬战争①】

B站历史研究 苏芬战争(第一期) up:章鱼益达
观前提示:在观看历史视频时请全程高度警惕,保持独立思考,不要随意相信弹幕中部分人的言论;理性批判,二极管思维不可取;辩证唯物史观,拒绝历史虚无主义;尊重双方国家,充分思考后礼貌发言;绝不先入为主,禁止饭圈思维,不信一家之言,反对胡乱联想。
本专栏内容代表原up的阐述,up主只做笔记整理,不发表评论。

“我非常理解您想保持中立的心情,但我保证这是不可能的,强权是不会同意的。” ——斯大林给曼纳海姆的信
1809年,由于卷入拿破仑战争(1804-1815),瑞典在与沙俄的交战中落败,将芬兰割让给沙皇(如图)。一个世纪以来,芬兰大公国都是具有高度自治权的附庸国,因此,20世纪初沙皇试图将芬兰俄国化的举动让芬兰民族主义抬头,芬兰出现民族主义运动。

“我们不再是瑞典人,我们不能成为俄罗斯人,因此我们必须是芬兰人。” ——芬兰民族主义运动纲领
随着一战爆发,芬兰民族主义同希望借此弱化俄国势力的德国合作,于1915年派志愿者去德国受训。这些人组成了第27猎兵营【约2000名芬兰人的精锐轻步兵部队,1916-1917战事将证明他们自身价值】,同俄国作战。
1917年12月6日,芬兰正式宣布独立。布尔什维克此日便承认了(文件上能看到托洛茨基、列宁和斯大林的签名)。他们之所以承认,是因为他们认为芬兰很快就会爆发革命,之后芬兰就会重新成为附庸,他们猜对了开头,但没猜中结局......
由于社会矛盾(不做赘述)加剧,芬兰民族主义右翼和社会主义左翼不出所料地爆发内战。
1918年1月,芬兰赤卫队占据南部,资产阶级政府撤往瓦萨(Vaasa)。瓦萨政府1月13日授曼纳海姆武装部队总司令职位,令其带领白军抵抗红军。此时红军有3万人及7万驻芬俄军(不全部是红军),白军有2.4万新兵,但白军仍抵抗并向国际求援。2月,第27猎兵营回国支援资产阶级政府,他们中很多人组成了日后芬军地峡集团军、第四军、北芬兰集团军,后来在苏奥穆萨拉米
——拉特公路战役【芬兰军队技战术的最高成就】一战成名的西拉斯武奥也在其中。白军处境大大改善。
2月14日,两名瓦萨政府议员私自向德国求助,威廉二世欣然答应(请欣赏表情包:威威一笑);但芬兰人极为不满,因为白军在坦佩雷战役取得大胜,已经胜券在握无须成为德国小弟,不过考虑到德国很可能赢下一战,政府还是与之签约。

4月3日,德波罗的海师登陆汉科半岛(这个地方下文还会提到),攻占赫尔辛基。5月,红军在卡累利阿地峡投降。不久后德国战败,德国对芬兰影响烟消云散,芬兰完成统一,反而大赚一笔。第二个问题是解决英法的敌意(因为一战芬兰同德国的暧昧态度),曼纳海姆出访加以共和派进入政府,这一问题很快也被解决。
最后,也最核心的问题是,卡累利阿地峡问题。

卡累利阿地区俄国人问题很大,但是瑞典严格中立,剩余各国都不想趟这个浑水,芬兰必须独自面对东部的赤色巨熊。
1918年2月,曼纳海姆发表“剑鞘演说”,发誓驱逐所有在卡累利阿的俄国人。这一问题可以追述到1617年瑞典-俄国《斯托尔波沃和约》将卡累利阿地区一分为二,之后芬兰大公国长期属于俄国问题不大,但芬兰独立后,这就成了敏感政治和外交问题。芬兰很清楚,俄国无论谁当权都非常需要这一地区作为缓冲区(大鹅子,经典缓冲区up主),沙俄末代总理斯托雷平直言:“芬兰边界距离圣彼得堡只有20英里,难道英国会允许格雷夫森德成为自治国家吗?”沙俄如此,苏俄也如此,这是纯粹的地缘政治。列宁也说:“我们同存在了端拾器的红色芬兰政府签订过一个条约,我听到不少纯粹沙文主义者的反对意见:‘据说那儿有很多的渔场,可是你们把他送人了’”,这说明当时布尔什维克中很多人持同样意见。
1920年10月4日,双方签订《塔尔图和约》,芬军撤出里波拉和波拉亚维地区(这个和乌东有相似之处,但请不要直接类比乌克兰),苏俄将早在1864就承诺交给芬兰的佩特萨莫地区交给芬兰(这里有欧洲第二大镍矿,第一大在俄罗斯),然而两国矛盾没有根本解决。


