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ゆれる」TK 第三章 第二节 孤独

2023-07-12 23:25 作者:12センチ  | 我要投稿



第2节 孤独

孤独

    音乐制作并不是只要花时间就可以的。

    我也不知道为了写这本书花了多少小时,但对我来说核实文章和采访稿,仅仅只需要花费时间就能够推进。即使过了两个小时,也总不会原地踏步;虽然最终是和自己的对峙,但其中会夹杂着与采访者、作家等他人的“对话”。

 

    自己投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和在漆黑中观察自身的影子,原来感觉上有这么大的不同。一旦提到音乐和歌词,思绪就会突然停止。

    不,被认为停止是巨大的误解,那一定是倾注全力的超负荷运作产生的视觉效果。我只根据“能不能创作出来”来判断好坏。虽然平时也花了很多时间作曲,但我注意到自己有判断创作状态的救援投手棒球中阻止对方得分的投手,和下文的击球区一样是棒球中的名词,TK以此作为内心否定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实体比喻(下文提到的看守者、魔物也都为这一喻体)。。自己有不对自己创作的乐句说YES的迟钝感。这个时刻刷新的看守者,直到点头为止会一直站在击球区,判断我的完成与否。

    这个底线并非有绝对的标准,通常是因人而异的。“啊,不是挺好的嘛。”也有这样乘着风浪前进的人。而我只是羡慕。当然我有时也会这样,但我会反复确认乘风破浪到达的岛屿是否为自己想要的。气势有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所乘上的波涛,是否已在自己所追求的更高层。

    在“气势”和“时间的流逝”中,有没有被什么蒙混过去?

    我时刻提醒自己,那段时间是无法与任何人共享的。“因为我已经做了很多了”说出这样的谎言,有时会让平淡无奇的东西看起来声势浩大。如果不被那个魔物附身的话,从零开始的制作就不会有任何进展了。

    我是那种为了创作乐曲,会把所有的门一扇一扇打开的人,如果不逐一确认“门的背后空无一物”,就不会继续往下走。

    乍一看似乎被浪费的时间,却会在下一瞬间描绘出通往正确答案的地图,我明白这就是自己的风格。即便如此,有时在一天即将结束时,听着自己创作的不完美乐句,“花了一整天写出来的就只有这种程度吗……”会被狠狠打击到。不,应该说几乎都是这样的日子。

    明明我比任何人都清楚,就是因为花费了这大量的时间,才造就了抓住某种感觉的瞬间,但我还是会想:“早知道只能写出这样的东西,我还不如在那家咖啡馆里吃薄煎饼、喝咖啡,在杂货店里站在我喜欢的丹麦家具前。”然后被无法实现的梦想残骸击溃。“如果是天才的话,即使吃着薄饼、看着家具,也能创作出好的旋律吧?”然后被妄想的残骸击溃。请不要袭击我。不如说我不要在这些事情上想象力很丰富啊。

 

    今天自己取得了什么成就?

    明天自己应该做什么?

    无论是乐队还是个人活动,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作曲,所以一个人在录音室窝了一天回家的路上,一边想着这些,一边被巨大的孤独感折磨,就连回家的路都走得异常艰难。

    比如说,如果作品是由成员们一起制作的话、如果经纪人也在工作室的话,即使最后什么也没能写出来,也是大家一起度过没能写出歌的时间。

    但如果是一个人完成的话,就只会留下“我写不出曲子”的事实。实际上如果是在夏威夷享受了一周的假期后,我倒是可以说“我已经非常努力了,但还是做不到”,但那个时间只有自己能看见。不,倒不如说对于晒黑这种确存的痕迹来说,似乎那边更有意义。

    虽然知道大量的时间会制造那之后的灵感瞬间,但目的地依然是未知的。只有一种站在那里就永远无法到达任何地方的印象将我团团包围。

 

