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语简单过去时的介绍
最近收到刚入门法语的学生交来的作文,总让我有点哭笑不得: 明明句子还没有表达通顺,简单过去时却使用得那叫一个炉火纯青,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吧,不过还是值得嘉奖啦
~🙈🙈🙈其实简单过去时在现代法语中是一个不再通用的过去时态了,目前仅存在于书面语,尤其是小说、寓言等文学作品中。也就是说,你上法国街头随机问一个法国人,ta可能自己也不太记得某些动词的简单过去时要怎么变位了,而现今我们继续学习、了解这个时态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方便我们去阅读文学作品。说起来,简单过去时的变位是还算规则的,但就是要花时间记(跟其他变位一样,就是因为不用,所以大家没怎么去记,所以觉得这个时态很难) : 词干在各个人称都是相同的,第一组动词是词干+ai, as, a, âme, âtes, èrent; 第二组动词是词干+is, is, it, îme, îtes, irent; 第三组动词两种,分别是词干+is, is, it, îme, îtes, irent或者词干+us, us, ut, ûmes, ûtes, urent. 简单过去时与我们熟悉的复合过去时(passé composé)一样,都是表示过去发生且完成了的事件,但是二者又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区别,简单过去时描述的动作一般已经发生完成在距离说话当下非常久远之前的事情,与当下已经无任何瓜葛,而复合过去时描述的动作的完成则对当下还有一定影响。所以如果在某些现在时的文本或者语境中,突然使用简单过去时,反而会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On dit que Mozart composa le Don Juan en une nuit.(都说莫扎特当年是一夕便创作出了《唐璜》),这不失为一种极妙的修辞手法。不过真要说起来,在法文中,简单过去时完全“失势”或者“让位”于复合过去时,也就是一两百年的事。不过简单过去时的颓势,在中世纪中晚期就已经浮现了: 在法国十二世纪有名的武功歌《罗兰之歌》中,就已经发现了简单过去时逐渐式微的趋势; 在十六世纪,简单过去时所指就开始跟说话当下相距甚远,复合过去时所指则对当下影响依旧; 在十七世纪,法国文学界出现了一条叫做"règle des vingt-quatre heures"即“二十四小时定律”:一件发生时间超过二十四小时的事情必须要用简单过去时表达。这条定律一直被法国作家们坚持到了二十世纪末。而在法语口语中,从十二世纪也就是《罗兰之歌》的创作年代开始,简单过去时的使用率就开始断崖式下降,之后愈演愈烈;不过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上半叶,“二十四小时定律”还是在人们的口语中被严格保留的(无论是平民还是精英阶层),这也是为什么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很多小说中,许多人物(哪怕是未受教育的文盲、农民等角色)在口头描述过去的回忆都会正确地使用简单过去时;而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在口语中,简单过去时在第一二人称单复数的使用逐渐减少,最终在20世纪初被复合过去时所取代。这大概也是为何有些语法书会告诉我们简单过去时多见于第三人称的原因。关于简单过去时在口语中式颓的原因有三: 一是第二组规则变位动词(-ir结尾)的简单过去时单数人称变位与该组动词的直陈式现在时单数人称变位同型同音,造成了时态混淆; 二是简单过去时的词尾-ai的发音(本来发é)在十九世纪中期变成了开口的è音,从而与未完成过去时的-ai同音,造成口语中的时态辨别不便; 还有就是一个比较主观的问题,就是使用者开始打破“二十四小时定律”,认为过去的回忆也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并非遥远的、与现在完全无关的过去,因此,人们这种追求与过去连结的心理因素也导致了简单过去时在口语中的进一步消亡,同时复合过去时则大行其道。而在书面语中,从二十世纪中叶起,个人日记、行政、司法文本开始使用复合过去时;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在使用第一人称、非纯文学的文本中也都使用起复合过去时。我们可以发现,出生在60年代之前的法国人依旧沿用简单过去时,而之后的法国人则多使用复合过去时,并将简单过去时看做是一种旧时的、复古的用法。好的,以上就是关于法文中简单过去时的形态、使用、历史的简单介绍。其中表述若有错误,烦请诸位指正,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