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和三观真没啥关系,纯粹就是基本功层面的大翻车

2020-11-20 15:26 作者:东吴马神捕  | 我要投稿

电影上映期间写的,发过来水个经验。


姜子牙的结构实际上和大圣归来非常相似,都是开篇交代背景来一段神战,中间公路片剧情划水,最后爆种变身。当年的大圣归来之所以采用这种结构,其实是因为极端的缺钱,为了把经费用在刀刃上,导演田晓鹏牺牲了中间的叙事,把亮点完全放在最有口碑回报率的开头和结尾。实际上这种结构非常不值得提倡,属于不得已而为之,姜子牙却全盘采用了。

更让我觉得疑惑的是,大圣归来让猴子失去法力这个设定应该是妥妥的糟粕啊,因为这种设定在剧情中会凭空制造出一车的尿点,唯一的好处估计也就是省钱了。结果姜子牙也搞了一出失去法力……

许多评论拿哪吒和姜子牙比,其实姜子牙的问题不是和哪吒有多大差距,而是去掉制作加成以后能不能比得过五年前的大圣归来。

我的观点是:比不过。

不客气的说,在主角团离开北海之前,这个故事还可以说是一部电影。离开北海之后,姜子牙就成了一部有声配插图说明文。

离开北海之后,主角遇到的每一个角色几乎都在说书,说设定, 说发生了什么,这些内容竟然占据了所有台词里的大部分!甚至九尾这种核心反派,其绝大多数台词也是说书,充当描述故事背景的工具人,而毫无性格和刻画可言。

大圣归来的剧情虽然俗套,但是整个高潮的情绪是比较自然的。而姜子牙,我甚至怀疑这个故事根本就不存在情绪管理这种东西。电影前期渲染了一堆小九寻父,幽都山以前是仙山,幽都山有黑色的花朵巴拉巴拉,仿佛后面会开启新世界的大门,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结果进度开到幽都山之后发现这地方居然可以啥—都—没—有,只有一个毫无刻画的、满嘴爱妃的痴汉纣王。而且这个痴汉不负使命的,其绝大多数台词依然是交代设定,交代背景,交代当年发生了什么……这已经不是高开低走,而是当场焚琴煮鹤了。

姜子牙上映之前,我曾经站在国漫精神股东的立场上担心过姜子牙这种人设不好刻画,认为导演应该考虑更加有可塑性的讨巧的神话人物,结果导演用实力嘲讽了我的杞人忧天一一真正的强者根本不会被人设所束缚,姜子牙的人设是不讨巧,纣王的人设够丰富吧?九尾的人设大有可为吧?可是在导演的生花妙笔下,管你什么人设,通通都能塑造成千篇一律的旁白工具人。

不单龙套是工具人,反派是工具人;甚至配角是工具人,主角也是工具人。主角姜子牙从头到尾都没有自己的想法,他在电影里做出的大部分决定基本上都是由九尾引导的,而关键时刻又是师尊告诉姜子牙小九的归宿是转世,这里师尊又引导了姜子牙。可以说姜子牙始终都是“听别人说该如何如何”,行为同时接受对立的双方boss和其他npc的指挥,甚至于所有的真相都来自于他人的告知,而且说了姜子牙就信了。导演找不到正常的叙事方法,而不得不把每一个出场角色都变成老爷机上的生锈齿轮。

四不相和申公豹的死,情绪上也是毫无准备,尤其是四不相,可以说是突然爆种又突然暴毙。为了填姜子牙失去法力这一蛋疼设定的坑,四不相和申公豹可以说是很机械的被祭天,导致许多观众发出“难以共情”的感言。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哪吒,哪吒的工具利用,比之姜子牙已经不能说是碾压,而是杀鸡用青龙偃月刀了。以万龙甲为例,“全村最硬的鳞给你”渲染了惨烈和责任之重,更体现了龙族命运之悲壮,万龙甲的存在使得敖丙身份败露之后可以以刀枪不入的姿态施法活埋陈塘关,让李靖夫妇奈何不得,而后万龙甲又成为对抗天劫的重要道具,可谓是环环相扣,实用性拉满的同时又带点小文艺,利用率杠杠的。反观姜子牙,重要配角都是工具人,而工具人的用法不是负责旁白就是祭天肉盾,这个运用水平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吐槽了……

而且我很想吐槽申公豹和姜子牙的相处模式。“申公豹看到姜子牙受伤一脸心疼“的镜头在片中反复出现,刻意的不行,从头到尾我感觉不到申公豹和姜子牙的关系是一个正常的人际关系,而就像是一个被强行揉捏在一起的cp,导演应该是真的不懂怎么刻画人物。

很多人提到了海归导演在价值观层面的水土不服,其实更严重的水土不服很可能是出在流程。

一开始我也觉得导演程腾只会说大话,可是姜子牙离开北海之前和离开北海之后质量有很明显的差距,这种情况肯定是有原因的。我猜测是因为程腾出身梦工厂,习惯了美国动画公司更加阔绰的花钱方式,他在制作姜子牙的时候可能前期成本控制就做的很差,说不定离开北海就感受到了预算捉襟见肘,只能被迫以自己不熟悉的抠搜方式进行制片,这个时候节奏就开始崩了,同时呈现出北海酒馆里的小打小闹都可以玩一把二十人同台,离开北海以后只能光污染跑酷的鲜明对比。

最后我想吐槽一下开头的2d部分。我知道很多人喜欢这段,所以我放最后说,能够看到最后的估计基本上能听的进忠言逆耳。

说实话,2d部分做的是很不错。可是如果我是编导,我首先会换掉开头的2d。

开头的2d虽然惊艳,可是用来表现封神大战还是不够。准确的讲,你就算是让迪士尼去正面描写封神大战,都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其实这种复古的画风,我觉得非常适合用来描写参与人数不多的宏大场景,像女娲补天、共工撞不周山、夸父追日等,实际上电影里特写的场景,无论是巨斧坠落还是姜子牙与九尾的掰头,确实是没多少参与者。

个人认为,开头那段2d完全可以用于描绘这个世界观的底层逻辑一一即神明如何的开天辟地,如何的搭建天梯构建人神通道,神农如何的尝百草,昆仑如何的教化众生(如果有更多经费的话可以把后羿射日什么的都安排上)……

而且画风不同其实自带一种“时代感”的界限。封神大战和战后也就隔了十年,为什么画面是完全迥异的两种画风呢?这里我看不到一个特别有说服力的美学逻辑。只能定义为炫技了。

和三观真没啥关系,纯粹就是基本功层面的大翻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