一阵子之后,东卡累利阿地区旨在使该地区重回芬兰统治的组织——卡累利阿森林游击队投票决定用武力实现这一目标。该组织有约550人参加,多为军官,其中以艾瑞克·海因里希和帕沃·塔尔韦拉(两人均是苏芬战争时期的重要将领)最为著名。起义在10月爆发,有2500名东卡累利阿人参与,但是芬兰政府一直不积极介入导致起义军难以抵挡红军攻势。然而1922年2月2日,一队红军越过芬兰边境一波零元购后回国,起义军认为芬兰政府会介入,但他们铁了心要忍(时任内政部长因此于14日被杀)。1922年6月1日,两国再次签订条约,苏俄给予东卡累利阿人更高的自治权,并给他们一段时间选择去往哪国,最后有3万人去了芬兰,苏芬关系暂时稳定。
为避免卷入纷争,内战后芬兰长期维持中立国策。法国和波兰试图建立针对苏俄的“防火墙”,1922年3月17日在华沙拉拢众多小国签约协定,芬兰外长希望派人去谈谈,但遭到议会反对甚至被迫下台。这代表了芬兰坚决中立的态度。
芬兰的中立政策部分建立于信任国联之上,因而努力履行国际义务,但国联没能制裁侵略国(1931.9.18,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甚至逐渐打破凡尔赛体系(纵容德国扩张),这标志着芬兰不能寄希望于国联。
1930年12月,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和卢森堡签订奥斯陆协议,加上9月荷兰、挪威、瑞典、丹麦的荷兰-斯堪的纳维亚经济协议,这些国家进行了经济和外交上的报团取暖。
1935年12月5日,芬兰总理基维梅基在议会发表讲话,声明芬兰将和北欧国家联合起来,共同保护斯堪的纳维亚的中立。但是,由于瑞典离德国较近,芬兰离苏联较近,它们的核心利益有所不同,假如德国进攻瑞典或苏联进攻芬兰,另一国只能提供有限帮助。
为避免苏联疑虑芬德关系,1937年2月,芬兰外长霍尔斯蒂访苏,但没有成功。而且大清洗的扩大化使东卡累利阿人失去了自治权,苏芬关系再次紧张。
苏联的亚尔采夫在密谈中告诉霍尔斯蒂,“尽管苏联想要保证芬兰的独立。但莫斯科担忧德国会从芬兰进攻苏联,如果到了那个时候,希望苏联的军队能够进入到芬兰的领土上对抗德军”。最后,芬兰直接向苏联发布书面声明:“芬兰不会允许任何外国部队进入芬兰领土,并且相信苏联会尊重芬兰的独立。”
1939年3月5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约见芬兰驻苏公使科斯基宁,提出要租借芬兰湾中几个小岛以监视列宁格勒附近的海上通道(这些岛屿实际上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和山东长岛差不多),芬兰公使以该地区并非不重要的小岛为由回绝。
苏联进一步施压,一方面以李维诺夫、米高扬为首继续在莫斯科同芬兰贸易代表团谈判;另一方面派苏驻意大利大使斯坦因赴赫尔辛基同时任芬兰外长埃尔科接触,但芬兰拒绝搞满清行为(其实哪怕大清也不是随便就租借土地的)谈判破裂。
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苏联不久“解放”了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准备接着“解放”芬兰。10月5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会见科斯基宁,复读此前对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谈话,要求芬兰代表赴苏谈判,本质上就是最后通牒。尽管派出了代表团,但他们并没有谈判全权;次日,芬兰国防军开始动员;17日,曼纳海姆被任命为武装部队总司令。与此同时,斯大林在莫斯科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如下图。



芬兰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第二条,租借汉科半岛。如果租出,“就是一支直指芬兰心脏的手枪”,汉科半岛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只有126KM。而第一条和第四条也难以接受,如果芬兰再拆除曼纳海姆防线,卡累利阿的工业区也会不保,如果类比一下。相当于同时割让中国的东北和山东半岛,,这是万万不可接受的(何况芬兰的战略纵深远不如中国)。如果同意苏联的要求,芬兰的关键城市全都会暴露在苏联军队控制下。11月9日,谈判破裂,半个多月后,苏芬战争爆发。
在三个月血战之后,苏联如愿以偿,得到所求。

苏联并不是自始至终重视汉科半岛的,那为什么呢?芬兰失去汉科半岛之后呢?
从冬季战争之后苏联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猜测出他们的意图。
政治上,1940年6月27日,苏联在没有条约基础的前提要求并于9月9日获得了在9月9日自芬兰南部铁路上从苏联边界(维堡)到汉科的铁路使用权;12月芬兰总统选举前夕,苏联公然干涉芬兰内政,莫洛托夫告诉巴锡基维:“如果芬兰人选择唐纳、基维梅基、曼纳海姆或者斯文胡伍德为总统,那么莫斯科将视此为芬兰不想遵守和约的表现”;决定性证据出现在1940年11月13日,莫洛托夫于柏林同希特勒进行会谈,
希特勒为自己插手芬兰的行为做了说明,德国只对木材和镍矿有兴趣,完全接受芬兰属于苏联势力范围。希特勒问到芬兰将发生什么时,莫洛托夫直接回答,应该会和波罗的海三国和比萨拉比亚(1940年6月苏联吞并罗马尼亚东北部比萨拉比亚省,5.1万平方公里)的情景一样
军事上,冬季战争后苏军在此地布置了3万部队,安置了大量大口径的重型火炮及各类武器,这支驻军可以作为对芬兰做政治要求的军事后盾,这支部队完全有能力复刻芬兰内战时德国的波罗的海师直取赫尔辛基,甚至可以分兵三路。
因此,结论是,苏联在战后,并没有放弃吞并芬兰。所以,芬兰不可能接受苏联的条件给苏联汉科半岛,这样只能一步步被蚕食。
1939年11月26日,苏芬边境线麦尼拉村的隆隆炮声打破了冬日的宁静,芬兰怎么打的这场漂亮仗,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