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大新鲜事 | 内大最新科研成果一览
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李锋钰教授和王磊研究员团队在物理学知名期刊Physical Review B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内蒙古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李锋钰教授与王磊研究员指导研究生在寻找二维本征拓扑超导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Two-dimensional potassium borides with hidden kagome-like lattice: Topological semimetals, van Hove singularities, and superconductivity”为题发表在物理学知名期刊Physical Review B(《物理学评论B》)上。(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b/abstract/10.1103/PhysRevB.107.235154)
我校武利民教授和王蕾教授联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PNA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随着人们对可再生和环境友好能源的不断探索,光电催化(PEC)水分解作为绿色制氢最有前途的策略之一而受到广泛关注。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和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武利民教授和王蕾教授联合团队在前期通过原位合成NiB 层大大提高BiVO4光电极的中性电解质 PEC性能(Sci. Adv. 2023, 9, eade4589),通过单原子掺杂光电极调控载流子传输(Nat. Commun. 2023, 14, 2640)基础上,针对a-Fe2O3光电极存在的电子迁移率低,电子-空穴复合严重,空穴扩散长度短(2至4 nm)和水氧化动力学慢等问题,设计并开发了一种Ru-P双原子位点负载的a-Fe2O3光阳极。
在单原子工程引导下,将Ru和P的双原子位点分散到赤铁矿上(DASs Ru-P:Fe2O3),构建了高效氧化铁光电极。构建的半导体在1.23和1.50 VRHE下显示出4.55和6.5 mA cm-2的光电流密度以及0.58 VRHE的起始电位。更为重要的是,该光电极在一个太阳光照射下ABPE效率达到1.00%。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低含量的Ru以单原子形式负载在a-Fe2O3表面,同时与P原子形成Ru-P键,该协同作用有效抑制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增加了载流子分离和电荷快速传输。DFT理论计算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相比于Ru-O键,Ru-P键更加有效地延长载流子寿命,并使其参与到水氧化反应中。这项工作提供了一种通过在半导体中构建双位点增强电荷载流子传输的有效策略,同时,也为制备其它高效太阳能水分解光电极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PNAS, 2023, 120, e2300493120)。
我校化学化工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高瑞廷为第一作者,武利民教授和王蕾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纳米专项、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计划、内蒙古自治区“杰出青年”、内蒙古大学青年科技英才培育等项目的支持。
我校首批两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
近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发布了2022年工程教育专业证结论,全国高校共有441个专业通过认证。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顺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我校首批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

我校入选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6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名单,我校成功入选。
本次共确定1075所学校为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共有18所学校入选。各单位建设周期为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