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演讲实录 | 板块挤压的震区:下个十年的数字建筑江湖

2020-12-02 09:40 作者:BIMBOX  | 我要投稿

你好,这里是 BIMBOX,我是老孙。
前些天,受到了来自于湖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几位老朋友的邀请,我参加了他们举办的「有未·2020青年设计师论坛」,做了一场半个小时的演讲,题目是《板块挤压处的震区:下一个十年的数字建筑江湖》,把我们最近这一年在 BIM 行业里看到的事,以及自己的思考做了一个总结。

你可以看下面的演讲录像,也可以阅读稍作整理的演讲全文,演讲的 PPT 源文件也会在末尾免费分享给大家。瑟瑟发抖的注明:以下演讲提到了很多个人和公司,均未得到对方授权,所有思考都是BOX自己的琢磨,如有不符合事实,BOX承担一切舆论责任,与相关个人和企业无关。

前几年,我跟携程吵了一架。

啥事呢?出去玩的时候,携程把我的名字给弄错了,导致我上不了飞机,结果我灰溜溜的从机场回来了。
给携程打了电话,我说你得把费用退回来。对方不干,我当然要投诉啦,还把这件事发到了微博上。后来百度的人联系了我,正好那时候百度和携程在旅游方面有竞争。对方说,我提供证据,他们出一个律师,不需要我出面,帮我把这个钱要回来。后来这个钱还真给要回来了,和父母说起这件事,父母的反映特别有意思,他们问了我一个问题:百度不就是一个搜索框吗?为啥百度还有人给你雇律师呢?

你说,是父母老了吗?还真不是。他们什么淘宝抖音拼多多,都用得溜着呢。
我觉得是这个时代变化得太快了。我们看一个数字,2019年的数据,5125万人,全国的就业人数也就是七亿到八亿,占了这么大比例,干啥的?他们是围绕着电商这个行业兴起的各种新职业,什么媒体运营、网店模特、带货主编、市场 BD、网络推广,你看这些专业,咱们上大学的时候可没有啊,也没有人去培训他们,几年的时间占了这么大的就业比例。

再看一个数字,电竞行业,也是 2019 年的数据,947个亿营收,用户量是4.4亿人。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都会觉得,不就是打游戏吗?小屁孩玩儿的东西。几年时间长成了这么大的一个市场。

再说说行业相关的事,2019 年,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联合发布了 13 种新职业,有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人工智能的人员,还有一个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搞 BIM 的也是有身份证的人了。这些职业倒退几年存在吗?也不存在的。

好,你说,我不跟他们玩,我是一个传统的人,走传统路线。你走的路线有那么传统吗?➤建筑设计师,这个职业有多传统?你可能猜怎么也有上千年了吧?不对,你看下面这张图,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1927 年设立的这么一个专业,那之后才有这么一个叫法。不到一百年;➤一夫一妻制,你觉得大清亡了差不多就该有了吧?不对,1950 年,一夫一妻制才正式写到了婚姻法里。(在座的男生可能觉得生的有点晚了)。➤ 再看周末双休制度,1995 年 5 月 1 日写进劳动法,到今天刚刚 25 年的历史。

你眼中的传统,其实没那么传统。上面这些事,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吗?是说 1950 年之前还一夫多妻,1995 年之前是每周歇三天吗?
不是的,社会一定是缓慢发展过来的,法律法规只是社会发展到一个公认的情况后,给出的强制规定。虽然它很慢,但发展的过程是不会停下来的。其实我们没有任何一天活在真正的「传统」里面,每一天我们都在发生一点点变化。你回忆一下从哪天开始用智能手机的?是从美团开始,还是从微信开始的?你想不起来,但是如果让你回去用非智能的手机,一定回不去了对吧?我们着装的方式、开会的方式、和别人交流的方式,每天都在发生一点点的变化,但是你隔个十年,再回头看就是天翻地覆。这就像大陆板块一样,每天都漂移几厘米,但是它漂移的这个动作,谁都制止不了。

在这个趋势下,我想聊两个话题,一个是大陆的漂移,一个是大陆板块挤压处的震荡。

咱们先说漂移。
这几年我们在行业里做 BIM 知识的普及,经常会看到下面这样的眼神,这个眼神是在说:人家 CAD 一夜之间就全民普及了,你们折腾 BIM 都 10 年了,还没普及,赶紧卷铺盖走人吧。

咱们得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CAD 真的是一夜之间普及的吗?
你看这三张软盘,AutoCAD 2.18 版本,什么时候开发出来的呢?答案是 1982 年,距离今天 38 年了。可能你说,我们普及 CAD 是通过天正软件来实现的,那我再告诉你,天正软件发布是 1994 年,距离今天 26 年。

