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第二季(28讲)(2021年秋)

2022-11-11 13:41 作者:微生葬づ  | 我要投稿

绪论:理论——反思、常识、实践&文学理论——现象、要素与观念

一、理论是什么

理论:Theory——Theoria——去观看

  |

本义:观察(非沉浸)、沉思活动

1、理论与反思(反思是理论的品格[LA1] )

2、理论与常识(常识是理论的对象)

·理论与常识都是一种观念。

理论——反思——过滤后的常识——证明

常识——经验

3、理论与阐释(阐释是理论的功能)

*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

理论:(1)观念体系、思想系统

    (2)推测、思考

    (3)源于人把握深层世界的欲望(总想找到本质规律)

(从某种程度来说理论是一个历史概念)

·传统理论:找规律——容易使理论成为工具。

·现代理论:阐释

(反思是发现问题,阐释是解决问题)

4、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①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丰富多样的,所以理论也是丰富多样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②实践(做?)

写小说是不是实践?在脑袋里写小说算不算实践?

实践是否具有精神性?实践只有物质性?

如果实践具有精神性,那么理论就不是空想。

 

二、什么是文学理论

①文学理论≈(文学)哲学

②文学理论是评判作品的价值系统

③文学理论提供解读作品的角度和方法

1、对文学现象的抽象反思

(1)文学活动的两个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

(2)文学四要素及其关系

*补充:

  •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其批评传统(副标题)》
  • 叶维廉《地域的融合:中西诗学对话》
  • 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

2、对文学文本的深入分析

3、对文学观念的学理探讨



第一章 文学的本体视域

(1)文学的定义方式问题

(2)文学本质问题与文学事件论

一、文学本质问题(即追问“文学是什么”)

(一)文学是否可以定义?

1、文学不可以定义

·维特根斯坦(分析哲学)   

《逻辑哲学论》(世界分为可说的[1]和不可说的)

   [1] 可说的:可以被清晰界定的。

《哲学研究》“家族相似”——本质难以界定

·莫里斯韦茨《理论在美学中的作用》

“给艺术下定义这件事是徒劳无功的,艺术是不断变化的(新形式、案例、思想)”

·乔纳森·卡勒(反本质主义者)  《文学理论(1981)》

2、理论与经验(的区别问题)

文学在经验中似乎是可定义的,在理论中似乎是“不可定义”的。

理论是对经验的提炼总结。

 

(二)文学的定义方式

实指定义——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没有说明其独特性)

逻辑定义——“猫是一种动物”[属加种差法]

1、属加种差法

公式:被定义项=种差(事物与其他的区别)+邻近的属(事物处于何种集合下)

2、文学的存在方式(定义文学的起点)

物质方式存在形态——媒介、载体

以精神方式存在√

——精神又分为哲学、道德、宗教、艺术(√审美性)等等

——艺术又分为音乐、绘画、舞蹈、建筑、文学(√,媒介是语言)等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告诉了我们文学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并没有告诉我们文学本身是什么]

补充:相声和辩论是不是语言的艺术?他们是文学吗?

3、属加种差定义法的问题

①只是揭示了关系,不能揭示本质。

②假定了种差的界限是清晰的

 

(三)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1、唯名论与唯识论

本质——事物本身的共性(共相)

·唯识论认为共相是存在的

·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不存在的,只是人们的一种虚构。(承认有这个词的存在,但这个词并不指向确定的对象,只是为了人们日常沟通的方便而虚构的)

2、结构论与关系论

“特修斯之船”

文学——关系结构——语言的运用(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

3、对与反本质主义的反思

本质主义的缺陷

(1)预设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逻格斯中心主义在西方相当于“道”,世界背后似乎有一个东西。

(2)误以为本质是一个普遍的既定的事实。事实上,本质是不断变化的。

(3)误以为文学的本质是唯一确定的。——会犯“过分概括”的错误。

反本质主义问题的缺陷

*容易导致虚无主义

(1)没有区分出绝对的本质(超越时空的、普遍性的)和相对的本质

*反本质反的是绝对本质,但事物还是有相对本质的。

(2)本质——可把握性

 

