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汉政治博弈,视频原稿,今天看了下,还是有点凌乱。难得改了。也就这样吧

2023-03-06 12:40 作者:天空飞翔荷兰人  | 我要投稿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绕不过去的话题,所以除了认识到秦汉帝国是秦制模式这种历史形式第一次形成,也要从很多方面去把握这种历史形式的形成脉络。

本文将从西汉,东汉,两汉帝国内部政治博弈这个视角为大家提供一种比较连续性的观点。

第一,我们要注意到,刘邦战胜项羽的楚汉战争是第二次秦灭山东六国的战争,这一点为史学界很多著名学者所公认。我们知道刘邦进入关中,废除苛刻的秦法,约法三章得到了秦人的人心。

但是我们要注意刘邦集团并未全部废除秦国的整个国家体系,也就是军事财政体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萧何进入咸阳,收集秦国遗留的法律典籍,图书典籍,各类档案中得到解释。而且我们去看看

垓下之战,追击项羽的汉国骑兵部队主要由秦人组成。整个楚汉战争,刘邦依托秦国积累的霸业,依托天府之国关陇地区的人力物力,依托关中平原四塞之险,依托控遏关中东临中原这种

地缘地理优势,消耗掉了项羽的八千江东子弟。

 楚汉战争实际上是刘邦沛县集团与秦国留下的军事财政体系结合,也就是刘邦沛县集团与秦人联合一起击败了以项羽为代表的关东六国贵族集团。重演了秦王扫六合的统一战争。

但是楚汉战争并不是一种我们大多数人认知里的那种统一战争。刘邦建立的汉帝国,实际上面临势力仍然雄厚的关东六国余孽,并没有能够完全加以消灭。因为这是一个文化,文明的问题。

关东六国与刘邦基本盘的秦国关陇地区,在语言,文化,法律传统,生活方式,生活传统上都有着巨大的不同。这其实是一种战国以来,以秦国为代表的绝对君主国体系,所谓秦制体系与两周封建传统的博弈。

 秦始皇试图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这种,从生活方式,社会运行逻辑,文明层面的统一。而忽视了两周文明遗留下的文明实力依旧强大,所以秦始皇拒绝儒生的建议,废除分封将整个天下实行郡县化的统治。

这种实际上忽视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战略,忽视了秦国社会与山东六国社会巨大不同,或者说文化文明的不同,激起了残酷秦制与山东六国地区民众之间巨大冲突,落入了赤裸裸的暴力高压统治,

导致了山东六国地区的叛乱,秦朝二世而亡。

     刘邦的沛县集团虽然通过第二次秦灭六国战争,所谓楚汉战争,再次确立秦制对于天下的统治,但是沛县集团认识到关中秦国社会,秦制社会与山东六国的巨大不同。如果忽视这种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差异直接延续秦始皇的政策那么必然引起激烈的反抗。而且刘邦沛县集团,本身也来自于山东六国,是楚国文化,楚国社会的产物。这些人和经历过法家商鞅所规训的秦国人在认知心理上有着巨大不同。也就是还没有完全被法家秦制规训为奴隶的心态。而且这些人都是来自于社会的底层,大多数都是贩夫走卒,出身最高的不过是人数很少的张良这种六国旧贵族,萧何也不过是秦朝的低级官吏,刘邦赖以建立汉帝国的沛县功臣集团在其内部还具有某种自由自在的相对比较自由平等的文化心理,甚至在刘邦的宴会朝会上拿着佩剑砍大殿柱子,击柱而歌。

   所以在儒生叔孙通为刘邦建立汉帝国礼制之后,面对恭恭敬敬的臣子,刘邦有句名言:“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这其实也算是儒表法里秦制建立的一个缘起。

     而且从现实角度,帮助刘邦击败项羽的异姓功臣,例如韩信彭越这类并非沛县集团的六国旧贵族势力还拥有实力,并非能够一朝一夕能够消灭。所以刘邦沛县集团采取了郡县封国并行的帝国体系。也就是郡县秦制与封建体系的并存,体现为汉帝国初期实际统治封地的诸侯与郡县官僚并存。

