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新歌《罗刹海市》引发的传播裂变

我认为,知名音乐人刀郎的新歌发行及引发的网络事件不仅是2023年中国乐坛大事,也是一个传播事件,并反映出一种文化现象。日前,我写了一篇评论并在B站上做了一个视频评论:
刀郎新歌《罗刹海市》为什么引起热议?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吗?
近日,刀郎发行的新歌《罗刹海市》引发了网友关注和网上热议。沉寂多年的刀郎发行新专辑《山歌寥哉》自然引起乐坛关注。引起热议的是专辑中的一首歌《罗刹海市》,这首新歌与刀郎以往的歌风格迥异,歌词怪诞,而且似有隐喻,因此大家议论纷纷。


议论的焦点似乎是刀郎的新歌嘲讽了曾经批评他的那英、汪峰、杨坤、高晓松等大腕,甚至那英等人的评论区也被网友攻陷了。其实,那是网友过度解读了。无论是为人还是格局,这都不是刀郎的作风。刀郎的《罗刹海市》不是针对某些人,而是针对某种社会现象。


那么,刀郎这首新歌到底唱了啥?《罗刹海市》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作品描写了一个虚无飘渺的国家,那里的人以丑为美,完全是一个颠倒过来的世界,此篇乃愤世嫉俗之文章,作者巧借醉乡以指桑骂槐,旁敲侧击,批评一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刀郎的《罗刹海市》是规箴不是黑砖。

刀郎选用大众较为陌生的《聊斋志异》故事来写歌,这是音乐创作的大胆尝试,对于刀郎来说也是一个创作实验。那么,路子是否对?对于乐坛意义何在?可以见仁见智。“互撕式”解读显然不是文艺批评,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权威乐评人的评论,恐怕要“让子弹飞一会”。

笔者认为《罗刹海市》的热议不只是一起乐坛事件,更不是娱乐八卦,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当今我国艺术创作掀起了国潮,许多创作者纷纷从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但我们弘扬传统文化不能只有一个面向,不仅要有歌颂和赞美,也可以有讽刺和批判。不少人听了这歌后去找《聊斋志异》来看,无形中起到引荐古典文学的作用。

刀郎用的是转山调,适合唱诉也易于传唱。于是《罗刹海市》火了,播放量超过10亿,同时带动了网红的翻唱、演奏,从京剧到豫剧,从唢呐到小提琴、二胡、古琴,一个比一个有才。每一个模仿、翻唱都带来了极大的流量,甚至网友们隐喻的某个歌星也带来了上百万条的留言,可以说引发了传播的裂变。

其实,像蒲松龄、杜甫这些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都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们的作品也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能把它挖掘出来进行二次创作和演唱是需要勇气的,仅止这一点刀郎的创作实验就值得肯定和鼓励,刀郎的创作引起我们对如何更好弘扬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


这一推文在头条号发布后,因收到举报而被限流。

我觉得这个举报理由不成立,审核员没看懂我这篇文章,遗憾的是平台不允许申诉。不过,我在其他平台发布的同样内容视频并未受影响。
至此,刀郎新歌引发的网络事件仍在持续发酵,热闹非凡,形成了传播的裂变。
■7月31日有媒体发布消息称,刀郎新歌《罗刹海市》全球网络播放量已超过80亿,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吉尼斯世界纪录官微今日回应称:“没收到申请,没破吉尼斯纪录。
■7月30日网易有文章称,那英的评论区的评论数已经破了437万,且仍在持续上升。
■迄今为止,没有看到刀郎本人发声。
……
可喜的是,我看到了汪峰对刀郎新专辑做了一个专业评论,而不只是辟谣。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推荐热文和视频:
竹内亮导演拍得最好的一部纪录片:一次偶遇改变了这个藏族女孩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