文学性四个维度

文学——是非问题

文学性——强弱问题、程度问题(如:与《红楼梦》相比,《史记》的文学性弱)

 

(四)作为“事件”的文学

2012[美]特里·伊格尔顿《文学事件》

——文学的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实用性、规范性

*《便条》是否是诗,要看它的创作背景、社会背景啥的,这就是一次文学事件。



(3)审美文化与虚拟情境

(4)文学语言的独特性问题

二、文学性与文学本质问题

(一)维度一:文学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文学的定义具有)历史性

文学是一种审美文化(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属性的言语行为)

Ps: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详细可见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章)

1、作为文化形态的文学

(1)文化的本质

文化就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拟以怎样的方式生活在这个世界,就形成怎样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

(2)文化——人与现实的关系


2、作为审美文化的文学

文学能够建构现实。

——能也不能

(1)审美文化

·以审美视角对人类生活方式重塑。

审美具有无功利性(与功利性[2]对应) [2] 功利性:对我有用。

审美给你带来愉悦。

(2)文学提供虚拟情境

·作家有虚拟的权利(想象加工)

·人可以在文学中释放情感。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提到符合情感&释放情感  两个阶段

文艺的功能是帮助人们把情感释放出来。

艺术是现实生活的某种代偿。


 

 

(二)维度二:文学的语言属性与符号属性

文学语言VS.日常语言

(1)陌生化VS.自动化

代表:什克洛夫斯基《词语的复活》

(2)非指涉性VS.指涉性

多义性VS. 确定性

深度VS.浅度

代表: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韦勒克《文学理论》

(3)虚拟性VS.现实性

代表: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

——解说性语言——日常语言

——描述性语言——文学语言

(4)内指性VS.外指性

代表:施蒂尔勒《虚拟文本的阅读》

文学——自指

日常——他指

弗莱《批评的解剖》

(5)情感表现VS.信息传递

         |           |

      可感性     非可感性

代表:瑞恰兹

(6)生成性VS.惰性

代表:保罗利科《言语的力量:科学与诗歌》

(7)伪陈述VS.陈述

(8)述行语言VS.记述语言

代表:约翰塞尔《言语行动》《表达和意义》

     奥斯汀《如何用语言做事》

核心观点:语用的力量

述行语言:表示着某种许诺,暗示说话人要执行和实践他说的内容。背后体现着对读者的某种劝说或说服(暗示我[作者]说的都是真的,以此来干预读者的判断)

e.g.我保证明天还你钱

记述语言:对事物的描述。

(9)含蓄意义与清晰意义只比明显超过日常标准

代表:保罗德曼《阅读的寓言》(不太明白的话,建议去看一下这本书)

字面义与修辞义有矛盾,有时也会截然相反,此时他就有了成为文学语言的可能。

【不要有畏难情绪!你一定要学到吐血、学到受伤才行!你越认为自己不行,你最后真的就会不行!你要不断的突破自我、反思、查阅资料、与老师讨论!】(老师的话~)

【PS:P5&P6建议自己听一听~只看文字笔记对这两节来说没有太大的用】




(5)文学情感与后情感文学

(三)维度③:文学的情感性与形象性

1、情感性

(1)情感与欲望(需求)

(为什么会出现)文学——有话要说(对现状不满足/现实有着某种匮乏,通过言说、表达的方式填补匮乏&审美理想)

(2)情感与主体

  • 情感是生命本质的体现。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情感,而且独特的个性与情感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表达出来[联想到现在在网络上寻求认同]

  • 文学是表达情感的非常重要的方式,作家和其背后的情感形成某种绑定关系,这种关系让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作者的个性,我们可以通过个性去发掘背后的共性,如:“诗言志”“诗缘情”“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穷而后工”

(3)后情感文学

当今时代,你的情感很有可能是被建构的——我想让你爱上我是有方法的

  • 梅斯特洛维奇《后情感社会》

情感:虚拟性、表演性、代理性

情感是可复制的产品——情感&话语

情感拉开与主体间的距离

情感的泛滥——情感贬值




(6)文学形象与文学真实

2、形象性

语言具有(某种)公共性,所以它往往是理性的存在。

文学的媒介是语言,文学的内容是情感,文学是私人的(往往是非理性的存在,非理性的东西很难表达),在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所损耗(言不尽意)。

