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逆旅——读完《百年孤独》的一些想法
去年八月,久闻《百年孤独》的盛名,斗胆启阅,到年底前差不多读完。如今已过一年有余,这一年来对于这本书一直有新的体悟。这次写读后感,姑且算是对此前所有想法的一次总结。同时也感谢译者范晔先生和争取到国内版权的新经典公司,若无此二者,我将失去同伟人对话的一次绝佳途径。
作者马尔克斯文采斐然,读时总会惊叹其雄劲的文笔。但其文章却从不仅靠文字之华丽取胜,更为吸引读者的是其通过章节之间紧密的联系所构建的宏大的世界观。正如诺奖的颁奖词所说,作者在马孔多这座虚构的小镇中构建了一个浓缩的宇宙。这个宇宙深深扎根在人类历史之上,从早期人类开拓土地一直到今日之世界,无一不被书中的桥段所映射。明线和多条暗线穿插叙事,七代人的家族故事全都凝聚在一本开头就有所提及的羊皮卷上。
若将这本书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我想以奥雷里亚诺上校停止战争和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奥雷里亚诺第二开始掌管家庭为界。
重新翻阅此书,我思考了三个问题:
1、孤独在书中的多种体现方式。
2、作者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和人性的解剖。
3、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
(一)
孤独在书中没有被明确定义,它存在于奥雷里亚诺家族的每个人身上。作者没有局限于过往欧美文学中早已脸谱化了的角色形象,甚至单独对某个角色进行分析,都找不出第二个相似的角色。绝大多数角色都有一段情史,但这也注定了他们必须经历一份爱情的孤独。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这个家族最早的创业者,他与表妹乌尔苏拉成婚后带领同乡一同开辟新的土地,却被一片大海击碎了希望。此后,他的斗志变淡,在他人眼中变得疯癫,却与“家族命运史书”羊皮卷的撰写者、吉卜赛智者梅尔吉亚德斯产生了共鸣。他和梅尔吉亚德斯的孤独来源于智慧,过于超前的智慧使他们不能得到他人的接纳,也不能被时代所接受。最终,他被捆在树上,直至化为鬼魂,默默注视这这座小镇。
第二代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作为书中着墨最多的角色,他的形象最为丰满,同样,他的孤独也最为复杂。他的一生从本书开头“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下午”一直延续到马孔多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他在雨中靠在树上默默地离开人世。他从小拥有过人的胆识和温和的性格,大半生致力于战争。他虽在与政府军队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拥有十七个女人,十七个子嗣,却没有一个对他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他的目的很单纯——坚持气节,努力尽一个军人的职责;但他也拥有极大的野心,对于使常人沉沦的金钱和美色,他一生都没有误入歧途,仿佛作者设计该人物时想把他塑造成一个反传统的正派角色。他的军人修养抑制了他的情爱欲望,但他对于战争、权力有着近乎疯狂的执着。他的思想没有人能理解,到了战争结束后,他作为一位声名远扬的将军却选择了隐退,每日藏在一间屋子里制作小金鱼,以至于他的晚年鲜少有人关注,生活邋遢。一生戎马的上校之死更是显得既荒唐又令人唏嘘,似乎死亡的来临是上天的玩笑——一场雨就能轻而易举夺走他的生命。实则不然——他的存在已经无法再对情节起到推动作用,形象也不必再补充,死亡算是对于这位孤独者最好的归宿。纵观他的一生,他从未向任何人敞开心扉,更没有任何人愿意和他促膝长谈;有的只是动荡战乱中短暂的胜利带来的慰藉。上校的孤独是精神的折磨,是一位个人主义英雄走出半生的最后一声呐喊。
