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看了任正非的最新发言,我才明白:华为确实遥遥领先

2023-09-20 12:34 作者:光电科技君  | 我要投稿

华为任正非的谈话振聋发聩,在北京大学“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官网上刊登的部分纪要,看了之后,让人感慨:华为在任正非的带领下,确实遥遥领先。


任正非与ICPC基金会及教练和金牌获得者的学生进行过2次谈话,9月19日,ICPC发布了以《今天我们汇聚一堂,明天我们将奔向四面八方》的谈话纪要(下称“《纪要》”)。全文谈到了三个重点,值得我们思考和讨论!


1、第四次工业革命真的来了!

在任正非眼里,第四次工业革命就要到来,而大算力是基础。同时,他认为,这次工业革命波澜壮阔、规模空前。现在的青年人将是时代的领军人物。

其实,我们一直在说“第四次工业革命”,但是到底包含哪些,有什么显著性的标志,并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说:虽然“工业革命”一词听上去宏大遥远,但如果你关注科技进步,就会知道第四次工业革命早已在你的身边。

按照他的描述,衣食住行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次工业革命就在我们身边。

他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写道:这是一次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凭借信息系统和数字技术的指数级扩展,更加具有颠覆性变革的特征。

现在任正非明确:第四次工业革命在于“大算力”!

实际上还包括5G/6G、卫星通讯、云数据,大算力、材料科学等领域,但是有了“大算力”才能站稳脚跟。这也是美国打压华为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限制中国发展AI芯片。从而限制工业4.0的发展,阻止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所以,你看华为在2019年,被美国强力打压之后做了什么?不仅仅是芯片产业链的“备胎转正”,而是成了十大军团,向各个行业业务智能化进军。就连任正非自己,都亲自下到了煤矿下面,助力推动智能矿山发展。这是基于华为5G通信和大容量算力为基础的。


所以,华为早有准备,并且在人才方面预备得很充足。用他之前的话说:搞定“卡脖子”问题,要“砸人”,光靠“砸钱”不行。现在还要加上一句:必须建立国产自主的“大算力”。

2、华为发现、发展人才,但不垄断人才。

华为的人才观,我们知道一些,比如“在有凤的地方筑巢”、“发展天才少年”,但是,2023年9月4日,华为心声社区刊登了《任正非在华为高端技术人才使用工作组对标会上的讲话》纪要。

纪要全面阐释了华为的人才观:要努力在有限的业务范围内领先世界,不是在全方位领先。华为储备人才不储备美元,只要优秀都可以进来。

这次在ICPC竞赛上,任总与58位各国世界计算机竞赛的金牌获得者的谈话,实际上华为释放出一个信号:为全世界培养优秀人才,但是绝不垄断人才。


谈话期间,就有国外的选手咨询任总如何加入华为,任总在回复孟加拉选手的类似问题时,是这样说的:竞赛活动完全是学术性的,与加入华为没有直接关系。竞赛活动完全是学术性的,与加入华为没有直接关系。

我们知道,华为海外研究所有很多,大小不一,基本都是按照“在有凤的地方筑巢”这个理念在运行的。华为为了聘请马丁·克里纳(Martin Creaner),就在爱尔兰一个并不怎么出名的科克市建立了研究院:成为华为一个人的研究所。

另一个是著名的例子就是聘请微波研究专家雷纳托·隆巴迪(Renato Lombardi),华为给他在意大利米兰设立了微波研究中心,事后他还写了一篇《华为为我设立了一个研究所》的文章,感谢华为的知遇之恩。

“一个人的研究所”华为有很多,在当地建立研究所,华为经常做;为当地教育和人才培养出钱、出力华为一直在做。任总说:“海外研发的布局,需要问我们2012实验室的主任。”

“2012实验室”是华为耗费万亿资金打造的总研究组织,一共有16家研究所,在海外就有8个大型研究所,为华为的今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为海外基础平台最早设立在美国,但是美国极致打压之后,转移到了新的平台,四年时间,20万员工才最终建立,现在欧洲是欧洲为中心,以后是欧亚为中心。

3、华为资助竞赛不以华为为目的,将加大对这类活动的赞助。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简称ICPC)始于1970年,从1997年IBM开始赞助赛事之后,规模逐渐增加。大陆高校是从1996年才开始参与,2004年,共有840所大学的4109支队伍;2005年,上海交大主办总决赛,2010年,哈工大主办总决赛;2018年则是北京大学主办总决赛……

在任正非看来,虽然华为赞助了25个国家的学生参加训练和竞赛,但是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华为将继续加大力度,增加赞助。任正非说:华为公司虽然是一个商业公司,但是并不是唯利是图的公司。

他表示,还希望将信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神经网络……的竞赛都可以引到中国来。他都可以支持!

任正非表示,我们必须连接世界,越是遭遇打压,越是要坚持全球化。新加坡之所以发展很好,它立国之策英文和国语将两个世界连接了起来,而计算机语言是统一大算力时代的标准。


所以,华为支持各种学科的竞赛,促进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他举了一个基础科学“有用还是没用”的例子:

前苏联六十年代有位科学家彼得·乌菲姆契夫,最先发现钻石切面有无线电反射功能,但前苏联研究了半天觉得这个东西没用,为什么?因为做不到,没有意义,所以批准了数学家的论文公开发表。但美国人看了以后,如获至宝,花20年时间把F22隐形飞机做出来了。

其实,这是任总的再说明:有用和没用,局限于发现者的眼光和视野。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不能用“有用和无用”来衡量。未知就叫科学,已知的叫做技术。当今时代,科学与技术的转化速度变快,我们只有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才能确保可以弯道超车。

所以,在华为最为艰难的时候,C9院校校长集中拜访了任正非,(原文刊登于华为心声社区《任总在C9高校校长一行来访座谈会上的讲话》)。

他说:大学的责任是“捅破天”,而不是解决像“卡脖子”问题这样的眼前事。内顶尖大学不要过度关注眼前工程与应用技术方面的困难,要专注在基础科学研究突破上,“向上捅破天、向下扎下根”,努力在让国家与产业在未来不困难。

任总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华为每年大约投入30-50亿美金用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大学一起并驾齐驱、互相嵌入,研究这些“看似无用”的科学。

整个谈话纪要看下来,其实收获很大,对于每一位读者,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从事什么职业,都能有所启发。

如果,你是一名学生,看看任总对于人才建设的看法,你还会觉得“生化环材”是“天坑专业”吗?

如果,你是一名职员,看看华为的人才观,你还会觉得“躺平”和“中庸”才是处世哲学吗?

如果,你是一位老板,看看任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你还会迷茫吗?

华为的眼光至少瞄准以后的20-30年,任正非的全球视野少说也是比一般人早了30年。

从他的他的谈话中,不难看出,任总喜欢喝咖啡、看书、周游世界,并对各领域的专业书籍都有所思考,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了解很深。

为了管理和人才,任总舍得花钱,花了40亿向IBM学管理,至今还在受用;毫不掩饰表示家人喜欢苹果产品,“苹果是华为”的老师,这样的格局,一般人真做不到。

华为,已经遥遥领先;华为,又何止领先?


看了任正非的最新发言,我才明白:华为确实遥遥领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