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兴寺考古记(5):申威隆教你用洛阳铲
随着各类考古纪录片的不断拍摄,以及类似《鬼吹灯》的娱乐小说大肆流行,“洛阳铲”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吧?记得我上本科时,第一次见到考古专业的老师,就立马询问:“洛阳铲怎么用呢?”

一般人都知道“洛阳铲”是考古的重要工具,但提到具体怎么使用,恐怕就不得而知了吧?考古分为调查、钻探、发掘和整理等多个步骤,其中“洛阳铲”就是钻探时的必备武器!
钻探是考古调查的重要方法之一,既省工、省力、省钱,又能在短时间中掌握大范围内的地下情况。因此,很适用于具体了解大型建筑遗址、大型墓葬和古城的形状、古墓群的分布、村落遗址的范围等等。
2015年底至2016年初,我所在的国兴寺考古工地,发掘的目的之一,就是了解这座寺院的布局。国兴寺曾经的建筑面积较大,在正式破土发掘之前,必须对地下建筑的分布情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因此,在考古工作开始的第一天,我们就带领工人四处进行钻探。

1、什么是“洛阳铲”?

20世纪初,河南洛阳附近村民李鸭子,为了便于盗墓发明此物。1928年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将其运用于考古钻探,在著名的安阳殷墟、洛阳偃师商城遗址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一般的铲子不同,洛阳铲的铲身不是扁形而是成U字半圆形,类似于瓦筒状。铲上部装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遗存的情况。
不仅如此,洛阳铲在制作工艺上更为复杂,通常制造一把小铲需要经过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只能手工打制。
2、洛阳铲的使用方法
左手把住铲杆,右手在左手上方,向下用力落铲。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相距约10厘米,略称丁字步,身体微微前倾。洛阳铲在脚前约10厘米处。

落铲时要稳而确,探孔始终保持垂直,尽量不触及孔壁。铲头入土后,要转移一定的角度,让孔眼呈正圆形,这样可以携带出更多的土样。
起铲时,后脚前移,肩膀贴杆,以便借力拔杆。
3、如何辨别土样
不同地区的土样各不相同,但是打上一些探孔之后,对目前地下的土壤情况会有一定的了解。
土样大体可以分为:生土、灰土、夯土、五花土、古河道和城壕内的填土等。每一种土都有自己的特点,如生土比较纯净、灰土有大量包含物、夯土较坚硬、填土较杂并且含有泥沙。


尤其是“五花土”,很多人都不陌生吧?如果看到这种土,说明地下可能有墓葬。原因很简单:古人在挖墓坑时,将土从上到下挖出来。下葬后,又将这些土从下到上回填起来,造成生土和其他土混在一起,颜色不一的情况。
4、钻探中如何布孔
布孔要因地制宜,尽量做到用较少的探孔数,就能全面了解地下的情况。


一般采用等距离的梅花点和井字形的布孔方法,可先有5米的间距,待发现遗迹的线索后,再缩小到1米或更小的间距来了解其形状和范围。
梅花点

井字形

2009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田野考古操作规程》中提到:“探孔布设一般为等距错列分布。”

5、钻探记录

钻探时,需要及时做好每个探孔内发现情况的记录,包括文字、探孔平面分布图、土样和遗物标本等信息。
2009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田野考古操作规程》,在结尾处附有一份《钻探记录表》,以供钻探时使用。

以上就是我所了解的有关洛阳铲的情况,不知道是不是令大家失望了?这很正常!因为我过去也一直觉得洛阳铲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可是亲自使用过以后,觉得此物也不过如此。
另外,打洛阳铲特别费劲,半天下来手就会起泡,所以我很少碰此物!
参考书目:方酉生《田野考古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