你看,没有那么快吧。有一位老领导和我说,当年他刚进单位的时候,和今天刚做 BIM 的年轻人面临的情况是一样的,没人用 CAD,他自己也迷茫,这玩意比起手工画图来有那么多问题,值得普及吗?
那为啥我们觉得 CAD 的普及快呢?因为那个时候信息不发达,没有一个知乎、没有一个论坛让大家去吵架啊,CAD 到你家家门口了你用就完了,没到你家的时候你也没听说过。但你要是真说,BIM 的普及比 CAD 要快,那也真的是抬杠。CAD 普及确实不快,但 BIM 一定更慢。那它慢在哪呢?我觉得,下一代技术替换不是我们这个庞大的建筑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它改变的是我们整个系统运转的方式。

举个例子,前两天和湖南省院 BIM 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李星亮聊天,他给我讲了自己推进 BIM 的一个心得。
一个民建项目里,为了简化,咱们就说一共只有三个专业:总图、机电图、景观图。总图给机电提资,机电给景观图提资,没毛病吧?可是景观图是有滞后的,所以景观图就没法返回来给机电图反提资,同样的机电图也就没法再给总图反提资了。之后当然就会导致我们现场出一系列的安装问题。

那这件事怎么解决呢?纯技术角度来说,我们有办法,在这三个专业之间加一个 BIM 模型,大家都往 BIM 模型提资就好了,这就解决了时效性的问题。

现在可能有年轻人进入湖南省院,已经觉得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了,可能再过五年就觉得这不这么干才有问题呢。可是如果你仔细想想,这在技术上没问题,但它在实际的操作中会面临多少的问题?
这是硬生生的加进来一个团队、一个部门、一群人,我们要拍多少的桌子,吵多少的架,才能把这个事情给捋顺呢?上面得有领导的支持,下面还得有执行者的配合。我们再深一步讨论湖南院 BIM 中心的做法。国内大多数设计院都是在最左边的状态,设计验证模式。设计团队是一个圈,BIM 团队是另外一个圈,不搭架,其实就是翻模。大家的未来在哪里呢?很多专家告诉我们,未来的设计团队叫信息化设计团队,全员、全专业用 BIM 实现数字化设计。但现实是,这种美好的设想目前做不到,但我们还必须要生存,那我们就得一边生存,一边找一条从这里到那里的路。

有人说,直接上正向设计吧,你看下面这张图,上面画虚线的那条路,它是说把整个 BIM 团队或和技术嵌入到自己的团队里面去,所有的图都拿 BIM 来出。这条路咱们不说它好或者坏,只说它太难。难在标准跟不上、各方面人员配合不上。难的时候就会出现反抗,推行几年正向设计之后说此路不通,拉倒吧。
那我们再看湖南省院的 BIM 中心怎么搞呢?下面这条路线,BIM 团队说:我不在外面呆着,也不全进去,留一部分的交叉的区域,其实 BIM 团队在这里就像这个一个陪伴式的咨询,不是说这个专业设计完了我再进来,而是说在方案阶段、设计阶段、深化阶段,你设计到哪我就配合你到哪,进来帮你解决实际的问题。省院 BIM 中心把这套方法论总结为:BIM 专业化模式

在一个过渡的阶段,他们做了不少的项目,试下来至少这条路是通的。
去年的时候,我们写了一篇文章,叫《BIM 的「死亡地图」》,里面说到了几个案例,当时给这些案例起了个名字叫「半吊子 BIM」。这里我不但没有贬义,甚至是起立鼓掌,我们认为在过渡的阶段,这种务实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一个 BIM 部门能不能生存下来,进而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案例,采访了湖南省院医疗健康建筑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数字化设计所所长孙昱,当时他给了我这么一张图。这是湘雅五医院地下夹层垃圾车路由的图,图里面这些红圈是垃圾车道的节点,洋红色的部分是垃圾车道的路由。
地下室的净高要求是 3 米,专业这么多,空间这么挤,管道打不打架都不知道,现在你来告诉我,这个垃圾车路由对不对,怎么修改?这件事谁能拍板?

当时孙昱的团队做了一件事。他们用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技术,软件也是最基础的 Revit,他们用参数化的方式,给不同净高的管道赋予不同颜色,生成了下面这张图。其中洋红色代表净高2.6米,绿色代表净高3米,黄色代表净高3.2米,青色代表净高3.6米。
这个结果摊在桌子上,答案就简单多了,只有洋红色的区域不满足净高要求,那就躲开洋红色的部分,做一个连连看,决策成本就低太多了。

这个案例还有一个故事,医院外的一角有座山体,会凸入建筑部分。拿到美方的景观设计成果,他们发现方案的犀牛模型和Revit场地模型有很大冲突,对不上位置。

要是国内两个团队,那大家一起去现场看一下就行,但是这个项目比较特殊,人家方案设计方在美国呢,沟通成本高,怎么办?
我们有无人机技术,可以用倾斜摄影把场地的模型建立出来。现场的山坡上有一堵支护挡墙,是设计之前就已经存在的,通过这个参照物,把实景模型放到了正确的高度,再经过对比就发现,景观犀牛模型的正负零标高取值偏小了 5.3 米,问题解决。

