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入门)丨莫名契合我三观(含摘抄)

2022-01-04 22:57 作者:浅间  | 我要投稿

元旦放假,看完了这本很火的《被讨厌的勇气》。

名字有点鸡汤,内容却是很基础的阿德勒心理学入门,叙述是用的青年人和哲人对话讨论的形式来展开,读起来没什么压力,收获却不少。

读完发现阿德勒的理论和我的三观想法莫名非常一致,挺意外也觉得挺神奇的,于是决定单独写一篇笔记,也做些摘抄。

 


先说说我自己的一些体验,这部分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直接跳过到摘抄

 

我大概是高中的时候才开始思考人生意义这件事。

思考的过程已经不记得了,但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人生意义在于对其他人的影响,一个人带给他人的好的影响,越大、越深远、影响的人越多,这个人的人生就越有意义和价值。

——可以说我选择码字作为谋生的手段,在工作之余也坚持写作,就是出于这样单纯的人生认知。


然后,我应该是大学毕业一年左右,适应了进入社会后靠自己谋生的状态,并且和孩子他爹开始认真考虑“以后”的时候,完成了自我接纳。

我开始知道自己虽然有各种不足和缺点,但仍然是个有价值的人,能够靠自己站立于世界上,也能够被人所爱,并且去爱上某个人。


日常工作生活里我都习惯于分离自己和他人,哪怕是亲密的朋友乃至家人也会有一定的距离。始终怀抱对人类的信赖和善意,努力追求人生的意义却不执著于被人认可——这样的生活方式和书里的理论基本上完全契合——看书的时候感觉自己仿佛成了书本内容的佐证,这种感觉还真是有点微妙……

 

但,虽然是按照这样的理念生活着,之前的我却完全不知道这个理论,而且靠我自己,肯定没有办法把成体系的理论描述出来,进而支撑自己的生活选择。

——所以能有幸读到这本书真是太好了。


摘抄&整理


1.阿德勒的理论是“个人心理学”,认定“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2.关于竞争:

·人都各有差异,这种“差异”不关乎善恶或优劣。因为不管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我们都是平等的人。

·无论走在前面还是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是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退出竞争不是认输吗?
——是从胜负竞争中全身而退。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

·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进而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3.行为方面的目标有:A自立;B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目标:A“我有能力”的意识;B“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4.人生课题

·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统称为“人生课题”。是一个人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时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

·工作因为有着成果这一简单易懂的共通目标,即使有些不投缘也可以合作;而交友是脱离了工作,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因为没有了工作关系的强制力,更加难以开始和发展;爱一是指恋爱关系,二是家人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是最难的课题。

·朋友和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这是与爱之主题有关的话题。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如果在一起感到苦闷和紧张,那即使是恋爱关系也不能称之为爱。当人能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才是真正的爱。

·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与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人处在同一个空间,根本不可能保持自然状态——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出发,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分开。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承担”,判断课题的归属。


5.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人生谎言: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人类并不是会受原因论所说的精神创伤所摆弄的脆弱存在。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说,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

·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假如你“不是为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他人也“不是为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

·别人对自己抱有怎样的期待不难判断,但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却非常难。自己期望什么,想要成为什么,希望过怎样的人生,这些都很难具体把握……可“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选择别人的认可还是选择得不到认可的自由之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是自由的代价。……比起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想要自由地生活。


6.归属感

·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就是直面“人生课题”,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

·人际关系出现困难时,去“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如果了解世界之大,小团体里的不如意就是“杯中风暴”,跳出杯子,就只是微风了。如果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一开始就没必要缔结,主动舍弃也无所谓,不要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中。

·通过“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而不是被人评价表扬,主观上能够认为“我的存在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就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看待他人,要为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我们仅仅因为“存在于这里”,就已经对他人有用、有价值了(EG:亲子)。

·建立共同体感觉需要:

A自我接纳:诚实地接受“做不到”的自己,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

*为什么非要“特别”呢?普通和平凡真的不好吗?实际上谁都是普通人——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B他者信赖: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如果你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彻底剪断关系是你的自由。……如果不敢信任他人,最终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关系浅,破裂时的痛苦会小,但产生的喜悦也少,只有怀着加深关系的勇气,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也会增加。

C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舍弃自我为他人效劳。

*认可欲求获得的贡献感没有自由,但我们人类是在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在追求幸福。


7.人生

·人生不是一条线,而是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接。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出门的瞬间旅行就开始了,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我们应该更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改变的事情。过去直线般的生活是因为你选择了“不做改变”,而未来是一张白纸,没有故事。

·为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其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会无所进展,只能每天枯燥乏味生活,因为默认“此时此刻”只是准备和忍耐阶段。

·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当下就好,人生并不深刻,认真生活不等于深刻生活。

·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End.



 


《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入门)丨莫名契合我三观(含摘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