形象>思想

【含义】

(1)作品形象所包含的含义超过了作者的主观意图;

(2)作品形象所表现的意义与作者的意图存在矛盾。

【原因】

(1)形象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

(2)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读者角度:阅读就是一种再创造。

    历史角度:作者的创作往往受时代限制,但作品常看常新,在每个时代都会有独属于这一时代的解读。

(3)作者自身的思想矛盾

    作家的主观意图≠作家的全部思想

霍桑《威克菲尔德》

(伟大的)作品一经创作,它所产生的生命力一定要比他最初的创作的意图要复杂、深刻的多。



(四)维度④:文学的想象性与虚构性

1、文学的真实性问题

①文学是作家对生活的反映——揭示生活本来面目的就是真

②真相:不是现象真实而是本质真实。

③社会科学——逻辑真实

  文学艺术——艺术真实——用形象解释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

A.文学的认知性(文学的副产品)

真:与现实相符——认识过程——认知性,如:诗史互证。

B.“真”的多义性问题

①事实之真(实然)  ②价值之真(应然)

C.事实角度

人们不关心事实怎样,关心事实应该怎样。

——文学不求事实之真,文学追求价值之真




(7)审美意识形态及其论争

三、文学与意识形态

1、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

(1)肯定

【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

1982 孔志光《试论艺术时空》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

1982 钱中文《论人性共同形态及其评价问题》 文艺是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意识形态  “审美反映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审美意识形态

1989 王元疆《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 文学的独特性=审美反映

1992 童庆炳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蕴藉[第五版])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999 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

(2)反对

1988 董学文 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形式

2003 周忠厚《文艺不是审美意识形态》

2006 陆贵山《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2、审美意识形态的论证逻辑

(1)《文学理论教程》

A.文学是意识形态

B.文学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C.文学是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话语蕴藉

(2)马工程版本

A.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B.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C.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3、意识形态的内涵

(1)意识形态的本质:想象

A.意识形态不是知识——非科学

B.意识形态,个体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

“出门穿什么衣服——某种意识形象——想象的自我”

C.想象——本该如此的想象

“当我认为一件事本该如此的时候,我要反思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

D.本不属于自我的想象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社会像提供商品一样给每个人提供各种想象(被建构的想象?),你以为你选择的是你自己的自我,其实是你选择了社会提供的某种想象。

E.作用于实践的想象


(8)文学与意识形态

(2)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的建构方式:询唤→广告

询唤:建构个体为主体,如:广告让你想象你成为谁

 

4、文学与意识形态

(1)分析作品如何建构自我与现实想象性关系

形象→镜像→认同

——叙事策略——在文学作品中讲什么不重要,怎么讲才重要

——叙事类型

作品给读者提供某种满足

(2)分析作品的离心结构[马舍雷]

表层:中心

深层:携带出离心(跟中心主题不一样的故事)

(3)文学传播中的接受、改写、误读

如《买火柴的小女孩》在原版故事中带有基督教的色彩,传入中国这种色彩基本消失了,变为批判资本主义。

在解读故事的时候我们不期然的会带有本该如此的想法,会让故事朝着我们认为的方向去理解,这就容易产生一些误读,分析这些误读有助于我们对作品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第一章 文学的作者视域

(1)作者问题与作者中心论

一、作者问题的复杂性

1、作者的原创问题

简言之,能否有两个人创造出相同的作品。

——能,如“无限猴子定理”和《<吉诃德>作者皮埃尔·梅内尔》

@无限猴子定理指一只猴子随机在打字机键盘上按键,在无穷久的时间之后打出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每一本图书的概率为100%。

——不能,如《诗云》

2、作者的考证问题

Xx真的是《xxx》的作者吗?是《xxx》的创作者吗?怎么证明?

