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鱼水心《红楼梦》剧评
我非常喜欢木鱼的《红楼梦》微剧场,平常没事的时候就看一会儿,这个视频最大的作用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红楼,并开始阅读《红楼梦》原著,感谢木鱼做出这些有意义的视频。(顺便催更一下您老的西游记什么时候出啊,都一年多了)

P12剧评(公众号里的不是很全,我把缺的补上了)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不知道,当各位看到这里,看到故事结局之时,回想起这样的四句诗,是否会有所感呢?我记得在红楼梦第一部分的点评中有提到:很多第一次翻开《红楼梦》卷首的人,看到几段故事和这样的几句诗,难免会有不解:比如这几句诗是不是太夸张了?但如果跟随这故事到了后面,看到这千头万绪的线索归了一,会有一种如同经历了这段人生般的特别感慨。
只是,这种感慨是何等地悲情而又凝重,何等清晰却又无法描绘,乃至于自己确实知道,自己已解得了这种「味」,但一旦说出了口,那味便瞬间少了十之八九,我想,这是多少人看完《红楼梦》以后的状态呢?
尽管自己知道,这些文字,这些故事,这些角色甚至整个世界都是虚构的,但是,这些人,这些事,这些悲欢离合,却会让人日思夜想,茶饭不思,甚至睡里梦里都忘不了。而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我想,《红楼梦》这部作品,是具有一种奇特的魔力的。这种魔力就是,即使你过去看过很多作品,即使你经历过沧海和巫山,觉得自己再也难以被感动的时候,遇见它时,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被它触动到自己的心弦,鼻子一酸而落下泪来。
我想,这种能够让任何的沧桑之心回到赤子状态的作品。一定会是犀利的,因为那些从众的见解,虽然同样可以动人,却只能让初涉世之人觉得好。而一旦自己拥有了阅历,就会从体验的角度明白这世界的道理和世界本身的差距,从而无法被那些不够犀利的文字所打动。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红楼梦》自诞生到现在,文化散播之广,研究人数之多,相关论述之杂,在中国的小说作品里,应该是绝无仅有,空前绝后的。那么,一个作品能够让这么广泛的人产生共鸣和认同,它一定是普世的。因为如果它没有唱到千百年来中国人内心深处共同的哀鸣,只是作为小众人群的感慨,它便不能得到如此广阔的流传。
其实,单单做到犀利是容易的,因为只要观点够有新意,那么人们很容易被打动。单单做到普世也是容易的,因为只要取大家都认可的事物道理与见解即可。但同时做到犀利而又普世,却是非常难的,这可以说是文艺作品的终极目标了。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面,有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也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先天综合判断」这个名词有一些绕,大意就是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增加新内容的判断,「先天」对应普遍性,「综合」对应增加新内容。康德认为,这样的判断是比与之相反的「后天判断」与「说明性判断」更有意义的。虽然谈及的范畴有些远,但实际上「先天」和「综合」这两个词却和这个例子里的「犀利」与「普世」有些类似,我想,作为一个「犀利」的,也即能够增加新的感悟或者知识,同时又「普遍」,也即具有必然性与适配性的作品,是要比那些做不到这两点的作品更加优秀的。
而此外,不同的人读《红楼梦》,又或者同一个人不同的时候阅读红楼梦,有感悟的地方应该都不一样。这些感悟之处可能是在黛玉的诗,或者是贾政的一段话,甚至是凤姐的一次作为,又甚至是贾芸或是刘姥姥的举止言谈。
因为书里的珍宝实在太多,于是每次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然后,红楼梦也就成了一本常读常新的书,一个不经意间留意到的地方,就会给自己带来惊喜。而这,源自于作者在其中凝聚了太多的智慧和情感,也是源自「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呕心沥血。
再从人物刻画和故事的角度来谈谈。
能够看出,虽然故事里面有一些奇幻元素,但作者是以一种强烈的写实角度来创作这部作品的。故事里有一道一僧,有厌胜和通灵宝玉,有各样的花神,有警幻仙子和太虚幻境。却偏偏没有可以改变人心主意的能力,没有死人复活的转折,没有能救大厦于将顷的神迹。
