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段功:静而化之
静而化之
云深不知处,只言在此山中,我读书不求甚解,常常张冠李戴,今天就这句唐诗来做演绎;在杨澄甫宗师之前的杨太能够进入学习拳架之前,有好几年的光阴是用功在各式椿功的练习与深入体会,即使练习九段功有所心得以后还是必须练习八段锦专门拉提「丹田」,有了相当的基础才开始学习拳架。
在锻练拳架的时候是以低架为「松腰松垮」为目标刻意作训练,以高架训练快速击打的,当然必须先熟悉「中架」就是现今普传的式子;以外共有八套拳架,其中有针对腿法做训练、拉筋的训练严格程度不亚于当今的跆拳运动,包括一套锻练「乱环诀」为主的体用架,听说是杨少侯宗师承传自陈太的螺旋劲以后钻研改良的「钻翻劲」。
几十年过去以后,也就是说在拳架、技击相当造诣程度的老师如果想继续深造还有针对心脏、经络特别强化训练的「劲功」。
至此,有了详细的脉络交代,杨太不管是功法还是拳架的训练都是绵密细致而又严谨的是一整套完整的技击训练。
其中拳架有许多是高难度的跳跃动作,我是铁定做不起来,七除八扣在我身上能够完整打出来的拳架也只有两套而已!
上了年纪也因为习惯成自然,平常就是练习椿功或是打坐而己,很少在把时间花在打拳架或是推手的练习;因为松、沉等议题是剪不断、理还乱,因此特别针对「松」、「沉」等等议题我经常用不同的角度去作讨论,譬如「静而化之」当你黙守一个关窍的时候,能够心息相依越是能够放松,这个关窍自然虚而实之,源源而来的能量不断消融当中。
能够在位于骨骼上面的关窍静而化之,是可能得到全面的松沉,内是心情的无限放松,外面的肌肉放松形成来自筋骨上的弹簧力,拳经拳论谓之「中定安舒」。
所谓「本立道生」,许多的宗师在其晚年也都只是站椿养功,刚开始要学会关闭后天的口鼻呼吸养出「丹田」的先天呼吸自属不易,一旦得法深入薰习自然是一层一层的深入,「云深不知处,只缘在此山中」道出功法的殊胜,只叫人以生死相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