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清至今行政区划变迁考·陕西篇

2022-05-17 23:24 作者:小萱的方言咖啡馆  | 我要投稿

陕西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

陕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212万年前的西安蓝田上陈遗址,是东北亚最早人类活动遗址,比此前公认的中国境内最早原始人类“元谋人”还要早42万年,改写历史教科书。有西周、秦、汉、唐等14个政权在陕西建都。

一、清代陕西省行政区划

清末陕西行政区划大致情况
  1. 西安府:长安县(附郭)、咸宁县(附郭)、临潼县、高陵县、蓝田县、鄠县、盩厔县、咸阳县、兴平县、泾阳县、三原县、富平县、醴泉县、渭南县、同官县、耀州、宁陕厅

  2. 凤翔府:凤翔县(附郭)、岐山县、扶风县、郿县、麟游县、汧阳县、宝鸡县、陇州

  3. 同州府:大荔县(附郭)、朝邑县、澄城县、郃阳县、韩城县、白水县、蒲城县、华阴县、华州、潼关厅

  4. 延安府:肤施县(附郭)、安塞县、甘泉县、安定县、保安县、宜川县、延川县、延长县、定边县、靖边县

  5. 榆林府:榆林县(附郭)、神木县、府谷县、怀远县、葭州

  6. 汉中府:南郑县(附郭)、城固县、洋县、西乡县、沔县、略阳县、凤县、褒城县、宁羌州、留坝厅、佛坪厅、定远厅

  7. 兴安府:安康县(附郭)、平利县、洵阳县、白河县、紫阳县、石泉县、汉阴厅、砖坪厅

  8. 邠州:三水县、长武县、淳化县

  9. 乾州:永寿县、武功县

  10. 鄜州:洛川县、中部县、宜君县

  11. 绥德州:米脂县、清涧县、吴堡县

  12. 商州:商南县、雒南县、山阳县、镇安县、孝义厅

二、现代陕西省行政区划

  1. 西安市(陕A):新城区、未央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高陵区、阎良区、临潼区、鄠邑区、蓝田县、周至县

  2. 铜川市(陕B):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宜君县

  3. 宝鸡市(陕C):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凤翔区、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

  4. 咸阳市(陕D):秦都区、渭城区、杨陵区、兴平市、彬州市、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武功县

  5. 渭南市(陕E):临渭区、华州区、韩城市、华阴市、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

  6. 汉中市(陕F):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

  7. 安康市(陕G):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市、白河县

  8. 商洛市(陕H):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9. 延安市(陕J):宝塔区、安塞区、子长市、延长县、延川县、志丹县、吴起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川县、黄龙县、黄陵县

  10. 榆林市(陕K):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府谷县、靖边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

三、清代至今陕西行政区划的变迁

  1. 全省版图的改变

    自清代陕甘分治以来,陕西的边界一直较为稳定。但仔细对比观察就会发现,现代陕西在北端与内蒙古接壤处比清代陕西多出了一条居于长城以北的狭长区域。

    陕西北部西侧边界在清朝前中期是以明长城为界。但又由于清朝的民族政策,明长城失去了原有的意义。陕西北部边境六县的居民在雍正-乾隆时期到长城外垦荒,经商,定居,形成了宽达150公里左右的城墙外汉族聚居区域。乾隆前期到光绪末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行政归伊克昭盟,而税收管理则归陕西六县。民国时期延续了这种实际上的双重区划状态。直到1950年,才放弃了长城为界的划分方式,正式将这条狭长的城墙外汉族聚居区域划入陕西省。

  2. 从府到地级市

    清代陕西辖七府五州。现代陕西辖十个地级市。

    从明清至今,陕西行政中心未变、具有明确承袭关系的二级区划包括:西安府(西安市)、延安府(延安市)、榆林府(榆林市)、汉中府(汉中市)、兴安府(安康市)、商州(商洛市);行政中心变化、仅在行政区域的大致范围上一脉相承的二级区划包括凤翔府(宝鸡市)和同州府(渭南市)。可见,清朝陕西所有的府的建置都沿用至今,而直隶州除商州以外都已不复存在。今天的咸阳、铜川两市地域在清朝时主要为西安府所辖,后来脱离西安府,独立建市。