 

二、作者中心论

·将作者视为独立个体

·认为作品的意义源于作者

1、知人论世与传记批判

       |         |

     孟子      圣伯夫

(1)他们认为文本是作者生产出来的,所以文本是作者某种观念的反映

(2)他们认为文本意义源于作者,所以要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

(3)通过资料阐释文学作品


2、独创性与作者天才论

1759爱德华·杨格《试论独创性作品》——针对“模仿”

---模仿自然-技艺

---模仿作家-独创/天才

 

3、作者中心论反思

【影响】

(1)当我们强调作者中心的时候,就意味着作者是意义源泉,就要挖掘作者的生平、背景。

(2)作者与作品的绑定关系。

(3)作者的权威性建构。

(4)作者具有不可复制性。

(5)对作品阐释的话语权归于作者。——作者说啥就是啥

但,在中学语文中作者的想法不算数。

 【反思】

(1)作品仅仅是历史资料的证明——丧失了审美性。

(2)预设了因果关联(作者是因,作品是果)

(3)(不从社会历史找原因)认为是天才,走向神秘论,如神灵附身创造

总之就是外部原因推动作家写作。

 


(2)作者之死与权力话语

三、作者中心论的解构

1、罗兰巴特《作者之死》1967

——作者的主体性死了

(1)写作是一种否定——对主体性的否定

“当你阅读小说的时候,是谁在向你说话”

(2)语言是文本的主体——文本是语言的编织物

(3)否定“作者先于文本”——作者与文本同时出场

(4)作者死了宣告了读者诞生

 

2、福柯《作者是什么?》1969

(1)作者的在场与缺席

符号——表达对象不在场

传统观念认为作家写作时是在场的,因为作家和作品是一体的,但是,福柯认为作家在创作时是不在场的。

(2)作者主体性消亡

福柯认为写作消解了作家的主体性。

写作与死亡:传统-写作可以让人不朽

            福柯-写作让作者死了

(3)作者功能问题

作者名字是专有名词。我们一提到某个作者想到的不是他长什么样、性格怎么样、给我的感受是啥而是他写了什么作品。

作者的名字有一个功能——给文本归类,归类的背后有着某种(粗暴的)权力话语。

2、传统与个人才能



(3)文学创作与文学传统

作者的复杂性——个体:意识/潜意识

            ——社会:原则/影响


文学的作者视域(3)文学创作与... P13 - 03:07


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

探讨:表面上作家的创作是要摆脱传统的,是要凸显自己的个性和才能的,但事实上任何作家创作都是没有办法离开传统的,所谓的创作只能是基于传统基础上的创作,所有的创作、所有的原创,都是受到(传统)影响的结果。

(1)如何看待传统?

——【一般】过去、历史、文化

——【艾略特】传统是过去与现在的结合——我们以怎样的方式看待过去,就构成了怎样的传统

(2)“创作”

——先要融入传统,然后才有可能进行创作。

——“非个人化”

——消灭个性而非增长个性

(3)作者的作用:中介/催化剂

(4)诗歌不使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

 

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1973)

(1)影响——焦虑-自卑

诗歌史——诗人受他人(前人)之害的历史

例如崔颢写黄鹤楼写的特别好,让李白想写出超越崔颢的黄鹤楼的诗很难。

(2)强者诗人:挖掘潜能、独创作品

作者与传统的关系:作家创作一定受传统的影响;

                 作者对传统的接受史有选择的;

                 作者接受传统也创造传统。



(4)作者意图与意图谬误

五、作者意图问题

【有争议,但是人文注重过程,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怎样思考使更重要的】

【学文学理论背只是前提,最重要的是理解;当你理解了你就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1、作者意图的真实性

2、作者意图的可能性

(1)赫施《解释的有效性》(1967)——“保卫作者”

A.作者与文本的关系:原初关系(先有作者再有作品)

B.创作过程:将主观意图融入文本

C.文本有客观意义,即作者意图

D.意义——语言符号意义——客观的

  意味——历史、经验的附着——主观、可变

E.如何发现作者意图?——带入作者当时的情况

(2)孟子“以意逆志”

