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说系列07 边界物理,有关化学的猜想
首先声明,本系列不科学,只是建立在一些基础理论下的推演结论,不必当真。如有巧合,请自行分辨。
第七章 边界物理,有关化学的猜想
边界,即原子系统和原子外空间以及原子与原子之间的作用关系。
很明显,在这里我们已经开始涉及另外一门科学,即化学的工作原理的分析。
虽然只是一次猜想和分析过程,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7.1,能量扩散压力
基本粒子内由于极性表达而注入到核内的能量即便没能引起核内核素结构的变化,也会将能量注入到核内电场之中, 最终通过核内能量循环路径最终送达核内显性极性节点。成为核外能级断层系统的高能部分的起点。
能量由极性系统的极性表达过程外流,并形成了该物质体系的理化特性。
而即便能量可以留出,但始终处于原子系统中,从核内产生的能量释放压力最终依然会保存在原子的能量存储系统中。
因而若核外系统内的能量也具有向系统外释放的趋势。
7.1.1,核外能量释放方式
1,电磁波/光子辐射
2,核内外磁系统
3,电场能量外放。
4,(猜想)能量降级绕过动态干涉溢散
其中磁系统和辐射系统是可以跨越断层结构进行直接能量释放的,是很重要的方式,特别是针对外部能量从核外系统注入,核内突发外部能量注入,核内结构异常导致的能量释放。等能量释放规模大但时间跨度短的事件中。
而电场能量外放和(猜想部分)在物质存续过程中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但规模和即时强度受限于电子传递效率。
7.2,边界
7.2.1,传统认知
在传统认知中认为,处于边界的电子是裸露在原子外环境的,其能够达到当前能级状态与核外电场有很大的关联。
7.2.2,边界构造
而在本理论体系下则认为,边界存在事实上的核外电场最外层能级断层结构,由最外层电子系统注入能量并与次外层断层系统和电子系统等联动,共同构建出原子边界系统。
整个边界系统浸润在原子外空间环境中,由最外层能级断层系统形成封阻。
电子电场可以跨越最外层断层结构与外部空间形成能量交互。
最外层断层和电子电场是动态干涉的主要作用位置。但电子电场的影响可以跨过最外层断层形成的能量阻碍,与原子外的其他极性能量进行交互,甚至构建链接形成能量锁,从而形成化学链接关系。
能量相对差:即电子与两个断层形成链接的时候,电子与所链接的断层的能量强度关系。
可以分为内差和外差,其中差异较大的一方会产生的链接优势更大。促使电子向优势更大的链接方向偏移,可能导致电子跨越能级与深一层能级断层链接从而增加跃迁概率
其中电子的偏移方向即:电子偏移倾向。
7.3,边界中和
是指原子外外能量环境升高情况下,边界上的最外层能级断层强度与核外能量环境强度相同,动态干涉效应作用界面向外延展。导致最外层能级断层存在性消失的过程。
7.3.1,外层电子暴露
当原子边界被中和的时候,最外层电子处于暴露状态。
电子受到外部空间能量流影响发生位移的概率骤增。
7.3.2,能量逆流
当原子外部空间能量状态开始提升的时候,电子电场就开始从空间外部接受能量并向相应断层系统输送能量,使得经由外层电子向更靠内的外部断层输入能量的过程。
7.4,能量趋势(猜想,未经证实和确认,仅通过分析进行关系构建)
根据最外层电子总数的差异,最终会产生不同的能量趋势。
7.4.1,近1趋势
即最外层电子系统内个数趋近1的原子系统中,原子总数较少,受其影响,最外层断层内的能量强度低。
7.4.1.1,状态分析
1,电子总数较少
此类原子的边界上,最外层电子总数通常较少。
可以推断,
2,导致事实最外层能级断层强度较低。容易被中和导致电子外露
另外在相对比较上,相邻的内层断层的强度会高于最外层强度。
3,这使得电子在双重链接中更偏向外迁。
