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历史随笔]美国战后婴儿潮与60年代进步运动

2023-02-19 22:09 作者:梦想地平线  | 我要投稿

阅前提示:本文原则上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up主。本文为读书随笔,可能存在事实性错误,主要观点尚未经史料验证,请酌情参考。

今天在阅读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时注意到了一些现在看来显而易见,但我以前从未想到的结论。为了避免淡忘,写成一篇简单的读书笔记。

事实,第一个首先有两个事实是,60年代至7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发生了一些进步主义运动,这些运动包括反越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它们共同构成20世纪美国的第三次进步主义高潮。第二个事实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及战后经历了一段出生率急剧增高的时期,在不到10年时间中产生了2000多万新生儿:

在40年代里,美国式爱情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战时结婚快;二是战火平息后离婚也频繁;三是托儿所人满为患。在广岛被原子弹摧毁以前,突击结婚很流行。各种各样的宣传,都鼓励他们这样做。……在那些岁月里,美国每7秒就有一个妇女怀孕……二战以前的一切人口估计都完全没有用了。战争的年代并不停止生育,那几年里一直有“战时宝宝”生下来。出生率高达每年300万人。到1946年,也就是运输车开始把部队运回国的那一年,出生数字又比前一年多了50万。第二年又从这个已经是破纪录的数字再增加42万。到60年代中期,那些曾经做远景规划的人们发现美国多出了两三千万人,而人口变多最明显的就是十几岁的那一代……

仔细想想就能发现,那些在婴儿潮中出生的孩子在60年代末时刚好是进入社会的年龄,而他们的父母(也就是二战中能参军的那一代人)则在那时达到中年。在那一代中年人中,罗斯福和杜鲁门时候的思想和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尽管美国在他们成长时陷入冷战,美国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的观念一旦定型是很难改变的。而那一代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大萧条,也没有经历过战争,因此社会和世界在他们眼中和在他们父母眼中是有极大不同的。其中最大的因素恐怕是冷战局势在60年代转为苏攻美守,美国的遏制政策和尝试以意识形态作为武器对抗苏东阵营已经有些行不通了。于是刚刚成年的年轻一代开始怀疑父辈的思想,甚至对美国的立国信条发起挑战。威廉·曼彻斯特用几句话把这个观点稍微带到了:

(接上段)……,而这一代学生注定事情是特别多的。即使在约翰逊和戈德华特竞选总统的1964年,战时宝宝还未成年,大萧条时期的成年人在选民中还不到1/4。所以老一代和新一代之间的某些对立,是在约翰逊的总统第二任期期间才开始出现的。因为杜鲁门时期的某些看法和观念,到了父母们进入中年以后,就会对社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而他们对这些(冷战的头20年发生的)变化,倒不一定太感兴趣。

在这些对父辈的思想(甚至是美国一直以来的意识形态)产生怀疑的年轻人中,有些陷入了迷茫,于是有了所谓的“迷惘的一代”和嬉皮士运动;有些则励志做出改变,以匡扶正义为己任,走上了要求社会变革的道路。因此,60至70年代美国的进步运动,部分可以说是年轻一代和中年一代(也就中流砥柱的一代)思想对立的结果——为了避免误会加一句说明,不是孩子反对自己的父母,而是年轻一代中较为激进的一部分人的思想之集合,反对在中年一代中占据主流的部分思想之集合。

美国战后(包括部分战时)的婴儿潮中,人们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产下的孩子却在成长之后因对现状不满而将矛头对准了这代人自己,也颇有某种讽刺意味。

文中提到的书籍出版信息: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朱协译,海南:海南出版社,2006年。引用的部分引自第十四章“与哈里相处的日子”。

[历史随笔]美国战后婴儿潮与60年代进步运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