“意”——更多的是读者之意

“志”——更多的是作者之志

前提:“人心之所同然”

“知音”——能够准确的把握、解读作者意图

书法中的“意在笔先”

3、作者意图的隐匿性

(1)意图谬误

1946.比尔兹利  维姆萨特《意图谬误》

[核心观点]:

A.逗人作者意图与作品解释关系

B.作品中的说话者-表演者

C.传记研究、心理研究与文学研究区分开

[论证]:

A.两个对象——作品-物-公共性

        ——作家-人-个人性

所以,无法用个人性的东西来解释公共性的东西

B.意义的产生

(2)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

私人语言不存在,语言是公共的

(3)翁贝托·艾柯《读的角色》(1979)

A.经验作者与模范作者

经验作者:作家本人,实际生活中的创作者

模范作者:实际创作意图(类似于隐含作者)

B.造城经验作者与模范作者差异的原因

①作者观念与现实生活的差异

②读者的时代性

③作品的叙事方式(作者会取悦读者)

(4)嵇康《声无哀乐论》

声音是被我们听出来的情感。

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



(5)文学创作过程与灵感

六、文学创作问题

1、文学的创作过程

(1)文学创作的本质

  • 处女作现象:作家的处女作就已经是巅峰,如曹禺《雷雨》。

创作到底是什么?——理论家用理论来回应,做家用时间来回应。

创作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实验过程,而制作是在结果出来之前就已经知道结果了,是可复制的。

(2)文学的创作过程

《文学理论教程》对文学创作的描述:

发生阶段: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

构思阶段:构思心理(回忆、沉思;想象、联想;灵感、直觉;理智、情感;意识、无意识)构思方式(综合、突出、陌生化、变形、简化)

物化阶段:形之于心,形之于手;词语提炼;即兴推敲

马工程《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描述:

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

创作心理机制:直觉、情感、想象、理解

创作主题的条件:创作的修养问题、社会责任问题…

——都体现出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6)灵感的特征与发生基础

2、文学创作的灵感问题

(1)灵感的本质

灵感=神+气息——神赐的灵气

早期,作者跟制作者没区别。

孔子:“述而不作”——只是描述而不是创作。

inspiration

A.灵感是可控的思维方式

灵感:不可控——潜意识

     可控——前提和条件可控

@诺奖的诅咒:某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很难再写出好的作品。

B.灵感是意识与潜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意识——重复、程序化——潜意识

潜意识——诱因触发——意识

C.灵感:受意识制导——酝酿于潜意识——诱因触发——实现于现实——灵感

(2)灵感的特征

①突发性:在苦思寻觅的时候突然出现,无法预料、不期而至的

——偶然中孕育着必然(原因:潜意识;量变引起质变,灵感出现之前必然有大量的积累;在现实生活中会有偶然的补充)

②瞬息性:灵感稍纵即逝,停留短暂(原因:思维的运动性,意识的模糊性)

③独创性:独一无二,原创

④亢奋性

(3)灵感发生基础

①实践基础——即兴

②认识基础——输入

  理性&非理性

③生理基础(大脑很难啥也不想)

 

 

(7)想象的本质与层次

七、文学创作的想象问题

【文学终结论】

·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学就是靠想象来支撑的。

——2000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

——电子媒介-读图时代——文学终结论(并不是说文学消失了,而是文学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

——什么是文学?(读图&读语言,仅仅是媒介不同,但是本质是一样的,即讲故事)

——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想象,体验不同的人生——拥有某种超越性

【两种想象】

1.作家创作的想象——作家的想象终于作品(结果是形成了文学作品)

2.读者阅读的想象——读者的想象源于作品

Q1:什么是想象

【在场】——现实生活中具体存在的、比较真实

【不在场】——不在眼前,比较虚幻

①柏拉图

  关于人的认知过程有四个阶段:想象——信念——理智——理念

  (是一个从“不在场”到“在场”的过程)