     所以西汉帝国的建立与后来的运行,在政治博弈上体现为新的秦制文明体系与两周封建文明体系的博弈,这种博弈从汉高祖刘邦消灭韩信为代表的异姓诸王,沛县功臣集团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为标志性开始,中间经历了汉晋帝七国之乱,最终结束于汉武帝推恩令。

   而且刘邦时期消灭了异姓诸王,用刘家诸王取代了异姓诸王分封到六国故地,这种秦制文明于六国文明的博弈,又体现为汉帝国朝廷与同姓诸侯王的矛盾。

因为这是不同社会的博弈,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生活方式,甚至不同文明的博弈。并不是任命一个血缘同宗同族的诸侯王能够解决的,只要这种社会与文明的不同,刘家的诸侯王到了封国,也不得不遵循当地的客观现实,或者说利用这种现实充实自己的实力,形成客观的诸侯国与朝廷对立。这种现象也并不是中国历史所独有,只要稍微知道一点欧洲史的人都能明白。

例如路易十四的孙子成为了西班牙国王,并不影响西班牙与法国执行不同的战略。到了罗马尼亚,希腊,保加利亚担任国王的德国王子也只能采取适合所在国现实的战略,而不是完全成为德国的附庸国。

汉帝国的诸侯国其实就是这样的现实。例如吴王刘濞,采铜铸钱,煮海为盐,依托楚国吴越地区的社会,自成一体。更不要说,秦朝余孽赵佗的南越国。

   在汉文帝时期,由于当时汉帝国国力还并未从秦末战争的烽火中走出来,所以在对于继承了六国势力地区的刘家诸侯王采取了姑息策略。对于实际上游离于朝廷体系外的刘家诸侯王采取了优待宽容的策略。

    这一点体现为汉文帝对待吴王刘濞的态度上,汉景帝在当太子时期因为与吴国太子下棋爆发了冲突,汉景帝直接用棋盘敲碎了吴国太子的脑袋。吴王刘濞直接从此不再按照汉法去长安朝见皇帝,开始了当时人都看得到的积蓄实力政策,联系诸侯王,收纳亡命之徒,培训军队。但是当时汉文帝正在和拥立他的沛县功臣集团进行激烈博弈,汉帝国国力也并未恢复,所以并无精力实力去处理这种问题。他对于诸侯王的无奈与担忧体现在汉文帝将自己的嫡亲小儿子刘武封为梁王,作为汉朝河洛关中的保护措施。这一步确实证明了汉文帝眼光长远,后来汉景帝果然依靠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刘武击败了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联军。

  而且汉文帝与周勃这种沛县功臣集团的政治博弈,从宏观角度上依旧是秦制与两周文明的某种博弈。我们知道沛县功臣集团出身于山东六国地区,如前文所诉,在心理上无法摆脱山东六国那种文化心理。对于

刘邦以及刘邦后继者吕后执行的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限制他们的权益的政策是有部分不满的。他大多数人已经是类比于两周贵族那种拥有封地的贵族,扮演了某种程度的两周贵族角色,而不是后来那种纯粹的官僚身份。他们与秦制皇权存在着合作,又存在着对抗的现实。随着刘邦作为沛县集团共主去世,那么这种政治博弈直接出现在吕后时代。因为不仅仅沛县功臣集团具有那种山东六国相较秦国更多的两周社会心理,而且他们认为自己是汉帝国的股东。所以吕后去世后,汉帝国朝廷立刻被功臣集团掌握,甚至杀害了汉惠帝刘盈的儿子汉少帝。

  在考虑皇位归属问题上,特别容易体会到这种心理,之所以考虑作为代王的汉文帝,不仅仅是考虑到汉文帝老婆薄姬品德很好,所谓外家家属成员很少不会重蹈吕后覆辙。而是认为汉文帝自己的势力很小没有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形势孤弱,相较于实力强大,已经联络诸侯起兵的齐王刘肥更加容易控制。

