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里的「神剪辑」长啥样?这部豆瓣9.6的动画太秀了!

作者/若风
编辑/彼方
“区别于传统艺术门类,剪辑使得影视艺术有了更加灵活、多样的故事讲述方式——或许这也是我们之所以热爱它们的原因吧。”
前段时间,拥有豆瓣评分9.6、B站评分9.9的年度最强黑马番《黄金神威》第三季,在其第8集中,再次因为出色的制作和让人动容的剧情让不少观众“怒打满分”“泪流满面”——词穷到只能用“绝了”两个字来形容。


被吹捧到如此地步的第8集,是否有些过分夸张?——在笔者来看,它的确配得上称赞。可是,大多数观众可能更容易被其令人动容的剧情和台词所吸引,以至于忽略了让整个剧情和情绪建构起来的表现手法——大量精彩的剪辑。
在本文中,笔者希望借这一集中教科书般的剪辑,谈一谈这个区别于文学等传统艺术,电影、动画中所独有的叙述方式。(因动画和电影的制作流程不同,所以对剪辑的构思以及实际创作并不能一概而论。本文则主要强调“剪辑”这种手法背后创作思维的重要性。)

※另:因为安利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关于作品本身的介绍便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学术趴之前关于《黄金神威》的安利文章

通往造梦之路的钥匙
“《黄金神威》的这一集可以说是动画剪辑的教科书——高速的匹配剪辑让它的叙事更加“电影化”,不仅让观众眼花缭乱,思绪也跟着多重时空不停地交替而飞舞。”
在被“封神”的《黄金神威》第8集中,主要有两条故事线:
1.日本幕府时代末期,为了推翻幕府建立没有等级差别的乌托邦,人斩用一郎甘愿沦为刽子手,执行刺杀任务。最后却遭背叛,被新选组、复仇之人、原组织等各路人马追杀。
2.几十年后,曾任幕府新选组副长的土方岁三来到用一郎的藏身处,此时的用一郎已到垂暮之年,却仍被束缚在过去的阴影中。土方岁三斩断了两人间的恩怨,也让用一郎得以解脱。

很明显,这段剧情中有着2个跨度非常大的时空,一个是幕府末年土方岁三与人斩用一郎的初次对峙。第二个时空则是“当下”,两人再次决斗。
对于这种情况,一般会使用怎样的故事讲述方式呢?——倒叙,或者插叙。万能的回忆桥段常常被用来弥合多个时间线的故事讲述。

在《黄金神威》中,令笔者感到惊讶的是,制作组并没有选择这种偏文学性的故事讲述方式,而是选择了更加“电影化”的方式。
仅仅10分钟左右,便将两个故事线交替串联,并配合着音乐、恰到好处的无声演出、精妙的台词,将时代洪流下英雄垂暮的悲壮感推向极致——而链接起两个时空的关键,便是——匹配剪辑(Match cut)


匹配剪辑是剪辑手法的一种,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镜头与镜头之间相类似的图像、声音、动势等进行镜头组接。匹配剪辑的本质是在有意识地强调某种信息,视觉的连接性越强,对观众的说服力越强。
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2001漫游太空》中人猿抛向天空的骨头和太空船的组接,连接起了跨越数百万年的两个时空,并且利用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物体,讲述了人类起源与演进过程。

在一些动画中,我们或许偶会可以看见一些让人惊喜的匹配剪辑例子,比如:




但是它们几乎都只是作为动画的一个点缀,很少有像《黄金神威》这一集中大量集中地使用这种手法,并使之强有力地推动故事发展,甚至升华故事主题。
在《黄金神威》第8集的高潮部分,为了表现用一郎被过往所束缚,也为了表现他已步入垂暮意识不清,利用剪辑将2个时空连接起来——在用一郎眼里,自己还身处幕府时代。