我这写一句话,叫向实景模型技术要答案,我们是要向技术要答案,但提出问题的是人。设计师去发现这个项目有什么问题,找到技术低成本地把这事解决了。
我们在项目里其实没必要把一大堆很牛的技术全都堆上去,搞出多少多少个技术应用点,客户不会为了你用什么技术买单,他们只会为你提供的服务买单。所谓技术这个东西,它本身不是产品,你能交付给客户的东西才是产品。

这几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他们不再说「我到了」:探索结束了。而是说「我在路上」,有一些困难还存在,但我还要日拱一卒往前走。

我们也看到大家不再单纯地谈 BIM 技术,而是说设计用 BIM 去解决设计的问题,施工用 BIM 去解决施工的问题,开发者去解决 BIM 本身的功能问题。
当然,如果所有人都这样,那我今天的演讲就结束了,可是这个江湖好玩就好玩在,它没那么简单。今天的主题是板块挤压处的震区,「漂移」这件事聊完了,结论是:技术向前进,就像大陆板块漂移一样,速度缓慢但不会停下。
接下来我们聊聊第二个话题,大陆板块的在漂移,它总有挤压的部分吧?挤压的地方就是有震荡的地方。

板块挤压的地方在哪呢?
我们最近发现,一些企业开始不那么「乖」了,他们开始玩跨界了,有企业去跨界,就有企业感受到危险,跨界处生存的人就会感觉到震荡。

咱们举几个例子。
上个月我去参加了华东院主办的第二届数字工程高峰论坛。照片上这位是他们的 IT 总监王金锋先生,他的演讲中提到,他们用了 7 年的时间,产值增加了 10 倍左右,重点在于,目前这家设计院传统设计业务占比仅有 20%。他们做的 EPC 总承包项目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数字化产品输出,企业招了几百位研发人员,很多产品不仅用于数字化项目的交付,甚至还公开向行业里销售。你看,这是不是传统设计院向软件商跨界?

说到跨界,去年我们写了一篇文章,关于阿里巴巴在雄安的布局,当时这件事在当时阿里中标雄安 BIM 管理平台的时候,被讨论得很热烈。
阿里云的负责人王坚在杭州的云栖大会上说了这么一句话:没有城市大脑做基础,智慧城市就是空谈。

阿里云搞十几年了,确实搞的很牛,它要进入城市治理、进入建筑行业是自然而然的事,你能说我拦着你、不让你进吗?百度、腾讯、华为都想进来。当然客观的说,我觉得他们确实离专业的核心还有点远,但咱们不展开说了。
最近有个新闻,阿里又出了智慧工地,又跨界动了一家企业的地盘,就是广联达。广联达今年也召开了自己的数字建筑峰会,袁正刚博士在会上讲了这么一句话:数字化技术其实不难寻觅,难的是运用、实践和落地。我们从这句话咂么出什么意思来呢?

你想,广联达原本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它是做单机工具软件的企业。而下一个十年广联达对自己使命的定义是:建筑业数字化和信息化。跟这事没关的东西不干,只要是相关的东西都要干。
所以当广联达说「运用、实践和落地」,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家软件企业要做的事,而是深入到施工的实施领域去了。那施工单位的人又在思考什么呢?上个月我们在成都参加了一场线下活动,四川省工业设备安装集团 BIM 中心的负责人任睿,他说希望施工项目的落地应用和EPC的项目,要把基础工作嵌入到设计流程里面去。注意,施工单位的 BIM 中心,希望把工作嵌入到设计院的流程里去

他现在经常带着团队往设计院跑,大家一起搞个项目,我们不要钱,你想建模我可以帮忙,你需要沟通我帮你跑,但是有一条,能不能把你们设计的流程教给我们一些,我要带领团队向设计学习。为啥这么干呢?他说,年轻人毕业就服务于现场工人的话,他们每天接触到的就是行业标准的下限,要去和设计院接触,和甲方接触,那些人更讲流程和规范。他希望自己带的年轻人能够成为称职的、为甲方提供优质服务的人。这部分我们说了这么多「跨界」,不管你的产品、你的服务到哪里去,最终你的钱是在甲方那里来。