再来说说书中一个次要角色,“美人儿”蕾梅黛丝。她拥有过人的美貌,在书中作者不遗余力地多次写到旁人对她的美貌五体投地。尽管显得重复,作者也要强调这一特征。可她又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在她身上无法找到对应的七情六欲。当周围人因为沉溺于她的美貌而疯狂追求她时,她不为之所动,就算是对于追求者在房顶的偷窥,她只是感到担心,提醒他“这很高,你会摔死的”,却从未展现出一丝喜怒哀惧的波澜。她的退场,作者运用了魔幻的手法,以一种神秘力量的接引而将其带离人间,只有彼时双目失明的乌尔苏拉隐约感觉到了她的离去。但此后,家里人生活一如既往,马孔多小镇的世界也在一如既往地运转。孤独对于她而言并不是一个可以被直接描述的概念,因为她的精神世界里并不存在孤独,而更像是一种甚至连她也不自知的极高的精神境界造就了她的不谙世事,不食凡尘。她无情无欲无邪,作者运用魔幻的手法成就了这个与周围繁杂的世界完全不符的艺术形象。世界的繁杂注定了她身上的百年孤独,也注定了追求者要饱尝相思之苦,经历同样的百年孤独。
爱情是书中最为常见的孤独的诱因。从意大利来的克雷斯皮,屡次向第二代的阿玛兰达求爱遭拒,最后发疯到砍断了用来弹琴的双手;追求“美人儿”的诸多追求者,朝思暮想直至肝肠寸断,还是没有换来这位不谙世事的少女一瞥。这是求而不得之爱,是追求者们所经历的孤独。阿玛兰妲在入土前,预感自己大限将至,招来众人围观,只为了证明她依然是个处女,依然保留着贞洁。可能她也有过与克雷斯皮、奥雷里亚诺上校的情感碰撞,但她选择了保守贞操。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日复一日地编织寿衣,是她对过去草率的选择和错过的爱情最后的赎罪,这是她的骄傲,也是她的孤独。
(二)
关于历史问题的影射和思考,是拔高本书境界的神来一笔。最为典型的是全书的大背景——发生在马孔多这个小镇上的故事宛如一部无限轮回的历史,而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是这部历史最为直观的展现。
从第一代布恩迪亚将小镇在这片与世隔绝的土地上建立起时,羊皮卷的故事就随之书写。拥有先知能力的吉卜赛人梅尔吉亚德斯是羊皮卷的书写者,也是书中少有的智者,既无贪欲,也无人脉,只有一颗纯粹且博大的心。他与其他吉卜赛人一同来到这座小镇,和一代布恩迪亚交好。以他为代表的吉卜赛人几次来到马孔多,每次都能带来外界的新颖事物,仿佛是造物主有意将这个愚钝的落后的家族引导到正确的历史道路上。然而吉卜赛人只在前期出现,这也意味着这片土地的故事终究要由生长在土地上的人们亲手书写。
接替这些“引导者”的新一代,是奥雷里亚诺上校。
书写至此,作者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人类早期文明进步的历史,也是一段极为脱离实际的小说桥段。作者在这一时期的文字中添加了多地的文化标志,例如美洲的乐器,古老的文化传说等等,为这一时期的人们蒙昧迷信、文明仍停留在初期的特征,作了充足的映衬。
奥雷里亚诺上校的故事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终结。作者在书中构建了一个国家政府,其作用为二:一是作为为了信仰而战的上校的敌人,打破这座小镇原有的缓步前进的历史,二是作为在本书中后期,马孔多由镇上升成市,香蕉公司等新颖事物到来时的基石。而奥雷里亚诺上校作为前中期最重要的推动情节的角色,他的所作所为也映射出战争对于一座城市历史的莫大的影响力。他忘不了过度超前的智慧对于愚昧的他所产生的巨大冲击,逃不出身为一名军人的身份,为了利益,为了权力而被动地变成一个冷酷的野兽,也无法忘却自己的故乡马孔多,每次凯旋都会回去看望家人。他是领土争端的历史中无数个渺小身影的集合体,直到他选择归隐,他一直是那位高傲的、一腔热血的上校。
战争结束,上校重拾一丝温存,却也因为厌倦了战争变得麻木,对周遭万物他都不闻不问。政府秘密刺杀了布恩迪亚家族新一代的领导人——上校的十七个子嗣。于是家族的命运就此与第四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和奥雷里亚诺第二这对双胞胎兄弟紧密相连。
奥雷里亚诺·特里斯特将火车开入了这座古老的小镇,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事物,一如当年的吉卜赛人。这座城市的历史也进入新的阶段。这是工业的时代,也是革命的时代、改天换地的时代。奥雷里亚诺第二作为主要领导者,开始接触彩票,也陷入了近乎疯狂的农场养殖热潮;而阿尔卡蒂奥第二则选择加入了落户到马孔多的外来香蕉公司,成为了其中的工人。作者在此处影射的历史是美洲的殖民史,这也是全书着墨最为丰富的阶段。奥雷里亚诺第二因为天降的好运,凭借养殖业大发横财,最后却因为动物们的生殖能力突然变弱,导致家庭经济急遽下降,沦落到寻找祖先留下的财宝的地步;阿尔卡蒂奥第二的命运更为动荡,他被运到火车上,和三千工人一同被资本家抹杀,侥幸偷生后独自留在梅尔吉亚德斯曾居住的房间中翻译羊皮卷。