  3. 旧县的撤销

    西安府咸宁县1914年并入长安县,后者2002年撤县设区;临潼、高陵、鄠三县分别于1997年、2014年、2016年撤县设区;咸阳县1952年12月析城区、郊区置咸阳市(县级),1958年并入咸阳市,1983年撤县级咸阳市设秦都区;渭南县1984年撤县设市,1994年撤县级渭南市设临渭区;同官县1946年7月改称铜川县,1958年撤县设市,1966年升格为省辖市;耀州1913年称耀县,2002年撤县设立耀州区。

    凤翔府凤翔县2021年撤县设区;宝鸡县2003年撤县设陈仓区。

    同州府朝邑县1958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并入大荔县;华州1913年改为华县,2015年撤县设区。

    延安府肤施县1937年2月并入新设立的延安县,1975年并入县级延安市,1996年撤市设宝塔区;安塞县2016年撤县设区。

    榆林府榆林县1988年撤县设市,2000年撤市设榆阳区;怀远县1914年为别安徽省之怀远县,遂依境内横山山脉更名横山县,2015年撤县设区。

    汉中府南郑县2017年撤县设区;褒城县1958年撤销,所属地域分别划归勉县、汉中市、留坝县和南郑县。

    兴安府安康县1988年撤县设市,2000年撤市设汉滨区。

    商州1913年称商县,1988年撤县设县级商州市,2002年撤销商州市改设地级商洛市商州区。

  4. 新县的设立

    太白县:1961年设立太白县。

    镇坪县:1920年置镇坪县。

    丹凤县:1949年6月1日建立丹凤县。

    吴起县:1942年设吴起县。

    黄龙县:1947年10月2日今黄龙境内第一次解放,成立黄龙县。

    子洲县:1944年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等县划地建县。

  5. 县名的更改

    西安府盩厔、醴泉两县1964年分别更名周至县、礼泉县。

    凤翔府郿、汧阳两县1964年分别更名眉县、千阳县。

    同州府郃阳县1964年更名合阳县。

    延安府保安、安定两县分别于1936年、1942年更名志丹县、子长县,其中子长2019年撤县设市。

    榆林府葭州1913年称葭县,1964年更名佳县。

    汉中府沔县1964年更名勉县。

    汉中府定远厅1913年废厅设县,1916年更名镇巴县。

    兴安府洵阳县1964年更名旬阳县。

    兴安府砖坪厅1913年废厅设县,1917年更名岚皋县。

    邠州1913年废州称邠县,1964年更名彬县,2018年撤县设市并更名彬州市。

    邠州三水县1914年因和广东三水县重名,复旧名栒邑县,1964年更名旬邑县。

    鄜州1912年废州称鄜县,1964年更名富县。

    鄜州中部县1944年因为轩辕黄帝陵寝所在,更名黄陵县。

    商州雒南县1964年更名洛南县。

    商州孝义厅1913年撤废,设立孝义县,1914年取古柞水(乾佑河)之名,改称柞水县。

四、一些值得注意的有趣的点

  1. “西安省”与陕甘分治

    甘肃因为特殊地理位置一旦国家形成稳定的内部结构,便会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军镇形态和缓冲、阻隔作用。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陕甘分治,设甘肃行省,行政中心由巩昌(今陇西)迁至兰州,但陕甘总督仍管辖陕西和甘肃两省,故有时陕甘两省就合称陕西。那么清代的“陕西”指究竟是现在的陕西省,还是指包括陕西省在内的陕甘总督辖区?在清高宗(乾隆帝)和清仁宗(嘉庆帝)在位时,两个陕西经常被弄混。为了区别狭义上的陕西(今之陕西省)和广义上的陕西(今之陕西省加今之甘肃省),用“西安省”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提西安省,大家就知道这是指狭义上的陕西。

    还有一个说法:陕西布政使司的前身,是西安布政使司。西安布政使改称陕西布政使后,大家为了照顾习惯,也就把陕西省称为西安省。

    又有一种说法:西安巡抚就是陕西巡抚的别称。陕西巡抚的全称是: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理粮饷。如果在一般的折子,也用全称的话,写起来费劲,皇帝看了也头疼,特别是乾隆帝这样性格有些乖张的皇帝,极难伺候,一句话惹他不高兴了,轻则罢官,重则杀头,用职务简称,君臣两便,何乐不为?不过,西安巡抚的叫法,截止于1767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二年。但约定俗成,西安省的叫法却流传了下来。