    但是,恐怕没有任何能打破这种孤独的方法。不是只要有人在身边就好,也并非有谁能帮助自己。而且,填补这种孤独并不是正确答案,我也是知道的。

    当然,我也会和钢琴家、工程师等有音乐方面知识的人一起制作。他们用比我专业得多的理论来面对音乐,因此我们才能拥有连贯充实的“时间”。

    只是,为了不被由此产生的波浪吞没,我选择止步不前。虽然有各种方法能帮助到我,但我有时会无法跟上随波逐流的自己。准确地说,应该是不想跟上去吧。

    人们聚集在一起,一定会有与各自不同的观点,产生新的评判。与一个人的创作相比,这简直就是魔法。需要创造的观点变得可以选择,看到的角度会改变,视野也逐渐清晰。就像最优秀的厨师,会从自己积累的烹饪方法中挑选最合适的教给你一样。那绝非强加于人,而是像能让我一下子加速思维的可靠魔法。

    这种魔法,与自己一边自问自答一边做出的选择相比,多少缓解了一些紧张感,同时缓和了作品的曲线球(曲线球(英文:curveball)是棒球中的一种球。弧线的轨道加上与快球的球速差,击球手会产生错觉,球迟迟不来,有时会感觉球在减速,也表现为需要刹车等。),开拓了我心中不曾有过的可能性。

 

    即便如此,我还是会经常思考,这是否是我在自己小小宇宙里进行的投接球(投接球(日式英语:catchball)是2人或以上相互重复投球、接球的行为。)

    孤独的工作谁也无法看见,同样,在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波澜,也不容易被发现。就像在店里一见钟情、连试穿都没试穿就买下的套装,回到家一试,对完全不合适的自己感到绝望的那个瞬间一样。就像是在庆功宴上聊得热火朝天,却无法向某人传达任何信息的那种空虚一样。

 

    “只在那一刻产生的感觉,恐怕一定会被很多东西迷惑”大脑会分泌出这样的想法。正因如此,我想要即使魔法解除也能产生感动的瞬间。我想要一种旋律,从记忆中消失、再次在街上听到时,会不由得停驻。

    可以是由孤独自身产生的,也可以是和任何人产生的。我一直在思考,在大脑中作为永远的听众驻足的“什么都不知道的我”,会以怎样的方式看待那旋律。





附上我个人对这一节的看法(仅供参考,并不一定正确):

    整个文章的结构可以从“自己投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和在漆黑中观察自身的影子,原来感觉上有这么大的不同。”这一句得到,大致分为自身对自身的印象,和别人对自己的影响这两个部分;而全文则是用自己的感受与他人的不同进行对比以表现出“孤独”这一主旨。

    接下来分两部分进行分析:

    在提及自身对自身的印象时,用了“自己有不对自己创作的乐句说 YES 的迟钝感”(即“永远有否定自己以让自己创作出更好作品”)的比喻,棒球的喻体即是把否定自己、判断标准的那一块意识化为了实体来进行表达。然后将这一感觉比喻成到达岛屿,他人是乘风,而自己则还要在此之上判断最终成品水准的高低。在最后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才造就了抓住某种感觉的瞬间”总结,因为是自己的不足所以“被无法实现的梦想击溃”,因为不是别人(更确切地说是天才)所以“被妄想击溃”。第一部分并没有过多描写孤独,总体在描写自己有否定自己以精益求精的心理。

    在提及别人对自己的影响时,侧重了一个人的创作和众人一起的创作,而这是自己单独的想法和众人缤纷的思维之间的区别。创作的时候,一个人的创作写不出来则会疯狂否定自身,而众人的创作则是“大家一起度过没能写出歌的时间”(非专业)和“拥有连贯充实的时间”(专业)。显然众人的创作更能保护和提升自己,但我认为“填补这种孤独并不是正确答案”。那种“加速思维的可靠魔法”会产生“波浪”吞噬自己,而我“不想跟上随波逐流的自己”,只把目标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之上,而非掺杂他人思绪的混合物。

    “孤独的工作谁也无法看见,同样,在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波澜,也不容易被发现。”在最后对这两部分进行了总结,想要“即使魔法解除也能产生感动的瞬间”,因此不得不变得孤独。

「ゆれる」TK 第三章 第二节 孤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