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募资19.3亿元建牧场,掉队的光明乳业还能赶上吗?
作者丨啾一
出品丨鳌头财经(theSankei)
乳企奶源争夺战白热化。近日,光明乳业(600597.SH)公告称,公司拟募资定增不超过19.3亿元,用于在安徽、宁夏及黑龙江等地投资建设奶源牧场项目。
光明乳业的控股股东,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将认购本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实际发行数量的51.73%。

对于光明来说,早先在营销、渠道和品牌落后于伊利和蒙牛后,近年来开始重视全国渠道的布局。
而随着原奶价格上涨和低温化趋势渐显,乳企对于稳定、优质奶源供应地的需求也在增加,加大对奶源的布局、降低成本成为乳企的当下之急。
扩建牧场
光明收购牧场的动作早已有征兆。3月以来,光明斥资3.6亿元于安徽建奶牛场,子公司收购两家农业公司各100%股权的消息不断传出。光明的触角向上游产业链不断延伸。自建奶源地、并购企业,光明不断扩大奶源地规模。

早在2019年12月,光明乳业就曾以7.5亿元的成交价,竞得辉山乳业发展(江苏)有限公司(简称“江苏辉山乳业”)及辉山牧业发展(江苏)有限公司(简称“江苏辉山牧业”)相关资产,以增加奶牛存栏数,完善华东、华北地区奶源基地布局。
扩建牧场、增加奶源地的效果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下的光明却并面临着盈利下降的问题。财报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7.2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71.37亿元增长9.26%;归母净利润4.2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44亿元下降4.16%,扣非归母净利润3.2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74亿元下降32.14%。
此外,毛利率方面,2020年前三季度,光明乳业毛利率29.23%,同比下滑2.97%,其中第三季度毛利率为26.33%,同比下滑4.78%。公司毛利率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原奶价格上涨、另一方面是毛利率较低的其他乳制品占比提高等影响。
从乳企整体市场看来,光明只是乳企收购牧场热潮中的一个缩影,蒙牛伊利等乳企都早已开始收购。
据不完全统计,蒙牛乳业认购了拥有国内最大有机原奶基地的中国圣牧约11.97亿股,成为后者的单一最大股东;伊利股份紧随其后,对中地乳业进行全面要约收购;国产奶粉行业龙头中国飞鹤也宣布,将要约收购其长期合作的原奶供应商原生态牧业。
值得注意的是,单在业绩方面,2020年上半年,伊利和蒙牛的营收分别为473.44亿元和375.33亿元,而光明只有121.46亿元。因此,业界看来,除了收购牧场,在业绩和渠道上,双巨头蒙牛和伊利也有压倒性优势,光明想实现赶超难上加难。
营销“拖后腿”
除了大肆收购牧场,此前光明一直在深耕低温奶市场。光明乳业的主营业务为乳制品、牧业、其他业务,占营收比例分别为:89.03%、7.4%、2.85%。

近年来低温奶市场增速显著高于常温奶。数据显示,2019年常温奶零售额为941.57亿元,出现小幅下降;低温奶零售额为343.15亿元,同比增长9.2%,高出常温奶增速接近10%。
一直以来,由于低温巴氏奶具有不易存储、生产壁垒较高,奶源地集中在北方平原,国内巴氏奶的市场份额被各个地方性乳企瓜分。华东市场光明乳业占40%市场份额、西南地区则以新乳业为首、华北是蒙牛伊利两大巨头、北京市场三元第一。
扩建牧场,守住低温奶的优势,是光明站稳脚跟、抵御巨头侵蚀的重要砝码。
实际上,在多年前光明一直处于第一梯队,其最早推出的常温酸奶明显提升了业绩。据统计,光明在2012年推出的常温酸奶莫斯利安销售额一度达到3亿元,此后一路增长,2014 年达到高峰的79.6 亿元,市占率自 0.9%提升至 11.7%。
2014年年报显示,莫斯利安常温酸奶当年实现销售收入59.6亿元,同比增长85%,占当年光明乳业年度总营收约30%。
而在2014 年后,光明的主要营收来源莫斯利安市场份额逐渐被蒙牛伊利侵蚀,纯甄、安慕希的品类创新与营销推广方式都优于光明。
2019年安慕希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占据常温酸奶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光明由于产品推新迟缓,遭遇管理层动荡,战略缺失,逐渐被蒙牛和伊利拉开差距。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营销渠道的丢失。根据财报,光明乳业2015年-2019年销售费用连续3年下滑,分别为53.92亿元、56.19亿元、52.57亿元、49.95亿元和48.60亿元,同比增长4.22%、-8.11%、-4.99%和2.7%。

业内观点指出,消费品销售的重要驱动力是品牌,而品牌的打造就需要依靠企业真金白银的不断投入,谁的投入足够多、足够有效,谁才有足够有竞争力。
“光明市场终端的动销能力和品牌塑造能力较弱。特别是在渠道管理和铺货效率与深度上,光明比伊利、蒙牛差一大截;另外,任何一个企业的制胜完全依靠的是大单品,只有大单品发挥好了,才能发挥出规模效应,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和利润情况。”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