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感知论第六部》:关于修行(二)

2020-12-26 20:28 作者:一句话问答录  | 我要投稿


生存者:

    修行是非常值得深究的行为,修行者为了什么?修行在修什么?我们希望看到揭示性的回答。


感知者:

    修行主要就在这个“修”字上,修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和弥补,修是一种行为过程,修不是目的,修的目的是达到另外一种状态,另外一种境界。然而,另外一种状态是什么状态?另外一种境界是什么境界?修行者清楚吗?修行者对现在状态的不满导致了修行行为的开始和发生,然而,修行修出什么来?修行者并不十分清楚,也就是说,我们用修行来做什么?我们并不甚明白。个人修行与宗教信仰不同的是,它并不以某种宗教教义为信条,也并不按宗教的要求达到宗教信仰的目的。修行是个人自由的行为,甚至是不以某种外在理念为依据一种自我改造行为,修行往往是以“我认知、我体验”为行为目的,追求自证的过程,以达到某种状态为标志。修行往往是一种封闭的自我存在,并试图在这种封闭的存在中认识自我和认识存在,修行以试图达到本真本态为最终目的。

    撇开修行者的其他外在目的不论,修行其实就是在“问真”,在向自己的存在问真。修行者放弃了世间的伦理逻辑重新向自己发问,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探寻。这种个人修行与宗教式修行不同,宗教式修行是有特定目标的修行,达到什么级,修出什么态,那完全是宗教理念的演绎,那不过宗教的一种实验性过程,达到的也是宗教指定的目的。那样的修行在宗教的行为范畴以内,他们走不出宗教信仰的概念,也无法突破宗教数千年来固有的行为结果,这种修行我们无需议论,我们追究的是纯粹的脱离了宗教信仰的个人性修行,这种修行行为有更广泛的意义,是更为普遍的存在现象。

    这种个人性修行行为并无鲜明的形式特征,它往往体现为一种思想方式和个人隐蔽的生活方式,修行者更像是思想者,他们在拒绝和放弃我们的既有的思想模式和伦理逻辑的同时,在积极地寻找新的理念和自证新的理念。他们是旧思想旧思维模式的怀疑者和挑战者,他们或可称为精神世界孤独的探索者。他们修行行为的积极作用是重新寻找解释世界和解释人自我的新理念,并且身体力行地寻求和体验做人的新境界。毫无疑问,这对人数千年固守不动的生存观念和伦理逻辑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挑战和突破,个人修行者们趋慕新的思想观念,敢于蔑视与反叛宗教理念和人间通行的世俗法则,敢于直面世界的本质和自己的内心,敢于在追求存在的本质本源上迈出第一步,作为精神探索者,他们的行为具有开拓性的积极意义。

    但是,个人修行者们的出发点是个人,这个出发点及修行行为本身限制了他们的探索意义,因此,他们的追索显得没有目的,即无理论价值,他们往往到自我体验或自我状态为止,并不能上升为具有理性价值的普遍理论,所以不具备对公众的指导性和实验的有效性。个人修行或者修行圈的看法与观点都只能是一种极小范围的交流与沟通,不具有普遍价值。这其实与修行的目的也相关,修行者并不是实际上的思想者,他们也没有力量承担人类思想先驱和开路先锋的责任,他们出于自救目的的修行行为仅仅是触及了一下思想的边界,他们并没有突破人类设置了数千年的重重思想禁锢的能量和能力,这与他们的思考方式、思维模式以及行为动机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修行者的小扁舟载不动人类整体命运这头大象,而且,修行者以自我为帆的小船从不驶向惊涛骇浪的大海,他们只停留在一些避风的港湾。

    修行者的思考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修行者的个人目的导致他们不会成为人类思想出类拔萃的勇士和先锋,不过,他们是一股潜在的有巨大能量的力量,一旦被某种新的观念和思想激活和启动,他们将是改变世界和人类的第一支生力军。

————王建平

《感知论第六部》:关于修行(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