这种利用相似图像进行剪接、转场的方式带有很强的叙述性,因为有一个明显的转换过程(可能是利用如上特效,也可能是利用叠化等手法),所以观众有着充分的时间去理解:时空正在变化,及分析镜头之外的信息。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电影中的使用非常广泛,比如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惊魂记》,和《飞屋环游记》中:


而在动画的下一段场景,用一郎冲向敌人时,则利用了动势匹配剪辑,同时讲述了当下用一郎杀出重围,与他当年执行天诛任务:

这种剪辑手法伴随着强烈的动感,而且由于角色的行动趋势同时跨越2个画面,有一种“无缝衔接”的美感。
利用角色或者物体的动势进行匹配剪辑,也让《火影忍者》中卡卡西VS带土的这集成为名场面。以及在《未麻的部屋》《幼女战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比较典型的示范:



除此之外,笔者之所以认为《黄金神威》的第8集十分惊艳,因为在短短的8分钟之内,制作人员总共使用了至少12次以上匹配剪辑,并且除了上文提到的2种比较基本的方法,还流畅地运用了人物视线、声音、物件抹除、zoom in等剪辑方式——这一段几乎可以作为动画剪辑教学的范本。
在这集中,除了利用基本的图像、动势两种匹配剪辑手法,制作人员还还利用了较为困难的:
人物视线匹配剪辑

声音(台词)匹配剪辑

Zoom in图像匹配剪辑

利用物件抹除图像剪辑

高速的匹配剪辑让作品的叙事更加“电影化”,不仅让观众眼花缭乱,思绪也跟着多重时空不停地交替而飞舞。数十年的时间被压缩在8分钟之内,短暂的“时间旅行”让悲剧角色在大时代背景下壮志未酬、英雄迟暮的落差感更加强烈,而用一郎这粒沙尘终究被时代洪流所掩埋的悲凉之感也油然而生。
故事最后,剪辑所连接起的两个时空在这一刻交汇:原本已经年迈的土方岁三却以年轻时的容貌斩杀了用一郎,此时无声的背景音让画面定格在这一瞬间。
“你之所以青春永驻,因为你的时间已经停滞了啊”——心怀鸿志的土方岁三与沉湎过去的用一郎注定拥有不同的命运——“我苟活了太久,漂泊到这片土地,才活成了人的样子。”

在动画中,如此成功的大量使用匹配剪辑,并使之成为主要的故事讲述方式。笔者联想到的只有一个人——今 敏。他的电影往往涉及多个“梦境”,连接这些天马行空的梦的钥匙便是剪辑。
而今 敏甚至更甚一步,把剪辑玩成了只属于自己的个人风格,创造性地开创了一些可以说只属于动画的剪辑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说到匹配剪辑,或许就不能不提到电影《第五屠场》,这部电影讲述了主人公的思想穿梭于二战及未来世界等各个不同时空的故事。原著小说的故事本身并不特别出彩,但是电影版经常被作为学习剪辑的素材——同时,这部电影也深深地影响了今敏的创作风格。

独特的视觉语言
“大致来看现代影视的剪辑概念仍建立在这些先驱者们的基础上。优秀的剪辑手法本身便是一次艺术创作,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思想、艺术性的上限”
剪辑是一门无声创作,但它却有控制观众思想的力量。那么剪辑这种独特而有趣的创作方式具体是如何诞生的呢?
现代动画中的剪辑方式大多来源于电影,在电影于1895年诞生之初及后来很长的时间中,其实都没有所谓的剪辑。摄像机开始录制——摄像机关闭,这就是一部电影。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一家咖啡馆放映的《工厂大门》就是单纯记录下当时工人们下班时的场景。


之后,魔术师出身的法国人乔治·梅里爱在偶然中发现电影原来可以“变戏法”一般进行场景转换以及制造省略,以创造出奇特的时空结构。于是梅里爱便利用“停机再拍”的手法,将电影变成了一种类似在剧院中表演的戏法。
如1896年其拍摄的《胡迪尼剧院的消失女子 》(Escamotage d'une dame au théâtre Robert Houdin) ,利用剪辑将女子从画面中变消失——难以想象当时的人们是多么震惊!而如今我们再看时,便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中的剪辑点。