  2. 陕西以人名命名的县份一览

    陕西现存众多以人名命名的县,这其中以近代以来牺牲的革命烈士为主,偶尔也有一些古代历史中的人物。现将其列举如下:

    吴起县:相传战国名将吴起曾在此驻兵戍边,为纪念而命名“吴起”。

    子长市:谢子长(1897~1935),原名世元,又名德元,字子长,号浩如,陕西安定(今子长)县人,是陕北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之一。1935年2月21日,谢子长因在长期征战中,多次负伤,积劳成疾,终因伤病恶化,在陕西省安定县灯盏湾逝世,时年38岁。1935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为纪念谢子长同志,决定将其家乡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

    志丹县:刘志丹(1903~1936),名景桂,字子丹、志丹,陕西保安(今志丹)县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36年4月14日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现柳林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年仅33岁。为纪念刘志丹烈士,1936年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其家乡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

    子洲县:李子洲(1892~1929),名登瀛,笔名逸民。陕西绥德(今子洲)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同年6月18日在狱中病逝,时年37岁。为纪念革命烈士李子洲,1944年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等县划地建子洲县。

  3. 陕赣两省被简化的县名一览

    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众文盲率极高,“扫盲”成为当务之急。为方便群众读书写字,在那个年代曾将一大批含生僻字的地名进行了简化,这其中尤以江西、陕西的调整为典型,两省分别在1957年和1964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县名更改,今列举如下:

    江西:

    更名前:鄱阳、雩都、新淦、新喻、大庾、寻邬、虔南

    更名后:波阳、于都、新干、新余、大余、寻乌、全南

    (其中波阳2003年复名鄱阳)

    陕西:

    更名前:鄠县、盩厔、醴泉、郿县、汧阳、郃阳、葭县、沔县、洵阳、邠县、鄜县、雒南、栒邑

    更名后:户县、周至、礼泉、眉县、千阳、合阳、佳县、勉县、旬阳、彬县、富县、洛南、旬邑

    (其中户县2016年撤县设区时改回了“鄠”字,称鄠邑区)

    县名的简化,在所处的时代具有一定甚至相当的积极意义(其实“邠”也是唐代简化县名后的产物,更早时称“豳”,当时改名的理由是“豳”易与“幽”字相混)但是,这种做法却同时也切断了几千年的地名文化传承。尤其是陕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坐拥一众千年古县,它们简化前的名字背后都是蕴含着一段段历史的。

    葭县,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县有葭芦河,中多葭芦(芦苇),所谓“蒹葭苍苍,在水一方”。

    郃阳,原有洽水,结果洽水干了以后,古人便将“洽”改为了“郃”,言水滨变城邑之义。

    汧阳,因居于渭河在关中平原的北部支流——汧水之阳得名。

    盩厔据《读史方舆纪要》载:盩者,山曲;厔者,水曲。

    鄠县夏朝便有扈国,因“扈”与“鄠”相通,汉设鄠县。

    鄜县,设于汉代,唐诗圣杜甫为之题诗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郿县,设于秦代,有汉末三国时大奸臣董卓用来金屋藏娇的郿坞。

    诸如此类的种种美妙的典故,都因这大笔一挥的地名简化运动而统统变得不知所云。翻开陕西地图,我们再也难以找到这些历史故事中描述的地方。

    改开这几十年来,我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仓廪足而知礼节”,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平均文化程度随之提升了,这些有历史底蕴的县名也到了该回归到我们视线中的时候了。既然波阳县能复名鄱阳县,那么其他被简化名字的县又有何理由不改回旧名呢?

    一个行政区划的更名固然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笔者认为这些有底蕴的地名的恢复本就属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我们走向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地名,是一个地域的历史和文化最好和最直接的证明。如同古建筑的修旧如旧、古墓挖掘的能不挖就不挖,地名能不改则不改为好。改了,以后还是会后悔。

(完)

明清至今行政区划变迁考·陕西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