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书里的文言文有什么逻辑问题?逻辑谬误分析

正好读过一些孔孟老庄,也读过一些逻辑学,那我就来反驳一下吧。
我觉得不是文言文犯了各种逻辑谬误。而是作者犯了各种错误,最典型的就是稻草人谬误和德克萨斯神枪手谬误。首先视频中提到的很多古文,它根本就不是推理,而是说理。作者强行把说理解释成推理,然后再批判这些古文。这不是稻草人谬误是什么?
既然UP主以水为例,我也以水为例。上善若水,君子之交淡如水,庶人如水,都是说某些东西像水,而不是在用水推出这些东西。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解构一下,实际上说的是“水是利而不争的,上善也是利而不争的,所以上善像水”,他说的是“像”而不是“是”。视频中把“像”偷换成了“是”,明明是自己在偷换概念。按照UP主的说法,那我是不是可以根据“我长得像我爸,我们都是长脸”这句话,推断出“我是我爸”。使用UP主偷换概念的方法,可以将这句话扭曲成“我是长脸,我爸也是长脸,所以我是我爸”。
塞翁失马,这段就更扯了。故事里是好事坏事交替出现。但并没有说好事坏事一定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的。up主给作者强加了一个观点“所有好事坏事都是交替出现的”,然后说“不符合现实,所以谬误”。塞翁失马举例论证是“好事和坏事会互相转换”,而这个观点被up主篡改成“好事和坏事‘一定’会互相转换,‘所有’好事和坏事都会互相转换”。然后批判塞翁失马以偏概全。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我说我被蛇咬了,说明蛇会咬人。而up主先把我的观点扭曲成“XX说自己被蛇咬了,得出了所有蛇都咬人的例子”,然后举出例子“有的蛇不咬人”,并说我是错的,最后批判我“以偏概全”。
生于忧患这个更不用说了。孟子举了各种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但是up主认为孟子只举了六个例子,没有“一一穷举所有案例”,所以他的观点是以偏概全,是错误的。按照这个说法,归纳法也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归纳法无法穷举所有的案例。那以后别人说这世界上没有神仙,那我是不是就可以用“你没见过不代表没有”来反驳他了。以此类推,只要涉及到怪力乱神等各种无法推断的东西,就都可以用这句话来反驳“你没见过不代表没有。”
天时不如地利这一段,读原文可知,攻城方得了天时,守城方得了地利,攻城方没有攻下城,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这段论证虽然不严谨,但是并不是像UP主说的“只能证明地利重要,不能说明地利比天时重要”,因为在这个场景中拥有地利的守城方战胜了拥有天时的攻城方,所以得出了地利比天时重要的结论。但是UP主在这里刻意隐去了“拥有地利的守城方战胜了拥有天时的攻城方”这一信息。通过断章取义,歪曲孟子观点,并批判孟子以偏概全。这难道不是在误导别人吗?
正好读过一些孔孟老庄,也读过一些逻辑学,那我就来反驳一下吧。
我觉得不是文言文犯了各种逻辑谬误。而是作者犯了各种错误,最典型的就是稻草人谬误和德克萨斯神枪手谬误。视频中提到的很多古文,它根本就不是推理,而是说理。作者强行把说理解释成推理,然后再批判这些古文。这不是稻草人谬误是什么?
既然UP主以水为例,我也来讨论讨论水。上善若水,君子之交淡如水,庶人如水,都是说某些东西像水,而不是在用水推出这些东西。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解构一下,实际上说的是“水是利而不争的,上善也是利而不争的,所以上善像水”,他说的是“像”而不是“是”。视频中把“像”偷换成了“是”,明明是自己在偷换概念。按照UP主的说法,那我是不是可以根据“我长得像我爸,我们都是长脸”这句话,推断出“我是我爸”。使用UP主偷换概念的方法,可以将这句话扭曲成“我是长脸,我爸也是长脸,所以我是我爸”。
塞翁失马,这段就更扯了。故事里是好事坏事交替出现。但并没有说好事坏事一定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的。up主给作者强加了一个观点“所有好事坏事都是交替出现的”,然后说“不符合现实,所以谬误”。塞翁失马举例论证是“好事和坏事会互相转换”,而这个观点被up主篡改成“好事和坏事‘一定’会互相转换,‘所有’好事和坏事都会互相转换”。然后批判塞翁失马以偏概全。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我说我被蛇咬了,说明蛇会咬人。而up主先把我的观点扭曲成“XX说自己被蛇咬了,得出了所有蛇都咬人的例子”,然后举出例子“有的蛇不咬人”,并说我是错的,最后批判我“以偏概全”。
生于忧患这个更不用说了。孟子举了各种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但是up主认为孟子只举了六个例子,没有“一一穷举所有案例”,所以他的观点是以偏概全,是错误的。按照这个说法,归纳法也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归纳法无法穷举所有的案例。那以后别人说这世界上没有神仙,那我是不是就可以用“你没见过不代表没有”来反驳他了。以此类推,只要涉及到怪力乱神等各种无法推断的东西,就都可以用这句话来反驳“你没见过不代表没有。”
天时不如地利这一段,读原文可知,攻城方得了天时,守城方得了地利,攻城方没有攻下城,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这段论证虽然不严谨,但是并不是像UP主说的“只能证明地利重要,不能说明地利比天时重要”,因为在这个场景中拥有地利的守城方战胜了拥有天时的攻城方,所以得出了地利比天时重要的结论。但是UP主在这里刻意隐去了“拥有地利的守城方战胜了拥有天时的攻城方”这一信息。通过断章取义,歪曲孟子观点,并批判孟子以偏概全。这难道不是在误导别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