作者写这些人物故事,一旦当悲剧要来临时,其用笔之狠令人惊讶,人物说死,就死去了。这当然是符合整个故事「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写实主义基调。但是,作者绝不是在不动声色或者超然的状态中写着这些人物与故事,相反,能够看出来,他对这些人物都怀着深深的同情与爱,以致于当他爱的人物死去或是遭遇悲惨命运时,他会比读者更加难受。
这不光是开始说故事创作于「悼红轩」中的引言,中途脂批中多次提到的「为谁一大哭」,甚至是单单在行文的字里行间,比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又或者是《芙蓉女儿诔》,都能看出来作者对这些人物投入了多少感情。而且这种投入的感情并不是单一地集中在某几个人物身上,而是不管重要和不重要,正面或非正面都有。所以,即使看似反面的角色,也常常有可爱之处,而即使是极正面的角色,也会有缺点。换句话来说,《红楼梦》是一部饱含深情,却克制住自己不断喷薄的创作激动,反复斟酌严谨布局,于现实主义框架中透出浪漫与怜悯的伟大作品。
说到浪漫与现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中国的文艺作品中的世俗主义倾向,比如《红楼梦》里呼应结局的那首《好了歌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电视剧把它用在结尾,即使在这种提纲挈领的段落里,「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这样的句子也有很多,虽然它们有伏后文的意思,但仍然是非常世俗与具体的。如果换成欧洲或者日本的作家来写,在这样的纲领性段落中,可能会有更多的思辨内容,又或者更多抒情的文字。又比如,在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作《窦娥冤》里,六月飞雪的奇迹无疑是浪漫主义的高峰,不过在故事里,楚州大旱三年之后,仍然会有窦天章京城做官返乡,将案情平反昭雪的桥段,浪漫的段落并没有解决实际矛盾,事情仍然以世俗的方式,也即科举、审判、归案来结局。我不知道换成一个西方人来写这个故事,他会怎么写,但他们的习惯是让角色持有某种理念与品格,然后让这些理念与品格在隐喻层面互相抗争,而故事的世俗性虽然也会考虑,却常常会放在第二位。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西方故事,主角心怀理想,他有一个自己笃信的理念,并且在整个故事里面坚守这个理念与其他人抗争,并在最后胜利或者失败,这可以是阿喀琉斯的勇敢和光荣,又或者是盖茨比的绿灯,而这就是和中国不一样的故事类型了。而我又想,日本人如果写这样的故事,该怎么写呢?我觉的如果有个日本的关汉卿,他很有可能会让故事在鲜血溅于白练之上,六月飞雪的场景中戛然而止。对于日本的文学来说,「美学」可能是比「理念」或者「世俗」更具第一性的,所以,吉川英治改写《三国演义》时,并不结束在「王分归晋,而是在「星落五丈原」,他并不热衷于给故事一个世俗性的结尾即「司马炎统一了中国」,而是要让故事结束在一个「死亡的瞬间美」,也即「星落五丈原」发生之时,这对于中国又或者欧洲的主流作品都是难以想象的。影响日本的「物哀」美学,这两个字本身是「真情流露」的意思,但川端康成又说「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所以,日本人喜欢那个樱花在最灿烂绽放时瞬间飘零的故事,在他们的文字中,这种「美学」常常是第一性的,是强于「世俗」和「理念」的。只是,不管是立足于「世俗」去写理念和美学,还是立足于「理念」去写世俗和美学,又或者是立足手「美学」去写世俗和理念,并没有高下之分,这三者最终能够达到的高度是类似的,而且,越到后来,因为文化交流的原因,这三者之间的泾渭越不分明。不过这些角度对于我们分析《红楼梦》或许是有帮助的,我想,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作品,《红楼梦》是立足于「世俗」的同时,把「美学」和「理念」写得最好的,而《金瓶梅》的「世俗」也是很好,但「美学」和「理念」可能比起《红楼梦》还有一定差距,这就是属于中国人的《红楼梦》啊。
说来有意思,我看书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留意宝玉读书的段落,虽然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不太重要的桥段。我最初想的是,宝玉就按照袭人所说,花些功夫在这些仕途经济之上,即使是做做样子,但考上了,既可以光宗耀祖,又不用挨打,也可以有更多自由,这不是更好吗?
