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疗愈天堂”漂浮舱号称“躺着就能瘦”,无广实测来了!

2022-10-12 18:46 作者:时光派官方  | 我要投稿



美剧《生活大爆炸》中,天才物理学家谢耳朵和女友来到“疗愈圣地”零重力漂浮舱。躺进舱中不过几分钟,谢耳朵眼前便出现幻象,顿觉灵感迸发,美妙异常。


在现实中,三获NBA总冠军的斯蒂芬库里等许多运动员都对漂浮舱青睐有加;联合国妇女署亲善大使、“赫敏”扮演者艾玛沃森也表示,在漂浮舱中正念冥想是她一天中最为享受的时刻。

近两年,“零重力漂浮体验”在国内遍地开花,商家纷纷打出“躺着立瘦1公斤”、“漂浮1小时等于深度睡眠8小时”的旗号。是夸大宣传还是确有其效,试试才知道。

为此,时光探险小分队再次集结,派出熊崽与另一位神秘体验官一探虚实。

(第一期探险日记:)





漂浮舱是黑暗的密闭注水空间,原理与死海相似:泄盐与其他矿物质溶解于水中,使水的密度大于人体密度,人置入其中便可实现“零重力感”漂浮于水面。


为什么漂浮会有潜在的疗愈效果?1954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家Bexton WH等进行了一项争议性极强的“感官剥夺实验”[1]。受试者需24小时戴上眼罩、耳塞、手套等生活在狭小密闭的独立空间内,五感皆失。第一天身心放松,深度睡眠;直到第四天,狂躁不安,幻象丛生,极大伤害精神健康

后来,“长期感官剥夺”演化成一种酷刑;而“短期感官剥夺”则经更多试验证实有使人放松身心、提升睡眠质量的功效。

集结出发的路上,我们读到一篇纽约时报文章:2018年美国生物黑客Aaron Traywick被发现死于漂浮舱中,检方未公布死因。神秘色彩笼罩之下,熊崽此行也成了货真价实的“探险”。






体验店陈设较为简单,进入房间,映入眼帘的只有(酷似大型马桶的)漂浮舱和淋浴隔间。


随后,店员为我们讲解了店内的漂浮设备的基本情况,基本与谢耳朵听到的答案一致。


No.1

入舱前准备

1.简单心理测试(填写表格,反馈近期压力与疾病情况以及希望得到的改善)

2.洗澡

3.伤口涂抹凡士林,避免漂浮溶液触碰伤口

4.佩戴耳塞


No.2

正式入舱


漂浮水上很难保持平衡,舱壁与舱底挂着的泄盐粒。水温约37°(与人体体温接近),

水呈弱碱性(PH值7.5)非常滑腻,手臂死死抓住舱壁才能勉强保持坐姿。


舱盖可选择半掩和全掩,环境光会自动切换颜色(蓝、紫、绿等冷色调),也可以关灯。为最大程度还原黑暗密闭空间,熊崽选择了舱盖全掩,拍照后关灯。

但不曾想身体入水后,下体黏膜一阵刺激感奔袭而来!熊崽内心一边喊救命,一边点播一首应时应景的《辣妹子》送给自己。


5分钟时:舱盖关闭的刹那,眼前突然浮现出华裔女孩蓝可儿水箱溺亡的景象,压迫感与恐慌感油然而生。肩颈也僵硬地在跟水较劲,无法放松。

10分钟时:逐渐适应暗黑环境、克服恐惧,借助漂浮枕(原理类似泳圈)来顺应浮力,身体也自然松弛下来。漂浮姿势官方推荐两种,一是双手自然下垂摆成“大”字型,二是双手抱头。熊崽都试了一下,双手抱头更舒服些。


约15分钟时:舱盖半掩,空气流通不畅导致舱中闷热、气压低,呼吸开始不畅。

立时方知谢耳朵眼前的幻象并非虚构桥段,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静谧得只剩自己的心跳声,不禁生出堕入黑暗的无尽轮回之感。

