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黄世智:西安地区校园戏剧的萌芽和兴起

2023-03-02 08:48 作者:光影故事的博客  | 我要投稿

校园戏剧是发生在校园中,传播范围也主要是在校园内的舞台戏剧活动总称,主要是指以在校学生为主要成员的戏剧社团开展的戏剧演出活动及其作品。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形成的源头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戏剧是随着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在现代教育思想影响下的校园文艺活动中出现的。并随着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形成热潮。西安地区校园戏剧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也大致如此

“在民国纪元以前,陕西因交通不便,风气闭塞,戏剧方面甚少受外省戏剧之影响。故其本身亦甚纯粹。”当时在西安地区能看到的戏剧只有徽调、汉调和秦腔。但一些基督教会或天主教会创办的学校“在每年各季举行的‘公祈’大会与‘圣诞节’,都要开会化装表演,……演的多是‘新约圣经’里的故事,如《浪子回家》、《耶稣使瞎子看见、跛子行走、死人复活》等。”这种“化装表演”实际上就是校园文艺活动中的戏剧演出,但大多数是用外语演出的。教会学校的学生演剧是西安地区出现最早的校园戏剧活动。


西安地区的校园戏剧活动真正开始于1912年李桐轩、孙仁玉发起成立的易俗社的演剧活动。李桐轩和孙仁玉等易俗社的创始人大部分都是同盟会员,他们成立易俗社不仅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目的,也“是负着革新剧界的使命,他的组织,和从前戏班,确有不同。演员均系新招学徒。……在民国初年颇受社会的欢迎。”易俗社全称“陕西易俗伶学社”,它不仅是一个“负着革新剧界的使命”的剧团,也是西安地区教育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现代戏剧学校。从易俗社的章程、课程设置、演出剧目和《易俗白话杂志》的指导思想及具体内容来看,它也是一个与传统戏曲班社完全不同的新式戏剧学校。


1912年11月,易俗社招收了第一期学生约50人,第一次公演的剧目是秦腔时装戏《新女子顶嘴》和《开国图》。这次创作演出的整个过程由教练也就是导演全权负责,为易俗社后来实行导演制开了个好头。1922年,蒲伯英在先后考察了易俗社和南通伶工学社后认为:“易俗社和伶工学社根本不同,就在于他完全用自己创造或改造的脚本,对于旧戏脚本一点不肯因袭。” 在蒲伯英看来,与南通伶工学社相比,易俗社才是真正的新式戏剧学校。易俗社演出的剧目不仅都是全新的,而且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与传统秦腔区别开来,有些剧目,如《一字狱》和《镇台念书》等,完全可以称为现代戏剧。


易俗社成立之时,正是“改良戏曲”和“文明戏”风行全国的时候。而易俗社创作演出的剧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不仅超越了“改良戏曲”,也超越了“文明戏”,完全可以与同一时期南开新剧团演出的新剧相比。因此,在中国校园戏剧发展史上,西安地区的校园戏剧活动开始于易俗社的演剧活动,而且起点较高。但是,易俗社演出的剧目都是秦腔,相对于一些校园戏剧社团演出的新剧(话剧),现代性还是弱一些。在民国初年的西安地区,演出新剧也就是话剧的校园戏剧活动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式学堂之中,如陕西师范学堂、西北大学和甘园学堂等。

但由于当时戏剧生态单一,这些校园戏剧在当时并没有被作为整个戏剧界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部分来看待,而是被看成相较于职业戏剧的业余戏剧活动,一般也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到了五四时期,校园戏剧等业余戏剧演出活动又被称为“爱美剧”或“话剧”。因此,这个时期西安地区的校园戏剧历史以1918年7月陕西省教育厅颁发“陕西易俗社之铃记”为节点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8年以前是古典戏剧向现代戏剧过度的文明戏阶段,1918年以后是现代戏剧最初形态的爱美剧阶段,与中国东部校园戏剧发展的进程基本一致。


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及戏剧改良运动,戏剧界的爱美剧运动也风起云涌。在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等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西安地区的许多学校,如省立第一师范、省立第一中学等,都兴起了提倡民主、科学的校园戏剧活动。


当时的一些新式大中学校喜欢演出陈大悲和丁西林等人的话剧,而一些新式小学则喜欢演出黎锦辉的歌剧《麻雀和小孩》与《葡萄仙子》等。他们还搬演《小说月报》《少年》《小朋友》等杂志上的剧本和故事。“在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间,西安一些中小学的教员与社会上比较进步的人士,借西安基督教青年会地址……经常在该会礼堂举行演出……上演了些陈大悲、侯曜等写的文明戏(新剧),如《车夫婚姻》、《爱国贼》、《可怜闺里月》、《幽兰女士》等。”


在演出《幽兰女士》时,他们还实行男女合演。剧中的丁幽兰由李少云女士扮演。这次男女合演虽然没有同一时期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的《英雄与美人》和上海戏剧协社的《终身大事》的男女合演影响大,但对西安地区乃至中国西部戏剧表演艺术的现代化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924年5月4日,上海戏剧协社在职工教育馆礼堂公演话剧《少奶奶的扇子》产生巨大影响。西安甘园学堂的校长阎甘园不久也在自己的家庭小剧场演出了《少奶奶的扇子》。同年7月,鲁迅来西安讲学。他不仅到易俗社观看了《双锦衣》《大孝传》《人月圆》等剧目,还为易俗社题赠“古调独弹”四字。

爱美剧运动时期,西安地区的校园戏剧基本上与北京、上海等地的校园戏剧处于同步发展状态,但规模和影响较小。就北京和上海对西安地区的影响而言,西安主要受北京地区爱美剧运动的影响。因此,这个时期西安地区的校园戏剧在思想内容上以传播民主、科学、平等、自由等启蒙主义思想为主,在艺术上如同北京地区的校园戏剧一样,还留有明显的文明戏痕迹。

1925年5月,“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迅速席卷全国。在随之而来的国民革命高潮影响下,西安地区的校园戏剧在思想内容上特别注重表达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这个时期,西安地区演出话剧的校园戏剧社团也迅速增多。特别是“到一九二七年秋,几乎到处在演新剧。……其内容有控诉封建婚姻与封建教育罪恶的,有反帝尤其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还有劝导妇女放足的。总之,古城活跃起来了,处处呈现出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潮流。”

1930年,三原县省立第三中学教师刘尚达带领该校的双星剧社来易俗社举行公演。演出的剧目有熊佛西的《一片爱国心》《王三》和郭沫若翻译的法国戏剧《争强》。刘尚达毕业于北平大学戏剧系,在他的指导下,这次演出被认为“是话剧在西安跳出‘杂耍’游艺形式的首次演出。”双星剧社的这次公演不仅是西安地区校园戏剧中舞台艺术水平最高的一次,也使西安地区的校园戏剧接近了北京、上海等地校园戏剧的艺术水平。西安市民也第一次看到了严格意义上的话剧。


黄世智:西安地区校园戏剧的萌芽和兴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