4,且随着原子序数增加,核内电场强度增大,外输能量规模自然增大,但由于可以形成中转的断层数量增加,并不能完美确定外层断层被中和所需的外界电场强度是递增关系,但应该有类似趋势。(为了避免迎合已知的数据资料,本文仅通过理论适用的逻辑关系进行特征推导。)
5,而在化学活跃性上,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将能量传递到外层所需要的过程和可以形成能量潴留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换个说法就是,核电场对边界的控制会随序数增加而降低。
次外层断层平均强度相对降低
电子与边界外形成链接的机会,并且占据强度优势的机会增加。
使外层电子有更多的几率与边界外能量系统形成链接,并且受到更大的吸引导致电子丢失。
7.4.1.2,流失电子的链接
若近1类型的粒子与其他粒子因为电子脱离产生新的链接关系(即离子键)
键位关系构建的能量基本上来自接收电子的原子最外能级断层。(根据链接强度关系见第五章)
若共价键之类的链接关系
则接收电子的最外层能级断层会输出更多的能量使得在链接关系中更占优势。
7.4.1.3,离子
大多数情况下,此类原子会丢失自己的电子且概率随序数增加而增加。
丢失电子后,最外层能级断层失去功能几乎或者完全失效,能量环境又次外层断层系统接替。
较原粒子而言其能量强度为高能状态,脱离近1趋势或向近8趋势方向偏移。
从而在于其他边界系统的交互过程中产生新的竞争状态
7.5,竞争状态
边界世界的常态,是原子的能量传递系统在边界上与其他边界系统或外部空间构建能量链接,传递能量进而形成能量锁的可能性以及优势程度的分析
根据其能量断层特性和电子偏移倾向
7.6,8电子状态
包括随原子序数增加而产生的,因为强化外层能级断层强度导致断层强度过大,受电子运动环境变化,动态干涉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断层封闭状态。
7.6.1,断层特征
此类粒子的断层强度达到引发强大的动态干涉,且断层内能量相对差占绝对优势或
形成的内外相对差平衡(低原子序数)状态时,由于电子内迁影响或能量内外传递被截 断,使得断层失去对外扩散趋势形成封闭状态。
总体而言需要以下主要因素
1,必须处于边界系统;(否则外部电子系统的链接会直接打破封闭)
2,强度足够大,足以引发足够强度的动态干涉封闭该断层
3,从内部对断层的能量注入极小或中止,断层失去扩散趋势。使得干涉足以维持
4,电子受到断层影响向内向中心偏移。
7.6.2,影响
1,难以获得电子
在此状态的影响下,由于断层处于封闭状态,外部电子无法与边界形成链接,从而被边界系统捕获,成为边界系统的电子
2,难以失去电子
由于电子系统受到压制处于内迁状态,电子电场难以触及边界外环境,即便链接能够构建,其强度也不可能与最外层能级断层强度竞争。不足以将电子从边界系统中剥离出来。
3,配位键难以形成
由于断层封闭,在与边界外构建链接的时候,几乎不会为键位构建支出能量,同时由于电子电场不容易被链接也很难与其他边界系统形成链接。
3.5,随原子序数增加,封闭效果下降
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封闭系统原理核心,最外层断层封闭所积累的能量下降,封闭程度下降,最外层断层强度大的边界系统从封闭系统中获取电子的可能性会增大,形成链接的可能性增加
4,能量释放方式转变
由于外层断层处于封闭状态,从边界向原子外部释放能量的功能被阻止。8电子系列的原子的更容易从电磁波中获取和释放能量。
(在能量循环理论体系中认为,能量必须得到释放,否则就可能导致核心系统的失稳甚至因此而陷入衰变序列。而结果上我们依然能够发现和制备该类型的物质,那么在分析该物质特性的时候,可以之间考虑在可用机制系统中,出现了替代作用。即其中一种释放机制替代了最大效率的释放机制。
