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7)】成年人的餐桌


关于酒的故事,一篇文章是说不完的。
光是酒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夏商时期杜康造酒,再到西周时期严格的礼乐分封制度规范的酒桌礼仪,这套礼仪由孔老夫子记录下来,一代代流传,成为了山东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但是二十一世纪了,唯有山东文化把酒桌礼仪贯彻得淋漓尽致。大到正式场合,公司聚餐,公司年会;小到家庭聚会,一顿晚饭……能看到酒的地方,就一定会看到酒桌文化的影子。
也许这种传统礼仪上的坚持,能让山东省的GDP位居全国第三。与此相对应的,山东省至今只有济南和青岛修了地铁,几年前规划的胶东半岛交通网,现在的进度依然慢的不行。
双刃剑另的一面:酒
入乡随俗,山东的酒桌文化其实在东北老家也带了一点,不过不至于特别的严重,也可能是因为我在东北参加的大多是家庭聚会,所以大家都该吃吃,该喝喝,正常问候,彼此愉快交流,并没有什么来回祝酒啊,轮流说话啊这种客气环节。
回到山东,家庭聚会上,酒桌礼仪也是少不了的。而且,家里过年那几天有时候会下馆子,这个时候更是要去了。即便饭店里的菜做得没有家里的好吃,那种心照不宣的礼仪,堆笑,以及杯中的酒,一定是要做得非常到位的,不仅是做给自己家人看,也是为了做给旁边其他家庭的人看。
我妈是个很好面子的人,一般这种在外面聚餐的大场合,只要有客人在场,她就会变成另一个人。她会彻底贯彻落实自己“好妻子”“好母亲”“好媳妇”“好朋友”的四好形象(生活中她也是这样的,只是在这种场合下她会展现到极致)。虽然她因为酒精过敏,手中捧着的茶威力和酒却不相上下。
这让我觉得非常不舒服——或者说,只要是酒桌上的谈笑风生,看起来都不舒服。
说来有趣,酒桌上那种逢场作戏的笑,后来我也用得非常熟练。

家里的交流还带着七分真情,工作聚餐这套酒桌礼仪,多的是九分假意。
最近一次参加工作聚餐,已经在半年前了。之前提到过:单位开展活动,人手忙不过来,所以自己六月份只休息了两天。
这次活动结束之后,老板为了给我们庆功,特地摆了个场,邀请所有部门相关的同事都去参加。
那天晚上我手头还有一些未完成的任务,本来打算做完工作之后直接回家吃饭。但上级要求必须去。在加班完毕之后,我就骑上我心爱的小电驴,前去吃庆功宴。
这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工作上的宴席,也是我最后一次想接触这样的宴席。
上了饭桌,我还没吃上几口热乎菜,领导起身,开始走流程。这一晚上,酒灌了不少,人却没有吃饱。
后来我得出一个结论:这种场合下,人很难吃饱。
敬酒分好几轮——领导致辞,副陪致辞,各部门代表敬酒,才艺表演,玩游戏,单独敬酒,最后总结一起喝酒。
单独敬酒又分成两个类型:一种类似于沙龙,我们走下饭桌,一对一向每一位同事敬酒,说各种各样的吉祥话,来拉进彼此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轮流发表感言,感言一般包括这样的内容:感谢公司这段时间的栽培,回首过去收获到的成就,展望未来并祝愿未来更加美好。
大boss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利,还会组织大家一起愉快游戏,游戏的内容和模仿动物相关,很有意思,耻度很高,名字我就不提了,反正全场在玩游戏的时候,就好像在动物园一样。
老板美其名曰:这是为了解放自我,助长气氛,拉近距离,老板总是在游戏过程中早早退场,很有那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样子。
对了对了,还有才艺展示环节,老板又美其名曰:锻炼员工的临场能力,展现员工的才华。实际上表演节目永远都不会有大领导什么出场的机会,就……都是韭菜们要干的活。
这些管理策略据说都是从北京那里学到的,老板确实是在培育人才上有一定的能力,无论是画饼啊还是个人品牌建设啊,都给人一种:“我要上进!”这样的冲进,不过我记得,北京好像也没有不给员工交五险一金的公司吧……
而且北京这种大城市的转正时间可能也并不是特别久吧。
所以,我从这位给我留下了不大不小心理阴影的老东家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韭菜就要有身为韭菜的自我修养,比如教育机构的教师就是被各种压榨剩余价值的群体……
也可能是这时候开始,我越来越喜欢喝闷酒了。和朋友开怀畅饮,自然很好,但举杯独酌的快乐,却在一场又一场成年人的酒席之后越来越浓,因此我也越来越享受这种孤独,但易得的快乐。
幸好,我只是爱酒,但不酗酒,所以这样的快乐并不会十分廉价。

