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语言与数学附录2:数论的美学性

2023-07-19 23:43 作者:伊林讲演  | 我要投稿


还原常数具备美学价值。/1/作为黄金分割点已经广为人知。我们可以把常数与还原常数构成的比例看作一种格式塔对称。常数从0向无穷大的值,与还原常数从1向无穷小的值构成了对称,并且它是感性可见的东西。换言之,这种对称是宏观与微观、大和小的对称。

作者依照的自然哲学观点认为,存在仅在于实体内的运动力差,而没有外部参照。运动的方向在于精密的结构之中的存在,而不对比任何外在的大小。因此,存在的向度也是与之一致的,能够在这个结构化过程中有自由的作为。我们没有必要去从一种宇宙论的角度思考我们的存在,尤其是那种预设不处于宇宙运动之中的恒定存在主体,比文学家的跨历史的道德凝视还要严重。因此,在微观和宏观之间,存在的场域只需要拉开差异并且具备结构规定就可以了。只要我们的存在位于实体之中,那么,对我们来说,这之间永远有无穷的差异性。

在美学领域中,感性直观并非是过往理解的那种直接性。相反,感性全部来自于中介,不存在任何预设的东西。这种对象性,在认识论范畴中依旧是来自于实践的自为的东西。它作为发生机制,建立在思维与身体之间,是从思维到达生命感知的方式。也就是说,感性不会是在对象之上所预设的东西,也不会是超验存在对主体的预设,但是,正是因为是从对象性关系之中自行创造的存在,感性总是把这种对象方式的呈现看作其存在的来源。超越性、神秘感,来自于人的确实现了思维阶段的前进,然后退回到生命阶段的同一性去回溯这种体验方式。

参见《机械自律的艺术作品》,艺术与宗教之间的范畴在于,感性对自身存在的感悟被用以构造宗教观念体系,但恰恰是因为,存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同时创造了自身,以使通过这种对象性方式在感性之中建立起思维与生命的关系,才会反过来崇拜自身的造物。不是艺术在宗教中获得了神秘和超越,而是宗教从艺术的感性价值中去建立。

美学借助宗教观念形式的发展,依旧可以是一个独立范畴。一如历史上伟大数学家的神学神秘主义与数学本身的独立性。相对比于“真理”,美学和文化更多的左右了主体对宗教的接受方式。

宗教的成功更多得益于建筑、音乐、美术等等以艺术为对象的交往方式,因此,这些被看作是显像的东西反而本就是其实质。当代的世俗宗教经历了从拜物教向显像宗教的过渡,更是从格式塔形式中建立对合理性程序的崇拜。不同宗教之间的迷信程度并不会因宗教自身的观念形式产生多大差异。例如,今天的人会认为,通过格式塔图形的测试,游戏的结果值就等同于人的“智商”,并且认为它就是无差别的思维本质能力。事实上这就是在测试美学经验水平,生活在遍布格式塔设计的市民阶层,当然能够在对这种对象的经验测试当中得到更高的分数,但他们愿意相信自己拥有更高的“智商”,这就是“科学”。

在美学中,还原常数的应用呈现出一种演化式趋向,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后置于规划构思。如果我们回顾过往人类的宗教史,基督教的传播可能受益于十字架的美学性。

十字架的比例会不自觉的向还原常数趋近,以使这个物品成为情感的寄托方式。十字架拥有六个面:前后、左右、上下。其中,前后面的图形又是由左右的图形和上下的图形交汇构成的。在比例结构上,左右两面的长和宽会逐渐接近3:/3/;上下两面接近2:/2/;然后在正反面的中心交汇点大致会接近/1/。如黑格尔所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我们知道,现代工业美学充分的运用起了数学几何学的形式规律,以及格式塔美学的设计、图层运行逻辑已经在我们生活的全部领域蔓延开来。它们也在一种演化过程中被我们自然的选择接受了。虽然,在艺术史中去回溯,像是一种还原主义,但这种还原又必须经历一种复杂过程,在极简的结构中把自身凸显为对过程的凝练。

在诸多领域涉及的大量数字使用,还原常数或许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空间。


语言与数学附录2:数论的美学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