想象:感性直观实物的一种影响

②亚里士多德

  理智知识——真确

  想象——可能不正确

∴文学应该强调表现,表达个人的经验、体验

③康德

再生的想象力:把不在场的东西扁的在场,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没啥区别。

创造的想象力:把感觉、经验整理、综合的过程;链接知性(整理)与感性(五感…)。

∴想象与审美有关,想象是对认知的某种突破,在对事物的理解中获得了自由。

“人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美。”

④胡塞尔

意向性:认知过程不是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意向性的过程(你看事物是有欲望的,你看到的东西都是你想看到的东西)

想象:使对象得以显示。

 

【想象】:是一种使不在场的事物在场的能力,综合表象加以创造的能力

链接阅读:《文心雕龙·神思》

 

Q2:想象问题的几个层次

(1)想象基于现实

——想象一定跟你的现实生活有关,人不可能创造出生活经验之外的东西。

回忆、联想都是使不在场的事物在场的能力。

基于现实生活的想象,然后进行文学创造就具有了意识形态性。

  • 意识形态是建构个体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

(2)幻想

作家在写作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经验放弃才可能得以突破束缚,避免主题的预设性。

(3)逻辑思维

总之,想象这一过程存在非常复杂的心理机制。

 

 

(8)想象的特点与类型

Q3:想象的特点

(1)超越时间限制

(2)形象与情感相互交织(有别于科学想象)

Q4:想象的类型

(1)再现性想象(回忆)

  • 根据对客体的(象征性)描述,构造曾经感知过的客体。

(2)创造性想象(虚构想象)

  • 在感觉材料的基础上把表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组合,然后形成新的表象。

(3)比拟性想象(相似想象)

  • 类似于联想,通过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



第三章 文学的读者视域

(1)文学经典的本质及其特征

一、文学经典问题

(一)“经典”的内涵

1、经典的中西方语源

(1)中国

经——织物的线

典——标准、法则——“常”——典范、法则

经典: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典范性的作品。

(2)西方

Classic——税收、阶级——杰出的标准

Canon——芦苇、棍子——基督教的教规、教条

 

【经典】=超时间性+典范、标准、规范性

 

2、文学经典的发生

(1)语言符号

口传相授(时代)——传播能力有限——文本越来越多,口传能力有限——增删——留下来的作品(准经典)

印刷时代——以语言方式固定——经典

“经典让读者有某种膜拜性”

印刷媒介:对象与读者/主体是割裂的时候才会产生

            |             |

印刷时代      文本         读者

口传时代 作者           面对面,可以随时质疑

(2)认知悖论——对文化、历史传统有敬畏之心

渴望了解全部文学现象,但是只能了解有限作品,这就导致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经典的诞生。

代表:时代、风格、类型、精神

 

(二)本质主义经典观

经典构成因素——文本内部

1、关于经典的几种观点

(1)T.S.艾略特《什么是经典作品》

往往是越经典的作家越成熟(心智、习俗、语言)。

共同体的完善:不止要表现出情感、语言技巧,还要表现出本民族的特点的作品。

(2)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不是在界定经典,而是在解释经典”

(3)布鲁姆《西方正典》(1994)

列举出26位在西方具有典范性、独特性的作家——强者诗人

链接:布鲁姆《影响的焦虑》

标准:原创性、陌生性

Q:由谁决定?

A:文学结构,学术权威;批评家;普通读者

 

2、文学经典的特征、标准

(1)特征

精神:时代精神、历史品格

      人类生存状态、精神追求

      对终极价值进行怀疑、追问、回答

      民族寓言、民族思想

审美:给人们提供一种未曾体验过的审美经验;语言的典范性

(2)前提

·文学是人学,把情感作为核心

·审美标准优先

·原创性

·可阐释性

【本质主义经典观】:文学经典具有这些特征,而且这些特征只在文学经典中体现。

 

 

(2)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当下命运

(三)建构主义经典观

【建构主义经典观】:经典是由外部因素生产出来的。

——经典不具有永恒性,经典具有历史性

——经典的产生具有滞后性(先写出作品,再被追问)

——分析经典诞生的时空条件——经典化

1、文学经典的构建因素

(1)政治权力——《诗经》

·道德规范依据

·官员考试依据

·学术研究对象

(2)知识精英

·教材(文学史)