过年的时候也注定是要喝酒的,和公司聚餐不同的是,年还是得好好过。而且家里人能熟络很多,状态也能放松很多。
即便这样,我妈也会教我一些酒桌上的必学礼仪。
在家里饭桌上我和我爸喝酒,我妈指出:你干杯的时候,杯口不能高过你爸的杯口,这样表示尊敬。
我妈有意识让我适应这种环境,所以我这套技能虽说不精通,但也算是掌握了,但我绝对没法适应,我能做到别人眼中最不会出错的样子,但这并不是我本意。
年轻人会反抗吗?会反抗的年轻人逃了出来。不会反抗的年轻人,则会在基因中继续刻下这套文化基因,再流传给下一代。
什么是真理?我说一句不大符合唯物主义的话:人们普遍信奉的话,就是真理。
如果世界上所有人哪天都认为“1+1=3”,那么即便这个算式是个谬误,那也是真理。
在这种奇妙的真理圈子里,我敬酒最后一句话一般是:“我干了,各位随意。”
不过在座的各位都挺给我面子的,大家都会喝干杯里的酒,别说养鱼了,蝌蚪都养不了。
一己之力,反抗不了,我能做到顺应,也可以独善其身。
这是我妈在近二十多年的人际交往中,制成的一副人际交往的面具,她将这样的面具复制给了我,让我也可以用最真诚的语音语调,在工作场合中憋住最不能说出口的话。我不想用这幅面具,但总归有不得不用的时候。
就像是一开始说的,入乡随俗,所以这面具,必要时候还是要拿起来,戴上的。
至少在南方,我可以把这套面具先收起来。
我们都知道面具戴久了不仅很累,甚至有可能摘不下来……

“来来来,马城,点菜。”
我回过神来,此时同事阿菲把菜单递到我面前,我这才想起来,此时此刻的我在南方。
今天一同前来吃饭的人一共三个,大家都是一块培训的,关系好,所以在培训结业这天,就三个人凑一块搞了一次聚餐。
可能是我还没有在南方待太久,不过——无论是之前的洪学长,还是我所在分部的上级领导都告诉我,这边的聚餐一般都不会有特别复杂的敬酒劝酒礼仪,还是比较扁平的。
“我点好了,酒要不要?”
“成,阿文你要吗?”
“不了,我不大能喝酒,而且晚上还得接着忙工作。”
“行,那马城就咱俩来,百威怎么样?”
“那就百威,我还没喝过呢。”

