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新的眼光看待历史
我们民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的存续者,不可谓不骄傲,可面对卷帙浩繁的历史记录,如今只是为了重温昔日荣光才去读吗?
理论上唐朝时就懂得以史为鉴(当然主要是以王侯将相为行为主体的历史),所以要记史学史,但后续的时代里精神沉沦失去了活力,一切都麻木的进行着,历史相关行为已经成了肌肉动作,况且你若生在明清,大概也想着历史不过是分分合合,毫无新意,费那力气钻研干嘛呢?
进入民国了,中国人惊恐的发现这是三千年的变局啊,分是在分了,合往哪合啊?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历史学家们自然也被现实刺激,将科学的精神引入史学,用进化史观的因果原则,打破对古史的迷信,提出历史是发展的,具有联系性的。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说“凡是一件史事,应当看它最先是怎样的,以后逐步逐步的变迁是怎样的。”历史学家们是希望用焕然一新的史学来指引国人未来的路该如何走。诚然新史学的价值不止如此。
那如今我们早已过了救亡图存的阶段,社会也已发展到行为主体可普遍是每一个平凡生活的人们,排开帝王将相,我们怎么读史呢?
历史之所以对于今天的每个个体保有价值,是因为那些不变的因素。比如我们依旧生活在同一片大地和山川河流上,那环境如何影响古人自然也会如何影响我们?我们依旧需要家庭,社会,国家,政府,那么这些因素只能说它变迁进化了,而不能说从历史断绝了。更不用说人性更是根深蒂固,所以遇见同类事物,相通性不言而喻。
当然也有人会问干嘛非得看别人反应呢?我问自己不就可以了,可是真的是不够了,因为人远远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了解自己了解环境。只有把镜头拉远,才能清晰的看见事情的关键是什么?人们真正在乎的是什么?具体例子参见《旧革命与大制度》,讲述了法国大革命的前后起因和人们种种难以预料的选择,深处其中的人们口号与行为可是大相径庭!
可惜当前社会对历史的重视却远远不足,愿更多人明白历史会告诉我们“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愿我们不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