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就懂 | 56.《资本论》是研究什么的?
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在我国经济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等。究其原因,“生产方式”是个多义词,马克思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时,就有不同的含义。因此,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只能以全书的中心内容和主题为根据,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所以,我们说资本范畴是《资本论》的中心内容,也可以说,它的中心内容是剩余价值。
纵观《资本论》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第四卷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史。可见,《资本论》是研究资木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问题。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资本主义方式”,是指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这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方面的关系。而“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它从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把政治经济学看成是研究财富的科学,马克思第一次确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这是和资产阶级经济学根本对立的。
《资本论》是以英国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马克思说:“到现在为止, 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阑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这是因为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早和比较成熟的国家。但是,《资本论》 所提示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不只限于英国,对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适用的。尽管德国和英国相比有所差异,但《资本论》所揭示的规律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必然发挥作用,“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和英国相比,德国等欧洲大陆虽然还比较落后,但英国的变革过程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欧洲大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但是,这种革命是用暴动的形式还是用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由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组织程度和力量壮大等情况来决定。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且还从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列宁在谈到《资本论》时,曾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作“骨髓”,而把适合于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比作“血”和“肉"。要使“骨髓”有“血”有“肉”, 就必须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但其实质,仍然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资本论》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的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出这些规律,也就同时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和发展,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根据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
《资本论》以深沉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对资本主义及其辩护士进行了严厉的指控,是具有鲜明的党性的著作。《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思想不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还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的各个世纪中,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