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每日好书推荐 | 728

2023-01-30 18:33 作者:千足虫的舞蹈  | 我要投稿

大部分读过的书都会忘掉,那读书的意义何在?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回答:“小时候吃的很多东西,大部分已记不清是什么,但我知道,它们已经成了我现在的骨和肉”。读书,也是如此。它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你的思想,你的言行,你的形象。



 1 

《偶然的创造》

作者:[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内容简介:

豆瓣评分:8.2

豆瓣2022年度外国文学(非小说类)No.2。

《偶然的创造》是意大利 作家埃莱娜·费兰特2018年在英国《卫报》持续一年的专栏合集,也是作家自1992年出版处女作以来,首次尝试自传性书写。

通过五十二篇凝练生动的短文,作家回忆了对其有特殊意义的诸多经历、人和物,阐释了自己对恐惧和嫉妒、成长和衰老、身体与写作、谎言和隐私等主题的看法。

这些诚实又节制的文字,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敏感、羞涩、厌恶感叹号、和烟瘾还有失眠症搏斗多年的作家形象。她肯定童年那些令人振奋的谎言,享受母亲的身份。她怀念英年早逝的友人,赞美植物的扩张和女性身体的生产性。她坚信,写作光凭天赋是远远不够的;她认为,梦想回到过去,是对青春的否定;她也断言,民族特点或者说民族自豪感,是一些简化的东西,需要与之进行抗争。



 2 

《暮色将至》

作者:[美]  凯蒂·洛芙

内容简介:

豆瓣评分:8.2

本书是是美国知名文化评论家凯蒂·洛芙探寻六位作家死前最后的时光的长篇传记类非虚构文学。十二岁那年,凯蒂·洛芙有了第一次濒死体验。长大后,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也遭遇了父亲毫无先兆的自然死亡。她没能见他最后一面。自那之后,死亡开始强烈地吸引着她,她决定通过研究死亡,来探寻人生最后时刻的真相。她称之为:查看死亡。在选取研究对象时,几个名字跃入她的脑海:苏珊·桑塔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约翰·厄普代克、狄兰·托马斯、莫里斯·桑达克。这些伟大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似乎都处理好了死亡的问题,拥有某种死亡智慧。洛芙认为,假如用语言捕捉死亡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他们是最有可能做到的人。通过大量与艺术家生前亲人和好友交谈,爬梳卷帙浩繁的文字资料,她在纸页上重现了作家们的最后时刻。本书便是这样一部从死亡写起的逆向传记。每个人的人生,从死亡开始,缓缓地展开了。



 3 

《王能好》

作者:[中] 魏思孝

内容简介:

豆瓣评分:8.1

豆瓣2022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No.9。

《王能好》是魏思孝的最新长篇小说,以一个农民的出走、回归和意外死亡为线索,编织了一幅当代乡村生活的浮世绘,写了王能好在老家的七天生活。这七天是他余生中最后的骚动,最后的活力,最后的对世界美好的向往。七天过后,王能好还是四十五岁,却已经进入了暮年。

魏思孝构建了他对乡村生活的观察和理解,即更为普遍的乡村人物面对命运播弄之后的无能为力,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试图与生活建立联系,都遭受了生活的捉弄和嫌弃,这些人物的困境不仅在物质上,更表现在精神生活的困乏。



 4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

作者:[中] 陈嘉映

内容简介:

豆瓣评分:8.8

豆瓣2022年度历史文化图书No.4。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是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先生长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题。秉持一贯的论述特点,在本书中,他从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中此类论理词背后的理路,进而拆掉概念的围墙,将其贯穿、打通,让我们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不管谈感知、理知还是自我认知,他总是连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谈,连着整个时代、人类经历过来的一个个时代在谈。

在今天这个理知落幕的时代,面对技术化、数字化的大形势,如何认知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认知我们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视角,让我们对这个世界重新产生感觉,更有力量去应对当下的问题。



 5 

《十扇窗》

作者: [美] 简•赫斯菲尔德

内容简介:

豆瓣评分:9.1

豆瓣2022年度外国文学(非小说类)No.5。

本书是美国著名诗人简•赫斯菲尔德的一本诗学散文集,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诗歌是如何运作和改变世界的。书中通过十章阐释切斯瓦夫•米沃什、艾米莉•狄金森、松尾芭蕉、辛波斯卡等诗人的创作,告诉我们如何读诗、写诗,并为我们分析一首诗为什么了不起,以及这些伟大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描述和改变审美世界。对每一个诗人的经历和诗作的特点,作者都有独到且深入的分析和见解。本书就是一张导航图,跟随它的指引,我们既能细细品味好诗所蕴藏的变革之力,也能见证如何通过阅读诗歌和创作诗歌,来认识自己并实现我们生命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及资料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每日好书推荐 | 728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