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思 | 从“玛丽姬斯”到“麻辣鸡丝”
◎宗守云
《如此包装》是赵丽蓉、巩汉林、孟薇等表演的一个脍炙人口的小品,小品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1)赵丽蓉:名字也包装?
经理:是啊,我们的录像带是要海外发行的,因此您的名字叫出来一定要响亮!这样,我给您选个艺名儿。
赵丽蓉:啊,这个我知道。知道!我们过去那个老艺术家,你就拿小白玉霜说吧,她的艺名字,叫小白玉霜,她的真名字,叫李再雯。你就拿我说吧,我的真名字叫赵丽蓉,我的艺名字,还还还还还叫赵丽蓉。
经理:那就不行啊,你看那些国际的大牌明星,哎哟,他们的名字叫出来非常地漂亮。什么这个玛丽蒙泰斯,波姬小斯,都带个“斯”字儿。因此,我决定称呼您为玛丽姬斯。
赵丽蓉:玛丽姬斯?
经理:怎么样?
赵丽蓉:这一说我们都是“斯”字辈儿的?
经理:哦,对对对,你们都是“斯”字辈儿的。
赵丽蓉:我叫啥“丝儿”来着?
经理:玛丽姬斯!
赵丽蓉:玛勒姬斯!
经理:好吗?
赵丽蓉:玛勒姬斯……
经理:记住了?
赵丽蓉:记住了,麻辣鸡丝!
从“玛丽姬斯”到“麻辣鸡丝”,是信息损耗现象。“玛丽姬斯”是初始信息,是经理仿照“玛丽蒙泰斯”“波姬小斯”命名的,但在角色赵丽蓉的知识背景中,这些名字都是陌生的,而语音上比较接近的“麻辣鸡丝”是她熟悉的,因而到了终末信息,就成了“麻辣鸡丝”,这就是信息损耗。
在语言学意义上,信息损耗指在言语交际中信息出现质量上的偏差,即说话人传递的初始信息和听话人接收的终末信息出现质量上的偏差。信息损耗是由于交际双方不同的知识背景、环境因素以及信息重复出现等原因造成的,具体表现为质的降低和量的消耗,质的降低就是信息失真,量的消耗就是信息削弱。先说信息失真。例如:
(2)画像叔叔说,淑芬,不要你脱衣裳,只要你坐定此地,让骏骏画你的胸像就好了。淑芬面孔通红说,要死快了,画我的胸,我是养过女儿,奶过小孩的胸,不好看了,实在要看,去看黄花闺女。画像叔叔抱了肚皮大笑说,淑芬,你真是个有趣的人,胸像不是画你的胸,是画你胸部以上包括面孔。(蔡骏《戴珍珠耳环的淑芬》,《人民文学》2020年第5期)
(3)爷爷耳朵坏了,每次视频、电话里都对不上茬,我说“声音有点小”,他说“对对,气候不太好”。(淡豹《鸟蛋蓝》,《江南》2022年第5期)
例(2)“胸像”的整体意义是“胸部以上的人像”,这是初始信息,而淑芬按照字面意义理解为“胸部的像”,这是终末信息,初始信息和终末信息出现偏差,是信息失真,这是因为交际双方知识背景不同造成的。例(3)信息失真和听话人耳朵出现问题有关,由于听话人不能正常接收信息,导致初始信息和终末信息出现偏差。
再说信息削弱。信息削弱分信息消失和信息老化两种情形。先说信息消失,例如:
(4)“哪一方出真命天子,哪一方就有血光!懂么?血光!”黄道士看着那三个女人厉声说,眼睛瞪得更大。
三个女人都吃了一惊。究竟“血光”是什么意思,她们原也不很明白。(茅盾《残冬》)
(5)孙四海提一只小木桶来汲水,舀满后并不急着走,站在边上说:“你不该动那凤凰琴。”张英才没听清:“你说什么?”(刘醒龙《凤凰琴》)
例(4)三个女人不明白“血光”的意思,说明她们接收到的终末信息为零,是信息消失,这是因为她们和说话人黄道士知识背景不同造成的。例(5)张英才没有听清孙四海的话,接收到的终末信息为零,这是因为在特定语境中小溪水流的声音以及说话人突发的言说影响了听话人的正常接收,从而导致信息消失。
信息老化是由于相同信息的反复出现导致的结果。同样的信息,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信息量是最大的,以后随着它不断地重复出现,信息量越来越低,直至为零。例如:
(6)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鲁迅《祝福》)
例(6)祥林嫂第一次叙述悲惨遭遇的时候,信息量是最大的,因而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共情;但随着她的一再讲述,信息量越来越低,直至信息老化为零,到后来不但不能引起同情,还招致人们的厌烦。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3年第2期《语言哲思》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