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三部电影而生的感慨
(文章同步于我的博客和微信公众号,此处作为版权维护使用)
(读前提醒:这是我的个人观点,并且用词较重,如果不喜欢,请逐一列出原因,不要一开始上来阴阳怪气,否则我直接加入黑名单处理,谢谢。)

当我在去年的12月31日,写下2022总结的时候,我以为我的下篇文章恐怕要写在2023年12月31日,但我预判错了,究其原因,是我一个五年没有再进过电影院的人,看了三部春节档:《熊出没之伴我熊芯》、《流浪地球2》、《深海》,我这几天积累的表达欲,迫使我挤出时间来写这篇文章。
其实我不知道从哪里讲起,好久没写博客了,那我就根据时间顺序,从我最先看到的电影说吧。

熊出没之伴我熊芯
在我没有看过熊出没大电影之前,我就有听说过熊出没有着“名作之壁”的称号,这原本是作为“叫座不叫好”的代名词(我没有写错),早年偏贬义,现在演化成了中性甚至是褒义。今年妹妹的生日,家里人就带她看了《熊出没之伴我熊芯》,看完之后只有四个字:名副其实,抛开方特在特效上的大量投入不谈,他做到了很多国产电影没有做到的:讲好故事,该有的起、承、转、合、反转都有,尤其是“熊妈妈是AI”这个反转是我着实没料到的。
但最让我惊讶是电影中的一段默片蒙太奇(感谢轩邈的影评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默片蒙太奇手法):熊妈妈作为一个AI,从什么都不会,到成长成一位母亲的过程,我看到这段的时候真的很感慨,机器学习的过程就是训练反馈,周而复始,直到得到合格甚至满意的结果,本质上这个过程与人学习的过程是一样的,但推广到母亲角色上,就是一本真真切切的“母亲成长史”,他就是能让人引起共鸣,从这里开始,我觉得评价某部电影“不如熊出没”已经不贴切了:比熊出没好的电影一定很好,但比熊出没差真不一定是烂片了。
当然,观影的过程中,我感觉到部分设定和桥段让我一度梦回《超能陆战队》(这里包括但不限于南洋是boss,最后熊妈妈的献身以及复活),但是我更偏向于这算一种致敬。总体而言,“名作之壁”名副其实。(听某些人说即将要升级成叹息之墙?)

流浪地球2
这部电影不需要多言,我就只说一点:我没有看过一,第一次和同学看的是杜比版本,出来之后,过了两天,我一个人冒着雨去离学校十几公里的影城二刷数字IMAX版本,并且到现在,我仍然有第三遍去激光IMAX厅的想法。这是我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主动想去电影院多刷的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是三个主线叙事(人类线,图恒宇和图丫丫的亲情线,刘培强和韩朵朵的爱情线)外加一些暗线铺垫(比如Moss线在三个主线都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缺点是因为时间,导致三线叙事信息量太大,我需要时刻集中注意力观看,并且每条故事线都无法完全深化铺开,不然有些确实可以在深化深化(比如师徒线,我其实不想说他是主线叙事,因为篇幅太小了,甚至可以作为爱情线的一部分,但是他对深化张鹏这个角色甚至深化刘培强这个角色是非常有用的),并且还有一个我在观影时比较严重的问题:故事线之间的切换太生硬了,就感觉思维一下断了,希望3有改进。
除此之外,其他的都做到了无可挑剔的程度:画面质量比肩甚至优于好莱坞的平均水准,我知道国内的视效团队其实有水平,但我没想到会这么恐怖,看了一下幕后,MoreVFX团队说这是他们做的最具有挑战性的一次项目,光项目资产就比其他电影多十几遍,而且针对于不同时期的面容和李雪健老师扮演的周喆直的声音修复都用到了AI,工作量就更大(真辛苦了);阿鲲的OST一如既往的高质量,童声已经印脑海里抹不去了,当然,这是阿鲲让女儿录制几千遍的结果(好惨一孩子hhhhhhhhhh);片中的细节和致敬那就太多了(比如移山计划成功通过后,周喆直的笑致敬了“乔的笑”,吴京在太空电梯的打戏也是致敬了成龙,细节方面:马兆对图恒宇说的“法律上的永久禁止”也非常的耐人寻味,刘培强面试时候的西服有吊牌也说明为了治韩朵朵的辐射病,经济拮据。真的,细节太多了。)
演员也没什么挑剔的,倒是想着重讲两位演员:图恒宇的扮演者刘德华以及张鹏的扮演者沙溢,我完全代入进去了,以至于我一刷的时候,我没意识到这是谁演的,尤其是沙溢,他没有给自己框在喜剧演员这个范畴,他直接把张鹏这个角色演活了,所以我说师徒线没有展开很可惜,我想看看沙溢能把张鹏演的有多入木三分。
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有一个最大的闪光点:“中国内核”的科幻大片,但它完全不同于传统主旋律,它想表达的立意更高:“天下大同”,或者用官方的说法叫:“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么高的立意,除了双奥?有谁做到了?哦,说的是电影啊,那没事了,一个能打的都冇(mào)哋。