     说一句题外话,实际上从整个中国历史官制来讲,西汉功臣集团与刘邦,吕后,汉文帝的博弈是秦制帝国,内朝与外朝官体系开始演化的重要节点。由于受到外朝沛县功臣集团的威胁,汉文帝就不得不依靠自己身边的亲信来应对这种态势。出现了靠近皇帝越近的人逐渐获得了权利,靠近内朝的小官逐渐越来越贵重。尚书,郎官这类过去充当皇帝秘书,警卫的小官在实际政治运行中权力越来越大,最后连尚书也变成了高级官职。这种越靠近皇帝,实际权利越大,出于权利平衡,内朝官不断变为外朝官,新的内朝官制不断出现的动态政治博弈脉络,在历朝历代都是很明显的现象。

所以一定要从这种历史细节,历史脉络中把握很多历史现象。

    回到正题,在汉文帝压服了周勃为代表的功臣集团之后,到了汉景帝时代汉初重要的沛县政治集团人物大多数已经凋零,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除了少数人物,例如周勃儿子这类人物,大多数已经在纸醉金迷中失去了能够担任重要军国大任的能力,沛县功臣集团大体上退出了政治历史舞台。新的察举制贤良方正,儒学人物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晁错,袁盎,辕固生作为他们的代表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贵族的时代开始谢幕,新的儒生集团,与桑弘羊这类新生商贾集团一起进入了汉帝国的政治博弈中。这其实就是汉承秦制的表现。

  而且需要我们要思考汉景帝时期,黄老思想与民休息的政策为什么开始出现了结束的苗头。第一,皇权与功臣集团的政治博弈大体上已经结束,朝廷已经统一在皇权之下。第二,诸侯王的势力已经膨胀到了可以挑战汉帝国朝廷的地步。政治博弈是一个威胁不断产生,不断处理的动态过程,对于经历过文景之治的修养生息,国力已经恢复的汉帝国朝廷来说,掌握了山东六国很多地区的诸侯王势力必须被铲除。七国之乱不单纯是汉景帝与吴王刘濞的私仇,而是双方不得不面临的一种政治现实,社会现实。所以逐渐排除旧贵族的统治,引入没有强大社会影响力,没有根基的新人进入朝廷,巩固皇权便是秦制的体现,是一种秦制政治的现实。这种现实像不像欧洲历史,国王与平民的联盟?国王与平民阶级形成实际上的联盟打击贵族?对的,这并不是什么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

    所以无论从政治体系还是社会文明层面,汉景帝时期的七国战争依旧是秦制文明与两周文明遗产的战争,依旧是秦灭六国战争的余波。

     到了七国之乱被扑灭,汉景帝缩小了很多大的诸侯国疆土,将他们的领土转为汉朝郡县,并且派遣朝廷官吏担任诸侯国各级官员。山东六国地区的传统势力已经无法在政治与经济上形成强大实力挑战汉帝国朝廷。那么汉武帝推恩令这类削藩政策几乎是毫无阻拦的推行了下去。那么到了汉武帝时期,汉帝国的封国诸侯制度名存实亡,秦灭六国战争才算是在政治层面真正结束。

但是在文化,文明,生活方式,生活传统方面,汉帝国并未做到整齐划一。特别是帝国南方,长江以南。随着北方地区从文化与社会模式商逐渐融合为一体,虽然这种融合也并不彻底。但是南北差异已经历史性的大于了关中于山东六国的东西差异。这种差异为后来孙权割据江东,甚至东晋司马睿偏安江左打下了基础。

在说完了功臣集团与皇权博弈,秦制体系与两周文明遗产的政治博弈之后,我们就需要回到汉帝国社会了,从朝廷治理角度去体会秦制社会内部的政治博弈。当然上面已经提到了一部分。

业余爱好者水平,昨晚抽空写的内容,主要是提供一种脉络性的思考,如果有什么不严谨不准确的地方请大家理解原谅。


作者 天空飞翔的荷兰人


西汉政治博弈,视频原稿,今天看了下,还是有点凌乱。难得改了。也就这样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