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为什么会没有收入?

2021-06-28 20:18 作者:御鬼人  | 我要投稿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然而中山先生这个临时大总统当得非常难受,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收入,甚至逼得中山先生差点“卖国”还钱。有人就奇怪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当时起码有十几个省,为什么会没有财政收入呢?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有三种:第一是田赋(农业税),第二是关税,第三是盐税。清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就是靠这三大财政收入撑了七十来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也是这三种。但问题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几乎拿不到三大财政收入。

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本质上只是各省反清势力的松散联盟而已。在支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十几个省中,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成员只能勉强控制三个省的军队,地方行政则基本被地方立宪派控制,孙中山先生的行政命令几乎不出南京。

正因如此,各省的田赋几乎都被各省的地方势力截留了,临时政府几乎是一分钱一粒粮都拿不到。田赋没有了,临时政府只能寄希望于关税和盐税了。但熟悉中国百年屈辱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南京条约》之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逐渐丧失,清末的关税完全被列强控制。

虽然临时政府成立的当天就宣布“会充分尊重列强在华利益”,承认全部不平等条约,但列强依然不支持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成立后,列强便以保证“辛丑条约赔款”的名义冻结了中国绝大部分关税收入。临时政府只能获得极少的关税收入,根本不能支撑政府的开支运转。

关税也没有了,临时政府只剩下盐税,而且当时全国盐税最高的两淮盐场就在临时政府的控制下。然而辛亥革命是不彻底的革命,临时政府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府。因为两淮盐场是“辛丑条约赔款”的担保,所以临时政府主动放弃了两淮盐场的收入,以防“友邦惊诧”。

其他盐税要么被地方截留,要么就不敢征收。正因如此,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财政收入几乎为零。著名实业家张謇当时被提名为临时政府的财政部长,但张謇坚决不干,因为他知道根本就没有财政。临时政府在几个月里就欠了一屁股债,有些亏空后来还是袁世凯补上的。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为什么会没有收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