深海
深海这部电影,争论特别多,说个实话,我对它的故事叙述节奏,不太满意,前期故事推进太慢,后期推的太快,有些时长甚至用水墨粒子风去撑着,也就意味着这部电影的故事内核较为纯粹简单,就是两个字:“救赎”。
并且这部电影,生不逢时,它并不适合放在春节档,也并不适合小孩子观看,不仅是因为这种故事比较沉重,而且开头的压抑基调,以及参宿落海后呈现的海精灵和丧气鬼的画面,配合上配乐,甚至会有点恐怖。另外,说实话我对疙瘩汤有点生理不适。
但即便被我找出很多致命伤,也并不妨碍后续我当着室友的面哭的很惨,而且那两天不敢听片尾曲,听了就难受(唐汉霄对不起),这种哭就像是,有人在帮你把内心十几年的委屈和不安所筑成的波涛汹涌,浓缩成眼泪。
这部电影他不像常规的动画电影,他的画面整体是光怪陆离的,对应着参宿的梦境,某些时刻甚至有着宫崎骏电影的味道,当然,这个水墨粒子风是确实很惊艳,田晓鹏导演对于画面的把控是在线的,此前的《大圣归来》就能看出这一点。
如果将这个梦境对应着现实,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小海獭是弟弟,船长是爸爸,花花阿姨是继母这种设定之外,海精灵其实是参宿对于爱的执念,丧气鬼是人生中的委屈、不安、痛苦,诸如此类的负面能量。
有时候我们何尝不是参宿?遭受着委屈和不安,也盼望着有人能爱一爱自己,长久以往,就渐渐形成了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对应着参宿在电影的假笑,为了不让人担心的那种“成熟的笑”),更有甚者,会额外形成一套自我攻击机制(就像参宿一直在责怪自己:“都是我不好”一样,好像否定了自己,就能换取别人的爱一样),因此当南河说出那句:“希望你每次的笑,都是发自内心的笑”的时候,我认为导演想表达的也就出来一部分了,就像邓紫棋版本的《你不是真正的快乐》的ending一样:”我知道,我明了,我想要你快乐“,虽然简单,但不低级。
但有些人他靠着“魔法”挺过来了,成为了南河,作为一个成年人,表面上非常市侩,非常贪财,但随着情节的推动,我们其实也能窥见南河的内心世界(具体在放映南河家乡的那一段),曾经淋过雨的孩子,不会再看着身边的孩子淋雨而无动于衷。这也能解释参宿上岛“捅了丧气鬼的马蜂窝”,即便如此南河把钱都丢了也要救他,更能解释为什么后面要冒险进入深海,找海精灵,即便很可能会因为丧气鬼而丧命:“为别人撑伞,等待雨停”。
这里的“魔法”我加了个引号,我一直在想这个魔法到底指的是什么,难道就是一个表面普通的设定?我觉得不太可能,直到电影最后,参宿和南河离别时,南河说:“有的时候这个世界看上去是灰色的,可是就算是这样也一定有一些光亮在等着你”,对照着参宿在深海大饭店工作的那段蒙太奇,其实也表明了:“何妨人生苦短,我有魔法”,这个魔法就是每一个你真正欢乐的瞬间,能让你感到治愈的瞬间,正如苏打绿的《你在烦恼什么》里的一句歌词:“就算只有片刻我也不害怕,是片刻组成永恒啊”。
这部电影唯一的观影门槛就是投射(或者不恰当的说法就是共情),把你的内心深处投射进去,自然就能感受到导演在故事上的诚意,但致命伤也在故事上,田晓鹏导演的上一部作品《大圣归来》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因为是西游记的IP,所以大家会对他包容。但现在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故事,甚至有些人对这种画风是一个接受无能的态度,那么剧情的叙事节奏就非常重要,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块掉链子了,所以我对这部电影的票房持一个悲观态度,即便我是真的喜欢这部电影。
如果田晓鹏导演还有下一部电影,我希望他能在故事方面再多打磨一下,要么把故事更深化,有更多的内容,要么就是把叙事节奏平衡一下,念念不忘,必有回想,反正加油吧。

写在最后面的话
至于其他的电影为什么没看,说个实话,除了邓超的《乒乓》是确实没时间看了之外(而且说实话,我对这类“运动型主旋律电影”其实不是很感冒),其他的,当我看到主演有流量小生的时候,我是直接忽略了。
我知道当今社会流量为王,流量是个好东西,可以让闪闪发光的钻石能更快被挖掘出来(例如希林娜依高、周深和毛不易),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碳在高温高压的磨砺下成为钻石,他们遇到再大的浪,他们也能担得住,然而有些碳根本就来不及磨砺为钻石,就被洪流裹挟,那么海浪褪去后,留下的只有一滩黑水。
就打个比方吧,在本次春节档的某位主演,他的演技让我想到了张一山,初看觉得惊艳,但是过后你会发现他演的都是一个样子,要么是痞气,要么就是炸裂,戏路走窄了,但这位比张一山更离谱,本身戏路就更窄,突出一个“倔”字,结果演了一个完全不适合自己的戏路,甚至不适合自己的年龄的角色,出戏中的战斗机。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发行商和这位主演的饭圈粉丝,在这部电影里,饭圈手段被用到了一个极致,前段时间我去二刷《流浪地球2》,我看着屈指可数的IMAX厅的排片场次,离我都很远,无奈只能冒雨提前几个小时去,结果当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又重新关注了一下这部电影的排片,好家伙,IMAX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甚至还有之前没有的激光IMAX,是因为要下映了所以放开一马了?更不用谈被人调侃的“数字生命”,“阴兵过境”,“自愿观看”,“爱国主义”,拜托,你电影虚构也要按照基本法啊,怎么现实中的人人喊打变成了电影中的流芳千古啊?
我并不否认饭圈的存在,这是人表达喜爱的一种方式,我也不否认这位导演曾经有过最伟大的作品,或许在大染缸里混久了,白的也能染成黑的,就像狂飙的杨建一样,甚至将来的郭帆也做出这样的操作,我一点都不会奇怪,内娱环境如此。
所以我只希望,内娱的环境能再清澈一点,至少希望,2023年的春节档是一个分水岭,毕竟,五年不去电影院,说是主动的选择,不如说是无奈的被动。
(写于2023年2月25日,截稿于2023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