此分析方式在行星能量循环系统的分析中更加重要)
7.7,能量输入影响
当外部空间有能量输入的情况下,边界乃至整个粒子都会受到影响
7.7.1,能量形式
外部输入的能量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
1,带有本极性体系极性特性的能量,
是极性节点能量涡旋发散到空间中的能量,即便作为单质存在,依然会保留其涡旋特性,存在其特有的构成特性(参考其自旋特性,角动量等特性)
此类能量可以根据自身特性直接参与本物质体系下的各种极性表达过程。
(猜想)偶然情况下,物质有可能接触到非本极性体系极性特征能量。
其存在不属于本极性体系,其特征参数不会与本极性体系的极性体系发生极性作用,等同于不具备极性特征的能量
2,不带有本极性体系极性特性的能量
是包含空间中弥散的无极性特征能量和非本极性体系能量。
不直接参与物质体系内的极性表达。
7.7.1.2,作用方向
7.7.1.2.1,非极性能量
在作用过程中,非极性能量参与物质的:
1,惯性阻碍作用
2,惯性推动作用和重力作用
3,动态干涉作用
4,质量表达过程
5,真实质量遮蔽过程
6,注入到粒子极性系统中,为极性表达提供能量来源
7,参与时空结构的构建
8,(猜想)参与空间特别是时空囊泡与其他时空囊泡的时空链接与时空锁定关系。(时空囊泡和宇宙时空网络猜想)
9,(猜想)对同空间环境下的不同物质体系的物质,能量之间的能量交换或物质相互作用造成阻碍。(由动态干涉作用)
7.7.1.2.2,极性能量
1,以电能,磁能,热能等形式参与极性表达
2,参与宏观的极性相关的理化作用
3,以各种特征辐射和特征粒子(如带电粒子)的形式在空间中参与各种极性相关的理化作用
4,在动态干涉的影响下,形成大规模的能量循环系统(行星磁场,行星微电场等)
7.7.2,对边界的干扰
对边界的来自极性能量的影响:
1,能量链接构建,
即通过电子和能级断层之间的链接构建来产生原子与分子上的影响。
2,外断层中和,
即,通过外部空间的能量流动趋势的构建,在边界外形成高能量环境从而导致外电子的移动或跳跃
3,能量内流
不通过外断层的中和,通过外部电子系统向核外电场注入能量
4,磁场或电磁波跨断层链接
不通过边界系统,直接使用磁场或电磁波跨过对电场的动态干涉作用,直接将极性能量注入到核外电场系统。
对边界的来自非极性能量的影响:
1,受粒子运动产生的撞击作用,
物质的运动会在空间中产生干涉作用,影响导致空间会对物质产生推动作用,形成惯性的同时也会有能量在运动方向上堆叠。
最终在撞击的同时将撞击作用传递给被撞击的物质,形成能量传递。
2,间接极性表达作用
撞击作用可能导致一些不可能发生能量链接的电子或断层发生链接,造成对极性表达上的影响。
2,间接性能量传递和热作用
由运动导致的原本不应该形成能量链接的形成,使得能量在连接上短暂或永久性传递,进而引起的不应该发生的物理或化学作用的激活。
7.8,复合断层趋势
即由多个边界系统相互作用时对系统核心粒子的边界环境造成的影响
或对系统边缘粒子造成影响
是分子,高分子,催化剂等事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原因。
以催化剂为例,催化剂本身不会和反应物发生作用,但催化剂会在作用过程中与作用的一方或多方形成临时链接,改变作用的一方或多方的能量流通关系,造成所需链接的形成。影响整个化学作用过程。
7.9,生物内环境
生物内环境包含:能量环境,伴生生物以及自体作用物质,生物酶与催化物质,遗传物质,神经信息回馈等
对于生物而言,由遗传物质引导形成物质的处理系统,指导内环境完成物质的制造和修复。
而各种物质会对实际的细胞分裂和产物制造提供物质基础,另外还需要必要的能量环境如局部体温控制。
这就使得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