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4.33 道器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33、道器
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对范畴。最早见于先秦的著作《周易》,《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但在书中对于“形而上”和“形而下”、“道”和“器”及其相互关系没有明确解释。后来,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道是精神,器是物质,先有道后有器;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道是规律,器是具体事物,道离不开器。
围绕道器关系问题,儒法两家存在过激烈的斗争,反映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宋朝儒家朱熹认为“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1]他把“道”说成“理”,是“无形无影”的客体精神。把“器”也说成“气”,是“有情有状”的物质。他说“理在气先”,也就是说道在器先,认为先有精神后有物质,物质是精神派生的,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南宋法家陈亮,提出“道在物中”的唯物主义观点反对朱熹“道在器先”的唯心主义。他说:“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2]这是说,“道”不是形而上的精神本体,是不能离开具体事物的;而是体现在具体事物之中的规律。清朝法家王夫之也反对朱熹的观点。他说:“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既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无形之上,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穷物,皆所未有者也。”[3]这是说“形而上”也是形的一种表现,脱离了形的“形而上”是从来没有的。他提出“无其器则无其道”,形而上的道离不开形而下的器。“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4],只能说“道”由“器”产生,不能反过来说“器”由“道”产生。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离开物质的所谓“精神客体”或规律,都是不存在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物质本身固有自己的规律。斯大林指出:“世界是按物质运动规律发展的,并不需要什么‘宇宙精神’。”[5]
注:
[1]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2] 《勉疆行道大有功论》。
[3] 《周易外传·系辞上传》。
[4] 《周易外传·系辞上传》。
[5] 《列宁主义问题》6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