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美国奇葩坦克②—YOH系列坦克
早在1951年初,当M48还在以T48的名称进行测试时,陆军军械委员会便开始了对巴顿坦克后续型号的研究工作,要求“小步快跑”和“大步迈进”同时搞。多家公司根据对未来战争的预想,拿出了不少现在看来都颇为前卫的设计。

而论脑洞程度,H.L Yoh公司的中坦方案绝对排得上号。这家1940年成立的公司名字来自其创始人,毕业于沃顿商学院的哈诺德·尤。在拿到军方的合同之后,设计师们为脑海中的“未来中坦”构思了不少全新的装备。

YOH系列坦克装备的几种全新坦克装备
1、转轮式自动装弹机

采用和左轮手枪类似的原理,上一发炮弹击发后部分火药气体推动转轮旋转,将下一发炮弹自动推入待发位,从而实现了高射速。同时,转轮的外壳也能提供一定防护。
2、应急行走装置

由安装在车尾的两个机械腿组成,在主动轮驱动下可以实现“行走”效果。平时收起,当履带因为触雷或中弹损坏时放下,把坦克往前或往后“蹬”,从而脱困。
3、内嵌式履带

在无需大改结构的前提下,增加了一条围绕主动轮和后三对负重轮的内层履带,在外层履带乃至前悬挂被击毁时,内层履带依然可以带动坦克缓慢移动。
4、新式炮盾

将耳轴前置于炮盾中,便于平衡炮身重量。新设计的炮盾中留有空腔,在减轻重量的同时还起到了间隙装甲的效果;在与炮塔的连接处也增设了一圈装甲,密闭效果更好。
5、抑爆装甲弹盘

为避免炮塔中的弹盘殉爆导致成员全灭,加上了一个形似锅炉的装甲外壳,一是降低中弹时被引爆的概率,二是在弹药爆燃时气体可以通过炮塔顶的泄压口迅速释放出去。
6、辅助装填索

由一根电控的钢索和夹子构成,帮助装填手将重量较大的整装弹药从车体提至炮塔中。夹子上的电钮可以控制钢索的收放,为防止弹药磕碰,全程需要用手托住。
YOH 坦克
1953年6月,Yoh公司向军械局提供了一份报告,提出了对未来中坦的构想。报告中一共涉及7个方案,均采用4人车组,布局各异,但在防护、火力、机动等方面基本持平:装备105mm T140型火炮,车体正面最厚处为127mm 60度倾斜,由一台675马力的AOSI-1195-5发动机驱动。 从M-I-Y到M-VII-Y,几乎都使用了内嵌式履带、新式炮盾和辅助装填索。名字中M代表中坦,罗马字母代表方案序号,Y代表则是Yoh公司的设计。接下来我们就对1号到7号方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M-I-Y

全重46吨,采用常规布局及铸造车体,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拥有良好的视野,但座椅两侧都是弹药架,其余三人在炮塔中。装填手还要负责操作炮塔左侧的机枪射击。



M-II-Y

全重45吨,为减少炮塔正面投影,减小了炮塔的高度和宽度,并将炮手下移至车体中,位于驾驶员右侧,仅通过辅助设备间接瞄准射击。这一布局的另一目的是让弹药架集中于炮塔下方,便于装填手取用,从而增加射速。



M-III-Y

全重45吨,在保持M-II-Y炮塔避弹外形的情况下,采用了较为保守的成员与模块布局,将炮手又挪回了炮塔中,和装填手一右一左分居火炮两侧。车长则位于炮塔尾部,透过机枪塔观察外部情况。



M-IV-Y

全重47吨,采用摇摆炮塔设计,结构和游戏中的07RH类似,下塔体四周有一圈装甲,上塔体在其中进行俯仰。上下塔体的重叠,再加上火炮防盾,导致坦克增重不少。和当时其他摇摆炮塔方案不同的是,M-IV-Y的火炮还可以单独俯仰。



M-V-Y

全重40吨,由耳轴支撑起一个小型的豆荚型摇摆炮塔,弹壳通过炮手下方的舱口抛出车外。除开车长塔内的1挺.50机枪外,全车还搭载4挺.30机枪,2挺与火炮同轴,另挺则位于车体两侧。炮塔正面投影极小,拥有卓越的避弹性能。



M-VI-Y

全重46吨,采用M-V-Y类似的摇摆炮塔。得益于更大的炮塔座圈,炮塔尺寸得以扩充,装填手也回到了炮塔中,与车长、炮手一起坐在炮塔后部,使用半自动的双路供弹系统从车体中提弹。



M-VII-Y

全重43吨,是一个相当激进的方案,试图通过发动机来平衡火炮重量,并缩短车体的长度。为此,设计师将发动机置于炮塔后部,通过特殊的传动装置将动力传导至主动轮。弹夹备弹11发,剩下49发则全部位于车体前部,驾驶员左侧。



内容翻译自:
FIREPOWER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Heavy Tank
A BRAMS A Historyof the American Main Battle Tank
PATTON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Main Battle T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