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字典详解】每日一字(第二天)之“一”(续)

既然昨天没有更完,强迫症癌晚期的UP不肯罢休,一定要把昨天的字更完!今天大家也都看到了,本来是要更新“二”这个字的嘛(顶俩警告0.0),不过既然说了要把昨天的更完……那就更完昨天的再更今天的撒!UP虽然不是浑身是肝的怪人……抱歉,我走错片场了。
正式开始啦!

昨天讲到可怜巴巴的公孙归父如晏弱所言,三桓之一季文子掌控了朝局。公孙归父只好投奔齐国。嗯……齐国,这也在你的计划之中吗?不管这在不在晏弱计划之中,总归我们知道了“一”,是可以表示全、满的意思的。UP主一身是肝。……UP主一场冷到底。……
陆游《冒雨登拟岘台观江涨》:“云翻一天墨,浪蹴半空花。”拟岘(xiàn)台,位于江西省 临川市 抚河畔,历来为江南名胜,古与河北 幽州台、山西 鹳雀楼、赣州 郁孤台等齐名;“拟岘台”的来历是有故事的,那是在裴材调来抚州任知州后的第二年,他发现其城之东隅,山水之形酷似湖北 襄阳 岘山,为了纪念西晋德官贤臣尚书左仆射 羊祜,追怀羊祜遗风,决定在此修建“拟岘台”。(貌似刚才跑题了,)言归正传,那时的陆游刚从大散关的军旅生活中结束,那是陆游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亲临抗金前线、力图实现爱国之志的军事实践,这段生活虽只有八个月,却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被任为成都府路 安抚参议官,官职清闲,陆游骑驴入川,颇不得志。也就是那个时候,陆游再一次登上了拟岘台,看了出行前最后一次涨潮。在漫野的浪花中,在独醉的酒意下,陆游又回想起了自己欲戎马沙场的愿望,但无奈,今夜过后,他就得下巴蜀,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与军旅无缘了。(雨气昏千嶂,江声撼万家。云翻一天墨,浪蹴半空花。喷薄侵虚阁,低昂泛断槎。壮游思夙昔,乘醉下三巴。——《冒雨登拟岘台观江涨》)
话又引起高中的回忆,我记得苏教版课本上有诗一首:《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公碑,就是纪念名将羊祜之碑哦。配合上文食用更佳呐!
Well, Sandy.
(Sandy:) Sorry, but... can I ask that what's the meaning of Sānhuán? That is... the previous section you just said?
Oh, that's a fair question. Let's review this matter. 既然有歪果同学提出了问题,想知道三桓是什么,那我就勉为其难讲一下啦(雾)。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姬庆父、庶次子姬牙、嫡次子姬友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鲁三桓。三桓后代虽然和鲁国国君一样都姓姬,但是各自氏不同,分别为孟孙氏(又称仲孙氏、孟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又称季氏)。然而呢,一开始三桓势力还是很小的,怎么就“崛起”了呢?这又到说到惨兮兮的公孙归父了。公孙归父其实不姓公孙的,公孙意思是,他是他鲁庄公的孙子。所以,公孙归父姓姬,由于他爹公子襄仲住在东门,以东门为氏,所以他跟他老爹氏东门,名归父,字子家(啧啧啧,这名和字起得多协调)。
宣公十八年,公“欲去三桓,以张大公室”,于是与公孙归父谋。公孙归父到晋国为公娶晋女,以借晋人除三桓。结果公孙归父还没回到鲁国,宣公就薨了。(公孙归父:死了?死了?怎么特么就死了?喂!)当时三桓之一的季氏的季文子就对朝臣说“当年啊,让我们失去嫡子册立庶子,因此丢掉有力援助的人,就是公孙归父他爹,东门襄仲!”(使我杀适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对当年襄仲杀公子恶而立宣公,“跑到南边去串通楚国,既不能使我国稳固,又不能坚挺地和齐、晋两国外交”(南通于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坚事齐、晋)表现得大为恼恨,朝臣愤慨。公孙归父当时回到鲁国 笙地,听闻此事,直接转头就逃往齐国了。三桓没有了竞争对手,因此直接开花直接崛起。
三桓其实我们之前有了解过的。高中大家都学过《论语》,可记得有一句: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二话不说,直接回怼,真的杠。
停停停,跑题了跑题了。我在讲汉字的释义可不是在讲小故事2333(我记得一个老师刚告诉过我……小跑怡情 大跑丧命来着?)

③相同;一样。如:长短不一;一视同仁。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诗·国风·曹风·鸤鸠》)淑人君子的美好仪容始终如一,他心中的德行就如拴结永远不散。

④纯一;纯正。同以上几个释义一样,远古的先秦时期,它就出现了。相传《尚书》中的《咸有一德》便是商朝初期的“宰相”伊尹所做,目的是告诫当时的商王 太甲,要修得纯一的德行,才可保住自己的王位。(伊尹作《咸有一德》。——《书·咸有一德序》,言君臣皆有纯一之德以戒太甲。——孔传)

⑤专一。比如我们常用的一心一意。西汉 淮南王 刘安曾写到:商贾诡计多端就会贫困,工匠奇技淫巧就会穷陷,是因为他们内心不专一。(贾多端则贫,工多技则穷;心不一也。——《淮南子·诠言》)先不说这句话对与错,单看该字的意义,应该不难理解。《书·大禹谟》:“惟精惟一”,即言此理。
我们讲“二”的时候,还将会讲到,在这个情形下,一和二是反义词。二,有二心的意思呢。

⑥少许。《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眚(shěng),原义,有眼疾,衍生为过错。意思是,不要因为少许的过错忽视了他美好的德行。当当当,敲黑板啦,刚才这句名言背下来,作文里可以写(滑稽)……

⑦每;各。比如:一人一份……


⑧另;又。比如:王境泽一名真香怪(王境泽又叫真香怪)。

⑨单独。看看这段“循环论证”:《方言》卷十二:“一,蜀也。南楚谓之独。”郭璞注:“蜀,犹独耳。”戴震疏证《广雅》:“蜀,弌也。”《说文》云:“弌,古文一。”
这怎么证了一圈又证回去了呢……
我是一个人。(一:数词)
香港警察,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单独)

⑩统一;划一。有一次,孟子见完梁襄王,也就是粱惠王的儿子,然后出来跟人吐槽,说,这是个什么xx君主,远看着就不像个当君主的样,走进了一看,一点让人畏惧的威严都没有。“到最后突然问我:‘诶!天下最终会成什么样子呢?’我说:‘会大一统。’他问:‘谁能统一?’我说‘不喜欢杀人的人能统一。’他又问:‘那谁会归服我呢?’拜托,你是个不喜欢杀人的亚子吗,还真对号入座了耶。么得办法,我就给他举了一个禾苗的例子,隐喻一下他,看他能不能开悟喽……‘天下都会归大王您的……’”(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化。』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

貌似UP高估了自己的码字能力……今天就先到这里啦,明天继续哈哈哈哈 哈 哈 哈 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