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原教旨笔记:马克思

2023-02-27 22:17 作者:小斯基3  | 我要投稿

哲学

本体论

○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      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了(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      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怪影”、“幽灵”、“怪想”  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      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须形成一样,人也有自己的形成过程即历史,但历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因而它作为形成过程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形成过程。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

○      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辩证法

○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政治经济学

商品

○      1.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 商品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价值乃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是商品的内在属性;而交换价值不过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是依据它们内含的价值来进行交换,并在交换中形成一定的量的比例的。因此,我们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商品有两种属性(或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 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  4. 商品的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的关系数量或比例。  5. 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  6.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7. 抽象劳动:包含在生产各种商品的不同劳动中的共同的东西,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8.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9.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10.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      商品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互相交换商品,实际上是互相交换各自的劳动,只不过是由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因而他们之间的这种劳动互换才采取了价值的形式,商品的形式。

■      商品所以具有二重性,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具有二重性。马克思写道:“一切劳动,一方面都是人类劳动力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并且,当作等一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又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支出。并且,当作具体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

○      1. 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2. 资本流通的公式:货币——商品——货币  3. 当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4. 资本流通的目的:获得比预付货币价值更多的价值。  5. 资本:靠剥削雇佣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6. 价值增殖的发生: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就会超过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就能够从雇佣工人身上榨取到剩余价值。“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7.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8. 劳动力: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  9. 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基本的生产要素, 但是劳动力并非天然都是商品。  10.劳动力成为商品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能将自己的劳动力使用权当做商品出卖。第二,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既没有发挥自己的劳动力的物质条件,也没有其他手段来维持生存,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1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商品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12.劳动力商品的主要特点:使用价值。能够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  13.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  14.资本主义生产的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5.劳动过程: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改变自然界物质的性质与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原教旨笔记:马克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