约20分钟时,我后悔了!强间穴开始阵痛,头昏昏沉沉,睁开眼睛一阵眩晕,闭上眼睛后“视觉剥夺”更加重了幽闭恐惧,让我动弹不得又无法入睡。


约25分钟时,一阵强烈心悸袭来(熊崽患有先天性窦性心律不齐),心脏快速扑动和敲击,伴随着头痛和眩晕,只好打开环境灯、双手撑壁坐起身来。


约30分钟时,胸闷气短有所缓解,但头部与心脏疼痛感并未消失。额头上的水流入嘴角,由咸又苦又酸涩,这大概就是生活的苦涩吧。

约35分钟时,下意识摸了一下额头,水却不慎滑入眼睛,引起剧烈刺痛。熊崽只好终止体验,按下舱壁上的呼唤铃,待店员“解救”后仓皇逃出。

由于入舱前连续几天失眠、工作压力较大(手动狗头)加之路上晕车,熊崽不求第一次体验就能进入缥缈、虚空、忘我之境,只想解解乏、睡一觉,却没能得偿所愿,不免有些失望。


No.3

出舱


爬出漂浮舱后,第一感觉是身体疲惫又沉重。很多人认为这就证明“漂浮舱确实有放松效果”。

但不管是死海还是普通泳池,水的浮力托举着身体,躯干所承受的自身重力都远远小于人在地面上;而出水的瞬间,身体所需的支撑力变大了,人也自然觉得身体更加沉重。

不排除真有促进代谢的功效,但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普通体验者直观感受上说,漂浮与泡澡、游泳后的体感并无差别。

熊崽马上冲进淋浴间冲洗眼睛,并洗去身上盐粒。明显感到头发在碱性水中浸泡后打结、变硬,4次护发素叠buff也没能变顺滑。

而吹干头发,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猛然发现,我过敏了。


熊崽的境遇并非个例。2019年发表的一篇文献指出,挪威的公共漂浮舱便曾导致体验者身患皮疹[2]。






读到这里,你或许不禁感叹,这不是花钱找罪受吗?

对初体验的熊崽来说确实如此。但据店员介绍,上述一切情况在首次体验中纯属正常,晕车晕船者尤为明显。如果主观上过分追求解压疗效,心理反而会背上包袱,效果也会打折。

而探险小队另一成员怀瑾就未出现明显不适,甚至成功入睡。

出舱后,熊崽随机采访了店中另一位顾客的感受。这位63岁的阿姨表示,第一次陪女儿来时也肌肉僵硬,昏昏沉沉;但到第四次时已经完全习惯了,也能在身体轻盈的漂浮过程中感受内心的平静。

可见因体质不同,初体验的个体差异性也很大。有冥想正念经验、对幽闭环境自我评估较高的人士可以尝试;而晕车晕船、有心脏基础症状、黏膜刺激耐受度差、皮肤敏感和幽闭恐惧人士则要慎之又慎


总之,熊崽的首次探险之旅可谓一波三折,猎奇心理虽得到极大满足,实际体感与噱头却并不匹配。不排除多次体验后身体不适能有缓解,但即便如此,对于熊崽来说性价比仍然不高。同等价位的体验项目,全身spa还是更香的!

时光探险队,专为读者感兴趣的抗衰黑科技进行调研和体验,献上既直观又客观的第一手信息。

你还有什么想体验的?评论区留言给我们,说不定就会被抽中!

时光探险队,为你种草,替你蹚雷。



—— TIMEPIE ——

这里是只做最硬核续命学研究的时光派,专注“长寿科技”科普。日以继夜翻阅文献撰稿只为给你带来最新、最全前沿抗衰资讯,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和疑惑;日更动力源自你的关注与分享,抗衰路上与你并肩同行!


参考文献

[1]Bexton, W. H., Heron, W., & Scott, T. H. (1954). Effects of decreased variation in the sensory environment.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ologie, 8(2), 70–76. https://doi.org/10.1037/h0083596

[2]Hyllestad, S., Lange, H., Guzman-Herrador, B., MacDonald, E., Lund, V., Aavitsland, P., & Vold, L. (2019). An outbreak of skin rash traced to a portable floating tank in Norway, May 2017. Euro surveillance : bulletin Europeen sur les maladies transmissibles = European communicable disease bulletin, 24(38), 1900134. https://doi.org/10.2807/1560-7917.ES.2019.24.38.1900134

“疗愈天堂”漂浮舱号称“躺着就能瘦”,无广实测来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