食物中的“不洗头之交”——烤鱼
介绍一下,我们仨来的这家店是烤鱼店。吃烤鱼,吃火锅,都是有讲究的。这个讲究就是:关系一定是到了一定程度了,才能一块来吃。
前两年有个还挺火的词叫“不洗头之交”,指的是二人或几个人的关系好到可以不需要怎么打扮就能出来见面。烤鱼真的是很“不洗头之交”的食物了,吃着也没必要在乎什么规矩礼仪,味道很重会弄得衣服上全是味儿,头上又全是油,最适合同不在意自己形象的人一块去吃了。
上一次吃烤鱼是什么时候来着,我已经有些记不清楚了。不过来南方之后,这么没架子地和同事约饭,可真的是头一次。
几个餐前凉菜上的很快,酸萝卜片非常爽口,红糖烤年糕吃着香香糯糯,对了,还有一道嚼起来非常劲道的凤爪……这些琳琅满目的餐前小菜就已经各具特色了,不由得让人开始期待主人公——烤鱼,究竟是个怎样的狠角色。
酒比烤鱼先到,有了这些餐前小吃的垫底,我和阿菲决定先碰一杯。
我用双手给她倒上了接近杯口的酒,清澈,带着气泡的液体面包从瓶口缓缓流入玻璃杯中,却并没生成多少气泡;碰杯的时候,无意中将自己的杯口低于了对方的杯口。
“哟,马城可以啊,这手法,练过。”
“过奖过奖,吃菜吃菜。”
在碰完杯和简单调侃之后,一个巨大的烤鱼盘子被服务生小姐姐端上了桌子。
刚上桌的烤鱼被锡纸包裹着,服务员向我们解释道,要等到锡纸鼓起来后,这条烤鱼能吃。
在等待烤鱼熟了的过程中,我们三人,闲聊、吐槽、举杯。好像接近一个月的培训从来没有发生过,仿佛今天只是久别重逢的一次欢乐聚会,这里此刻只有笑语,没有礼节,没有工作,没有未来,只有此刻。
时间把锡纸吹得鼓了起来,烤鱼看来是想开了。路过的服务员拿出剪刀把锡纸包剪开,热气混着烤鱼的香气直接就袭击着我们三个人的脸。
浓烈的烤鱼味儿毫不客气地袭击了我们三个人的衣服,不出意外的话,过一会儿我们就可以穿着烤鱼味儿的衣服勾起别人的馋虫了。
这股香气迫使我们拿起筷子开始分解烤鱼。烤鱼最妙的地方在鱼皮,好的烤鱼,鱼皮会散发出焦香的气息,这股子香气令人欲罢不能;而且鱼皮虽然焦香脆,但鱼肉却依然白白嫩嫩的——今天的烤鱼甚至做到了更高的境界,鱼肉已经不仅仅是白嫩,更是软滑。含在嘴里,真的就会化掉;但鱼肉的香气,烤的烟火气,竟然和着辣椒,迸发出一种让人上瘾的味道。
鱼肉一口接着一口,啤酒一杯接着一杯,下一次这样的小聚,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来一回,索性今晚就放开的,趁着好酒好菜,说说闲话。
成年人的每个餐桌上,恐怕都是离不开酒的。酒既可以成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也可以成为敞开朋友心扉的钥匙。而真正握着这把钥匙的人,就只是你自己。什么时候该开门,什么时候该让大门紧闭,取决于酒出现的场合。
喝酒本来应该是很开心的事情啊,如果喝酒不开心,结婚为什么喝得是喜酒,蒙古族迎客为什么还要向天、地、人敬酒,家宴为什么要喝酒,李白畅快作诗为什么也要喝酒……
当然也有不见得开心的时候,之前单位一个同事,现在在山东省内读研究生,过着三天一小喝,五天一大喝的日子。
他学法律,如果他打算在省内工作的话,我觉得以后他喝酒的日子,只会多不会少。
“可能这就是咱们这边的风气吧。”他在微信上回复我。
果然,这一文化DNA还是在下一代人的身上流传了下去。

烤鱼吃完之后,散场。我站在华强北的步行街中央,仰望着四周的高楼。
我原本以为,只有广袤的天地才会让我感觉到自己竟然是如此的渺小,而此刻,我意识到,原来仅仅是人类建起的倒不了的高楼,就可以让我显得,在这座城市里不值一提。
突然想回到大学的生活,那时候有不用说话,单纯吃菜的酒席;也有喜欢喝闷酒的同学和喷香的烤鱼。
“如果可以,我真的很想在那四年里不断循环。”
我对自己说道,同时,兴许周围匆匆走过的路人,有谁听见了我的呓语。
话唠时间:
各位好我是大米,本周的《好好吃饭》系列又没能按时更新,请读者老爷们鞭笞我吧

本周的故事关于成年人的餐桌和地方风俗,成年人的餐桌上都没有“容易”二字,但渴望美好未来的心情,大家其实又都是一样的。
不过山东的酒场文化,又确实和这种盼望的心情相性不和……那么今日的话题是:
关于吃,你的故乡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呢?
我的老家,就有“上车前吃饺子,下车后吃面条”来为出行或归来的游子接风洗尘的习惯呢

那么这一期的《好好吃饭》系列就到这里啦,新的一周也要坚持好好吃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