如果说奥雷里亚诺第二演绎的是一位投机商人由盛转衰的人生,阿尔卡蒂奥第二的人生则显得更为悲壮。他是工业革命时代许许多多工人中的一个,也是资本主义的受害者。作者身为南美洲子民,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流露在文中各处,阿尔卡蒂奥第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时常会提醒第六代的继承者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不可忘却那死去的三千多人,实则也是作者在为每一位在残忍的殖民运动和工业革命中牺牲的生灵默哀,他们的躯体、血汗,成为了历史火车前行的燃料,成为了资本家们的盘中餐。铭记历史,同时从中反思,正是这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想要传递的思想之一。
最后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与阿玛兰妲·乌尔苏拉这一代领导者。此时的布恩迪亚家族已然如燕巢飞幕,摇摇欲坠。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个家族的声望和名誉,虽然与当年一、二代开疆拓土、建功立业之时相去甚远,但依然不至于一触即溃。家中几位老者相继去世,新一代的领导者们被迫加入了这场百年孤独的命运之局。这是全书割裂感最强的部分。莫言在评价最后两章时,也直言不讳地指出其有狗尾续貂之嫌。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接替了家族之长,继承阿尔卡蒂奥第二的遗志,继续翻译着羊皮卷。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在外多年留学,作为一名生活优裕的女士归来,一同操持家务。在此二者各自的情人离去之后,此时的家族全然只剩下了他们二人。二人在全书的末尾结为连理,生下了第七代也是最后一代。奥雷里亚诺惊奇的发现这个孩子竟长有一条猪尾巴。因一时的疏忽,马孔多的蚂蚁全来啃食这个诞生不久的生命,仅留下奥雷里亚诺一人依然在这座空荡荡的家中破译着羊皮卷。
全书结尾,他终于如愿以偿破译出羊皮卷,但他却因为梅尔吉亚德斯的终极密码僵在原地。
他看到羊皮卷卷首赫然写着:
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百年孤独》的故事在此画上了休止符。作者在书的终章如走马灯般讲述了羊皮卷上的文字,全然对应上过去百年里发生在这个家族的故事。但书的结尾,作者对于羊皮卷上的文字予以了来自当今时代的否定:
“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三)
阅尽全书,我在惊叹作者刻画人物,设计情节的技巧之余,也不禁为其中高尚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后现代主义手法所折服。作者继承了过去作家们常用的戏剧冲突形式,即利用信息不对等来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也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来为这本书的情节润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个流派,其起源大抵源于二十世纪前中期的拉丁美洲,多为反映拉美劳动人民生活。因此,《百年孤独》一书的艺术价值可以说是开辟了新气象、新格局,也为我们引入了一种新颖的文学流派。我想谈谈书中的几处比较典型的魔幻情节。
一是书中人物异常的长寿,作为活跃在第一代舞台上的乌尔苏拉、特尔内拉,以及此后的第二代阿玛兰妲,皆有长寿的特征。她们贯穿了本书的前中期,也作为大事件的间接参与者,推动着马孔多的历史走向“符合现实历史”的正轨。她们身上具有女性的人格魅力,甚至于作者几乎没有刻画她们的阴暗面,只是作为传统女性形象,最后如同其他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一样无疾而终。