·文学批评(期刊之类)

·文学奖

(3)市场(大众)

(四)文学经典之争

(1)本质与建构之争

新:颠覆——发展“异端”——建构

旧:保守——捍卫“正统”——本质

(2)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

·作品的艺术价值

·作品的可阐释空间

·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价值取向

·发现人

·读者的期待视野

(3)还原意识——历史(站在当时的立场来看)

    稳定性:内在独特性

(4)文学经典的当下命运

1、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

表现——语言中心地位衰落

——文学经典消费化

——经典存在根基(中心性)消解

2、网络文学的经典型问题

 



(3)文学阐释的复杂性

二、文学阐释问题

日常中的阐释:微信聊天不同角度的理解

(一)文学产生的复杂性

“反思一定要反思那些你认为不需要反思的东西”

《登鹳雀楼》的四种解读:

①积极进取

②位置决定视野

③时间不等人、无奈

④唐《国秀集》有这首诗,诗名叫《登楼》,作者是朱斌,这首诗被选进《国秀集》那就要与这本集子的选诗标准相符合——通俗化——思乡怀人,想看远方的亲人看不见,于是再上一层楼

 

 

(4)文学阐释学问题

(二)阐释学的内涵及向度

1、阐释学的概念(解释学)

——前身:解经学

阐释:把不可理解的事物转化为可理解的事物。

“阐释”源自希腊神话里的信使赫尔墨斯——迅捷,翻译(神谕)

“攻乎异端,斯害而已”——

①攻:攻击     而已:语气助词,无实义

②攻:研究     已:停止

2、阐释学的两种向度

(1)我们为什么要阐释?——探究文本原意与作者原意

∴文学还原创作状态、语境——考证、体验(以心会心)


文学的读者视域(4) 文学阐释学... P22 - 13:42


  • 杖藜——拄着拐杖
  • 次韵——合诗,可能是在跟朋友聚会时写的
  • 二首——还有一首
  • 姬姜:美女
  • 憔悴:原配

 

联系朱熹的人生经历和写这首诗的背景:

看到江头的梅花想起来故去的妻子,拄着拐杖走过去发现看错了,哎,这个梅花怎么这么招人烦?大晚上的还开这么好,想要折一支梅花赠给自己的妻子,却没办法做到,只得自己又慢慢走回家。

 

两种解读思路(杨宁老师在此处的解读和高考答案的解读)都是逻辑自洽的。


 (2)强调读者阅读接受之意

——意义是不唯一的、不断变化的、被发掘的,意义是阐释的结果

典故链接《郢书燕说》:意思是说误读有误读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文学的读者视域(4) 文学阐释学... P22 - 32:37



A.西方代表: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接受美学(姚斯、伊瑟尔)

B.中国代表: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诗无达诂”(任何一首诗没有一个明确的、确切的解释)

宋·陆九渊——两种注经方式:

①我注六经(根据读者知识储备探求六经);——主流;确定性

②六经注我(读者用六经中的话来阐释自己的思想)——不确定性;虚无

“第二种方式像幽灵一样时刻存在,比如说当你见到一种你不大能理解的解释的时候,或者你觉得这种解释有点儿扯,那你觉得他真的是吗?真的对吗?真的有道理吗?在这样的状况的时候,建议不要简单的对其进行对错的评判,为什么?因为你一旦做出这样的情况,其实你已经预先选择了这种非常简单粗暴异常,而文学文本,尤其是可以文学作品的理解。应该是不断的拓宽你的新的认知的,应该对不同的态度持有一种宽容态度。”

 

 

(5)还原论/一般/古典阐释学

(三)还原论阐释学

——预设文本的意义是固定的

A.西方解经学重要代表:施莱尔马赫(强调解释)、狄尔泰(强调体验)、贝帝、保罗·利科

Q:喊出“保卫/捍卫作者”口号的是谁?

