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亢龙有悔

21亢龙有悔
对应天上的星象,地上也有相应于星象的划分,天上二十八星宿的星空区域,地上有相对应的二十八分野。
按照分野的划分,中华文明兴起最早的在角-亢地区,龙的角对于龙而言是最高的,但是亢比角还要高,就反常了,反常就要考虑应对新情况。如何应对新情况呢?“亢龙有悔”。要悔,要反思。如何反思呢?在《论语》里把反思等同于“省身”。那又如何理解“省身”呢?不能把省身片面的理解为主观方面,这个“省身”的“身”,应该是既包含主观又包含客观。
这是甲骨文的“身”字。

腹部表示自己拥有的,双手表示探索和未来,双足表示实际和现在。所谓“省身”就是对这些内容进行总结。这既包括自身的条件和主观意识,也包括外在的条件和客观环境。所以并非《论语》过于内敛,而是怎么解读和理解的问题。
“亢龙有悔”的悔,就是亢而知反。
“亢龙有悔”在乾卦中是上九爻,也是乾卦全部六个爻,因为乾卦要“群龙无首吉”,所以在每个爻都有“亢龙有悔”的素质,才能使得乾卦为环为圆。
“亢”了,纠正“亢”的问题,是可以向下的。夏人之夏发音同下,就是这样解决问题的思路。
对于夏人来说,太阳每天西落,所以西为下,太阳夏季偏北,所以北为下。我们看到在分野图里,中华文明早期的发展,是偏于向西和向北发展的。南方的翼-轸分野,鹑尾,到最后的第十二分野星次了。挨着第十二星次的第十一星次,鹑火,柳-星-张,就是洛阳一带。

洛阳的洛从各从水。各是什么呢?看甲骨文各字。

各字,是表示人走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一个曲曲弯弯的形状。

是走到了黄河的这个拐弯处,就是洛阳这一带,人们发生了分歧。是从“亢”处继续向西,即向下,还是朝南方去、向上?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选择了向西,即向下,但是这个选择失败了。“亢”为有所过度,过度并不一定表示要退让和下降。“亢”有时意味着,要全面的发展,进一步向前,大家都发展,就不显得你一个人亢了。
在洛阳这里,夸父和另外的人分歧了,各行其是了。洛有自此向西的意思,洛也是从此分别的意思。向南方是向上,亢而上之,是更上一层。不是孤军深入,而是普遍联系。
欲取其下,先攻其上。“亢”只是一个局部的过分程度,从整个形势来说,还需要全面的“亢”。一枝独秀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