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秦川有不少“原”,这个最独特

八百里秦川有不少“原”,周原、五丈原、白鹿原、乐游原、龙首原……高而平坦的原野地形是为“原”。
这几年,陕西又多了个“原”——秦创原。不过,这个“原”不是个地儿,是什么呢?
看名字:秦,秦人秦地,勤奋执着;创,创新创业,创造创优;原,科创源头,创新高地。秦创原,就是陕西的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大到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创投机构,小到一个位科学家、技术经理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各取所需,各显其能。

搞创新,秦创原拿出真金白银—
走进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的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商事、税务、政策、知识产权等8大类10个服务窗口映入眼帘,科技创新主体在此可以享受标准化、专业化、一站式的全流程服务。
来自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的政策、资金、人才“浇灌施肥”,让一家初创科技企业——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拔节生长。氢能利用,储运是一大难。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的一支科研团队掌握了有机液体储氢技术,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的科技经纪人找上了门。
“来到秦创原,钱从哪来、人才上哪找,这些我们都不用费心,只管一心一意搞研究、想方设法促转化。2年多来,公司团队从创业之初的4人,发展到了现在80多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大大提升。今年年底,我们的商品就将走下生产线,走向市场。”氢易能源相关负责人黄凯说。
近3年,陕西省级财政科技专项经费由2020年的9.5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7.5亿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启动以来,陕西2021年新增财政科技经费2亿元,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新增财政科技经费3亿元。包含120余项专项政策的秦创原总窗口政策包为科技创新提供多层次、多维度、全社会协同的服务。

搞创新,秦创原拿出改革魄力—
陕西是科教大省,拥有百余所高校、千余家科研机构、上百万名专业技术人才,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长期制约着经济发展,“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困扰普遍存在。
在秦创原的众多创业者中,72岁的退休老教授赵玉清被大家称为“老黄忠”。他研究了20多年离子束非晶碳基超硬薄膜技术,该技术在精密加工行业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却长期因知识产权使用权限等政策限制,科技成果搁在抽屉里落灰。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到来,为他“松了绑”,“人虽老,热血难凉!”2021年,赵玉清“出山”创业,今年5月,他牵头成立的陕西埃恩束能碳基技术有限公司第一批商品装箱发货。梦,圆了。
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是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实现由“势”转“能”的重要举措。破解“不敢转”,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消除了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破解“不愿转”,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晋升通道,提升了高校教师和专职人员的获得感;破解“缺钱转”,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以“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方式降低了高校教师“真金白银”投入的资金压力,促成科研团队与企业和创投机构等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一子落,满盘活,秦创原让创新活力源泉涌流。2020年至2022年,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一番,科技型中小企业从8069家增至15952家。今年1至8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5896家、同比增长39.4%。今年上半年,陕西省发明专利授权量11998件、同比增长41.1%。
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既要“铺天盖地”,还要“顶天立地”。今年年初,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国第四个“双中心”城市。在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项目现场,塔吊高耸,卡车穿梭,该项目是西安“双中心”核心承载区。当下,西安高新区正在积极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创新体系,“硬科技”底色越擦越亮。
放眼陕西,处处都有秦创原。秦创原上,创新风正劲。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