这两年你有没有发现,数字化领域,甲方越来越不好伺候了,或者说越来越不好忽悠了。他们看见过真的 BIM,就瞧不上假 BIM 了,看过有成本信息的 BIM,就看不上只有空壳的 BIM 了。
前几天我和 @VCTCN93 探讨了一个事,为啥建筑行业的软件不搞开源呢?初步的结论,因为建筑行业是一个市场相对封闭的行业。我把软件、资源、技术开源给你,明天项目就是你的了。互联网行业开源,我可以去开辟新的市场,但是我们这个行业,只有少部分人能去做开辟市场的事,大多数人还是在切蛋糕的。你的大一点,我的就小一点。

蛋糕就这么大,玩儿跨界的又这么多,于是挤压处的震区就出现了。尤其是在新兴的领域,活在震区的人每天过得都很难受,日子过得不稳当。

那么活在震区的人,该怎样生活?提到地震区,你可能首先想起的就是日本。这个国家真的是多灾多难,但他们也正是在这种磨难中,锻炼出很多东西。比如日本的抗震设计就很有意思,简单来说,他们的抗震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种抗震方式叫「耐震」,就是采用更坚固的材料,以强制刚。它的缺点是房屋晃动非常大,家具容易倾倒。➤ 第二种方式叫「制震」,它是以刚吸刚,它是通过设计,把地震的能量集中在一个地方造成损害,丢卒保车,震后换上新的零件。修复成本低,不过房屋晃动还是比较大。➤ 最先进的技术叫「免震」,它是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加入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是以柔克刚,建筑几乎没有损害,房间内也几乎没有晃动。

你去看日本索尼总部大楼的抗震设计,用的就是第三种方式。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在变化剧烈的震区,以柔克刚也许是个更好的办法。群里面经常有小伙伴调侃我们喜欢造新词,今天我就再造一个词:柔性中台。在震区的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该培育自己的柔性中台。

咱们先说说啥叫中台?咱们还是不讲专业术语,拿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产品来举例,你就明白了。
吴伯凡写了一篇文章,里面把抖音比作哪吒。他的意思是,这个抖音在我们看到它之前,不是孕育了十个月,而是已经在娘胎里孕育了三年了。

是谁孕育的呢?它背后的公司是字节跳动
字节跳动在抖音之前还有一个产品,叫今日头条。现在大家觉得按兴趣精准推送内容稀松平常,但今日头条刚出来的时候,这个算法绝对是一个创举。你的每一次点击和收藏、每一次阅读进度和退出时间,都积累成数据,当这些数据足够大的时候,它就能精准地描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什么感兴趣,甚至能猜测出你的收入、社会地位等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把内容和广告推送给你。海量的用户画像,以及这套算法,还有一些列的模块,比如订阅模块、数据收集模块等等,就是字节跳动的数据中台。这是「中台」的第一层含义:中台是各种模块,是未变现的准产品。中台还有另一层含义。当市场发生变化了,有人发现新的用户场景了,短视频火了,那么字节跳动公司不需要重新设计和开发产品,它只要把这些模块和准产品重新组合,就能很快形成一个新的产品,所以说外人看抖音开发了几个月,实际上它孕育了三年。这是中台的第二层含义:有一个新场景出现,中台就能支撑起一个新的方案。

现在你理解了中台是什么,我们可以说说「柔性中台」的意思了。
➤ 所谓后台,就是你的三观和操作系统,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企业。后台要简单而坚实,但如果只有后台,你会成为一个好高骛远的人,嘴里天天喊着坚持,却什么事也不做。➤ 所谓前台,就是你的机遇和正在做的事,具体到一个项目、一次面试的机会。前台要锐利而果敢,但如果只有前台,你会成为一个唯利是图的人,不见兔子不撒鹰,短期内没有好处的事坚决不干。➤ 而所谓中台,就是一套「未变现」的半成品模块,它们可能是一些基础的数据,可能是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它们不能马上让你赚钱,可一旦机会来临的时候,它们会跳出来支持你。中台要丰满而柔软,要不断积累和刷新,这个因为在充满变化的时代,你不知道五年之后什么能赚钱。拥有坚定的后台、锋利的前台、柔软的中台,你就会成为一个三观正、行动力强,并且能适应变化的人。我看到那些优秀的人都有这样的特质,他们能够在热闹的场所中察觉寒凉和危险,可以在人群的激情中冷静下来,弯下腰去做一些实事;同时,他们也能在冷酷的现实里感受温度和能量,不会轻言放弃,让那颗种子熬过冬天,成为一颗树。

好了,关于这次演讲的内容,就给你分享到这儿,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思考。演讲的 PPT 源文件我们也会分享给所有人,你可以随意使用里面的任何素材,公开场合使用时若能提到一句 BIMBOX,我们感激不尽。

获取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在公众号对话界面(不是这篇文章下)回复关键词「BIM江湖」;第二种是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 BIMBOX 知识店铺,在首页的BIMBOX粉丝福利专区有三个专栏,我们把源文件也更新到了行业资料福利这个专栏了。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演讲实录 | 板块挤压的震区:下个十年的数字建筑江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