A:赫施

阐释活动就是挖掘文本背后的意图。

举个栗子:《断章》

——李健吾感到淡淡的悲哀(装饰);——创造、美

——卞之琳(作者)强调对比、相对性——审美的无功利性

1、施莱尔马赫(强调解释):普遍阐释学

基本立场:客观唯心主义

两种阐释:宽松的阐释学(从自己的体验出发)

         严格的阐释学(拒绝本人的亲身体验)

题外话:如果你要写一篇文学评论,尽量避免主观的表达,尽量客观、冷峻。

阐释学:避免误解的技艺。

(1)理解的共性:语言的公共性

  • 能指与所指对立
  • 生命的共同性(同一物种,我们都是人)

(2)解释的方法

  • 语法学:语义(在比较中确定)
  • 心理学:要复制作者当时的创作状态(心里重现,有猜想的意味)

    |

  预设——重建——语境很重要

(3)阐释学循环

——文本与教义的矛盾(你相信文本本意还是教义?)

总之,理解部分要在整体中看,了解整体要从部分入手,这就是阐释学循环。

*整体性原则,结合语境~

(4)阐释的目的——还原作者的原始意义

文本和心理的体验都很重要。

 

2、狄尔泰(生命阐释学)

1905《体验与诗》

(1)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

  • 自然科学从外部说明世界,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有什么、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
  • 精神科学从内部解释世界。

(2)精神科学的三个环节:体验、表达、理解

A.体验:直接性、整体性、主客融一(时间上的双向流动性)

最高级的体验——审美体验——摆脱了一切现实利益的体验——让人成为了人

B.表达:精神的客观化——共性

C.理解:在生命过程中理解

在狄尔泰看来,艺术具有解释世界的意义、揭示人活在世界的意义。


3、贝蒂方法论阐释学:(强调方法)

——只有方法能够避免似是而非的相对主义。

阐释学最关键的事研究阐释方法——阻止解释者的主观意图的入侵,使得对精神的客观化的认识得以完成。

(1)核心概念:精神的客观化(跟狄尔泰的理论差不多)

对象:物理层次(文本本身)、意义层次(文本背后体现的精神)

(2)阐释的四个原则

①阐释对象(文本)的自主性原则——阐释是否从文本本身出发

②意义的圆融性(整体性)原则——部分与整体发生冲突的时候,以整体为主

③理解的现实性原则——客观化的意义被唤醒——多少会回归主观(以客观化意义为基础,在①②的基础上)

④阐释意义的符合性原则——心灵上的同构性

 

4、保罗·利科

(1)文本由“言论”和“文本”构成

“言论”:具体情景【不可忽视的】

“文本”:稳定性、确定性【前提】

(2)文本“含义”——内部结构

    文本“意义”——内部结构的现实化

(3)注重文本的深层意义

∴保罗·利科的阐释学也属于还原论阐释学的脉络


 5、赫施


小结:所以的还原论阐释学基本注重两个概念“文本”、“体验”。

 

 

(6)接受论/本体论阐释学

重要代表: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接受美学(姚斯、伊瑟尔)

两个向度:

  • 伽达默尔——姚斯——接受研究——文学史——侧重历史(宏观)——期待视野
  • 英伽登——伊瑟尔——反应研究——阅读行为/过程——侧重个体(微观)——召唤结构、隐含读者

【接受史研究】

——伽达默尔这一系

——《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核心是李清照的形象




第四章 文学的文本视域

(1)抒情性作品的形式问题

(一)抒情性文本的形式问题

  • 诗歌的独特性在于语言

语言的音乐性——音乐是最高形式的艺术(纯形式无内容、主观性弱)

诗歌具有音乐性,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诗歌是最高的文学。

1、抒情性文本的外在形式

(1)韵律——有别于日常语言——容易形成神秘感——进而产生敬畏感

【韵律的效果】

布鲁克斯认为有以下几个效果:

①整合功能;②记忆功能;③平衡功能;④强化功能(强化主题、情感)。

(2)平仄

【平仄的效果】

①产生期待;②语音变化——音律美

(3)节奏

【节奏的功能】

①增强诗歌表现性(心理状态、思想情感)“说什么不重要,怎么说更重要”

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第二季(28讲)(2021年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