但是当看到后面,我突然明白宝玉为什么不去读书,而且作者也反复强调宝玉不喜读书,因为读书并不能改变这一切。宝玉好好读书,做得差大致就是另一个贾政,做得中等,可以说是另一个贾雨村,做的好,也无非是另一个王子腾。但是他们三个人中,哪一个真正获得了自由呢?贾政的一生获得快乐了么?贾雨村又如何?王子腾又如何呢?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即使自己的欲望不大可以不去进取,但周围人的需要呢?家族人的需要呢?所以,宝玉如果要投入这个世俗的科举体系,那么他接下来的所有人生都会沿着贾雨村这样的惯性走下去,这无疑是他所不情愿的。于是这就是宝玉不喜欢读书的理由,也是作者反复强调宝玉不喜读书的理由。
不过,不喜欢读书,不读不就好了吗,为什么故事会是个悲剧呢?那是因为宝玉并没有权力去选择「不读书」。我稍微展开一点,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其实红楼梦中的人物,没有什么人是真正随心所欲地活着的。
比如说贾政,能看出来他是一个喜欢和清客聊文学,不那么喜欢在官场上腾挪的人,但他却不得不在官场上打点作为。又比如凤姐,她表面看威风八面,无人敢惹,但她生病后探春管家的那段,却表露出自己不愿得罪那么多人,其实能够急流勇退是最好,她并不喜欢那种整天威压别人,却被人恨的状态 。又比如尤三姐,也可算女中豪杰,最后因为柳湘莲对她过去的怀疑,而只得壮烈一死。乃至晴雯,金钏、迎春、探春,她们谁又真正随心所欲地活着呢?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楼梦其实是一个「深沉黑暗的悲剧」。每个人都在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想要生存或者拥有更好的结局。但他们做什么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世界是如此强大,所有人的结局早已注定。所以,宝玉并没有权力去选择「不读书」,他只是目前处在「天然」的状态里,还没有做决定。未来的他,要么是被世俗塑造成自己曾经最不想成为的样子,要么就是在对世界的抗争中消亡。这或许是最大的悲剧吧。
而《红楼梦》里描述的这种强大而令人难过的现实,又或者说,每个人都不想要这样活着,但却不得不这样活着的状态,如何不让读者唏嘘不已呢?
我难以想象对于古人来说,八股文对他们有怎样的意义。但从简单的想象来类比的话,对于古代的读书人,这仕途经济应该就是人生的全部了,所以,这红楼梦原作的精神,应该是多少并不符合小说写作那个时代的功效性和社会效益的,因为,读了《红楼》之后,很难对科举仕途这类事情更有好感,不过,这样的一部对读书人没有功利性的书却又如此广泛地流传,这真是让人不禁垂泪。我想,无数的读书人,白天在八股和当时的社会规则中跌跌撞撞,又或者在尔虞我诈的人情世故中摸爬滚打时,他们内心深处仍是希望偶尔成为那个不为功名利禄折腰的性情中人,又或者至少在心中可以临时地有这样一片净土。于是,他们便在晚上的时候,打开红楼梦,阅读,思想,谈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会像宝玉那样坚决地抗争,但正是这样一部在世俗之中写出了美学与理想的著作,支撑着他们的心灵度过了那些艰难的日子,并且给他们灵魂以共情的安慰。这种情怀,即使到了如今这个年代也是共通的。所以,即使在如今,我们仍然能够体会红楼梦中人物心中的喜乐,还有那些说不出的苦楚,以及郁结于心中无言的叹息。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对于红楼梦的研究,有一些派别。比如索隐派会找出故事中具有各种隐喻的部分,考据派则是根据作者生平事迹来对应文学中的创作,对于一本像《红楼梦》这样丰盛的书来说,有很多种研究方向是很正常的。不过我想,即使红楼梦的背后有各种各样的政治隐喻,它的最伟大的魅力,仍然是在人性的部分。因为隐喻是有时效性,是属于当时的年代的。但人性却是永恒流传的。
在《金瓶梅》卷首,东吴弄珠客说,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若有人识得此意,方许他读《金瓶梅》也。
我想,这世情小说中,虽然也是有志得意满之时,但更多的却是尔虞我诈,人与人互相倾轧的种种苦难与悲情。把这些记录下来的兰陵笑笑生,其实是想要借着这些故事以表「众生皆苦」的道理,从而让人们对这些事情心生怜悯。而与《金瓶梅》具有传承关系的《红楼梦》,不会没有这个意思。
我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下半辈子要上荒岛,只能带一本小说,那么你会带哪一本过去呢?
有人的答案是乔伊斯《尤利西斯》,有人答托翁的《战争与和平》,也有答《悲惨世界》的,也可能有人选《百年孤独》或者《源氏物语》。在这里,我无意比较这些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我想要说的是,即使只能带一本,《红楼梦》也绝对是值得带进荒岛,一生品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