后来,梅里爱更加专注于电影剪辑的特效应用,他在电影中大量使用淡入淡出、多重曝光、叠化、慢动作等特效。被称为”电影魔术师“的梅里爱利用剪辑等手段,将电影从单纯的记录功能中解脱出来,让人们看见了它所蕴含的可能性与艺术性,为后人们创造了无法估量的价值。


与此同时,受到梅里爱及英国布莱顿学派影响的美国导演埃德温·鲍特,已经对电影中的“时空”有了模糊的概念。其所拍摄的《美国救火员的生活》(1903)中,用了多个场景表现消防员赶往火灾地,多组镜头的并列剪接层层累积出了刻不容缓的紧张感。
最重要的是,影片分别表现了救出女子和孩子的室内、室外场景,利用剪辑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叙事时空——同一件事但两个不同角度的表述方式。


同样是美国导演的大卫·格里菲斯则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现代电影叙事手段,对电影中的时空也有了明确的把握。
尽管特写镜头、近景镜头等很早便出现了,如1900年的《祖母的放大镜》中便可看到大量特写镜头。但是格里菲斯已经可以流畅地将远景——中景——近景——特写这一整套现代电影语言融入叙事中,并且他的电影也已经习惯性地让人物走近、远离摄像机,这给予了当时习惯“舞台视点”的观众巨大冲击。

更加重要的是,在格里菲斯的史诗巨作、长达200多分钟的《党同伐异》(1916)中,他利用剪辑连接起了4个跨度长达几千年的时空,分别是“巴比伦的覆灭”、“耶稣受难”、“法国圣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20世纪工人劳资冲突”,并在每个段落中都加以母亲推动摇篮的镜头作为连接——暗示着人类的终极价值。
格里菲斯这样描述他自己的构想:“四个大循环故事好像四条河流,最初是分散而平静地流动着,最后却汇合成一条强大汹涌的急流”。
影片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思想在当时都太过于超前,由于投入了大量人力及资金,而票房却不甚理想,以至于格里菲斯的余生都在还债,但是仍不影响这部作品被视为默片时代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历史来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电影剪辑即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变革——蒙太奇理论开始建立。
简单来说蒙太奇理论认为镜头与镜头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当镜头与镜头连接在一起时,他们所产生的意义大于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的意义——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而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战舰波将金号》(1925)的敖德萨阶梯片段和库里肖夫实验。


回首电影百余年的发展,早年电影中的剪辑大多只是起到转场或者“制造奇观”的作用,而当蒙太奇理论产生后,镜头与镜头之间便有了灵魂,电影艺术性的边界被无限地拓宽了。尽管在后来的发展进程中也产生出离切(Cutaway)、跳接(Jump cut)等新颖的剪辑手法,但是大致来看现代影视的剪辑概念仍建立在这些先驱者们的基础上。
在《黄金神威》第8集中大量使用的匹配剪辑这种手法,我们无法精确地说出它最初出现在什么时候。但是如果追寻足迹,早在上世纪20年代左右,这种手法就已经可以在一些电影中看到,而著名导演、喜剧演员巴斯特·基顿更是将匹配剪辑玩得信手拈来。


结语
在主流商业电影及动画中,制作人员往往刻意隐藏镜头或者剪辑痕迹,即使用连续性剪辑(Continuity editing)尽量保持作品中的时空统一,让故事更加流畅、易懂。
但是,剪辑本身便是一次艺术创作,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思想、艺术性的上限。就像《黄金神威》的这一集中,优秀的剪辑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快感,还提供了一种更加纯粹的审美方式。区别于传统艺术门类,剪辑使得影视艺术有了更加灵活、多样的故事讲述方法——或许这也是我们之所以热爱它们的原因吧。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