二是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死亡。他们的死亡,除去十七个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孩子被刺杀外,其余成员的死亡皆极具戏剧性。第一代老布恩迪亚被捆在树上化为鬼魂而死,奥雷里亚诺上校在一场突如其来的雨中默默死去,第二代的阿玛兰妲穿上自己早已开始编织的寿衣死去,第五代的小教皇被小镇上的混混按入水中溺死……死亡在书中本不是与孤独所冲突的命题,但生命的意义源自于书中每个人对于孤独和死亡的别具一格的诠释。他们可以为了信仰、为了大义而死,也可以为了节操、为了下一代而死,百年孤独的魔咒、羊皮卷上早已书写好的家族秘史,困不住这些想要挣脱命运的生命,这也是这本书最为魔幻且无力的地方——每个人都努力地逃脱这场无限轮回的历史,却还是成了历史中的一座毫不起眼的墓碑。
三是改变马孔多历史的那场大雨。大雨一直下了四年十一个月,犹如《圣经·创世纪》中的洪水浩劫。这场大雨过后,马孔多的历史仿佛重新倒退回过去那个落后的小镇。雨后的马孔多,从辉煌走向落败,从富饶走向贫瘠,人们变得麻木,无聊,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也在此刻进入了下坡路。掌权者的更替,经济的倒退,物质生活的枯燥,都足以成为侵蚀这只“百足之虫”的一味毒药。过去缥缈的繁华被一场大雨所击溃,在这场灾难后幸存的人们无动于衷,没有对小镇展开任何抢救措施,而是选择妥协,向自然的伟力妥协。这也是布恩迪亚家族最后走向落败的根本原因——家族中已经不再有人能够挑起开拓者的责任,只有投机取巧、逢场作戏。作者对于这些精神麻木之人安排的惩罚,正是“百年孤独”的命运,正如书中所言: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四)
至此,分析的片段已经大体讲完,我想来谈谈我的个人感受。
《百年孤独》作为一本承载了拉丁美洲人民记忆的伟大作品,其现实价值和人文关怀自然是顶级。我们在书中既可以找到像乌尔苏拉这样任劳任怨的传统女性角色,也能找到像奥雷里亚诺上校一般令人感慨万千的悲剧英雄。这本书经久不衰的原因,不仅在于巧妙的情节安排,更在于即使作为后来者的我们,依然可以在书中找到作者对人性、对历史、对社会问题的深切思考。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宽广的受众,因为它所讲述的故事一直都能在当今的历史中上演,或多或少。你我都是历史的书写者,所以你我也无法逃脱这场宿命般的百年孤独。我们无力去摆脱,但也不能妥协,命运不是过眼云烟,所以我们必须拼尽全力去对抗,即使最后一无所有,即使这场对抗注定失败。
生存的价值在于感受世界之美。我们生存,是为了同孤独、同寂寞、同一切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斗争。作者想要探讨的问题,到了书的最后,只剩下对于命运的思考——羊皮卷上的故事注定了这个家族的命运,但没有人事先预知到自己的命运,因此每个人都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努力留下自己的足迹。他们的故事,从第一代到第七代,从蒙昧到迷信,从盲目到坚定,从懵懂到智慧,从固执到坦然,从喋喋不休到孜孜以求……布恩迪亚家族为何而存在?百年孤独的魔咒何时可以打破?人类的命运与孤独之间具有什么样的联系?作者都没有做出明确答复,但仔细查阅历史,我们发现,答案皆在历史之中,皆在这部记载着历史的小说之中。
如果说善与恶,错与对都需要站在不同的立场,那么孤独定然超出了这种主观的定义。智者孤独,愚者亦孤独。孤独本就是生命的底色。正如死亡是生命的端点,孤独是这条线段的平行线,它时常伴随你我,也会随着情绪的起落而变得明显或黯淡。无人相伴,无话可谈,最后无能为力,无路可走——包罗万象遁入空门,繁华落尽徒留我一人独享孤独。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行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我知道八月的每个清晨,巴旦木上都会落满无主的水珠;我知道候鸟到了冬季,依然要离开那片故土;我知道有朝一日,你我也将成为这渺渺尘世中的一粒砂砾,终要以凡人渺小的姿态来对抗未知的虚无。人生不过是热闹与孤独的自洽,把握住每时每刻值得欢喜之物,哪怕是一瓣花落,一夜雨声,一次交谈,或者是午后的一缕阳光,也值得以一生的精力去铭记,值得绽放在每一个空荡荡的记忆角落,等你拾起。
某夜,当你翻开这本《百年孤独》,与过去的自己推杯换盏,愿你能想起:
总有一段思念与寂寞同在,总有一份期许与孤独相关。
2023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