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十大著名的岛屿长鼻目(下):亚洲与北美地区篇
书接上回
婆罗洲侏儒象(Elephas maximus borneensis)

体型:平均肩高2.1米左右 体重两吨左右 最大肩高不超过2.5米
分类:长鼻目 真象科 真象亚科 亚洲象属
生存岛屿:加里曼丹岛

生存年代:?~至今(出现年代有争议)
直系祖先:高冠亚洲象(Elephas hysudricus)
简要介绍:
婆罗洲象又叫婆罗洲侏儒象,生活于现今东南亚加里曼丹岛上的东北部地区,是目前体型最小的亚洲象亚种。其外貌相对于常见的亚洲象而言更像婴儿,身形要更为丰满,耳朵更大,尾巴更长几乎垂到地面。此外该物种的性情也要比其他亚洲象亚种更加温和,而在象群的习性上也与其它亚洲象有很大差异。
由于近几十年来人类的种植规模范围不断扩大,人类与婆罗洲象们的冲突越来越多,这使得婆罗洲象觅食的范围不断地缩小而无法长期满足大量象群的生活需求,从而导致它们的栖息地越来越碎片化。目前估计野生的种群数量只剩一千多头了,属于极度濒危物种,未来的保护形势不容小觑!

该物种分类的争议
以往一度认为婆罗洲象是古代由人类引入加里曼丹岛的物种,但后来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婆罗洲象其实是三十万年前加里曼丹岛与亚洲大陆分离后所诞生的新物种,另外还有观点则认为婆罗象是印尼爪哇岛上已灭绝了的史前亚洲象的后裔。
因此目前关于婆罗洲象的物种分类在学术界存在较大的争议,一些观点被认为其应该独立成种。不过目前还是暂定为现生亚洲象的一个亚种,因为最新研究仍肯定了婆罗象作为一个有效亚种的分类学地位,指出这一亚种形成于距今2.65万~1.9万年的末次冰期。

加里曼丹岛的生态环境
婆罗洲象所在的加里曼丹岛是世界第三大岛,地处东南亚是典型的热带森林环境。该岛目前相对地广人稀,动物资源丰富,其中不乏一些极为稀有的动物。
例如当地在现存最小的犀牛——苏门答腊犀牛,是目前唯一的一种长毛的犀牛。其在大陆上的亚种目前已经全部灭绝,就剩几十头在岛屿上的小体型亚种了😭,未来的生存前景不容乐观。

而婆罗洲云豹则是目前加里曼丹岛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因当地缺乏其他大型猎食者的竞争,以至于婆罗洲云豹的体型大小与小型的美洲狮相当。

小猛犸(Mammuthus exilis)

体型:肩高1.7~2米 体重760~1350公斤
分类:长鼻目 真象科 真象亚科 猛犸象属
生存岛屿:海峡群岛(美国加州外海)

生存年代:晚更新世(约6万~1.2万年前)
直系祖先:哥伦比亚猛犸(Mammuthus columbi)

简要介绍:
小猛犸是由体型巨大的哥伦比亚猛犸趁着更新世冰期海平面下降,从大陆游泳至当时美国加州的沿海群岛上。由于当地资源有限加之没有其他大型动物的竞争压力,最终在岛屿上演化出的侏儒物种。虽然叫“小猛犸”,但并不是指某种猛犸象的幼崽,而且其体型最大也有1吨多。
这个体型在侏儒化长鼻目中,如果矮子里面拔高个儿也能算是偏上的水平了。其特点在于头部比例偏大,躯干与四肢明显缩短,而且它的象牙相对于身体不成比例的大。这是小猛犸侏儒化不协调的体现,牙齿和身体没有同步缩水,于是长出了“大龅牙”。

海峡群岛的生态环境
海峡群岛属于温带地中海气候,气候温和,岛上的植被向来非常的繁茂。但起初岛上却一直缺乏大型的植食动物,常驻居民主要是各种海兽、海鸟之类的,如此环境对于后来生活在岛上的小猛犸来说简直就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而当时群岛上最大的陆地掠食者居然是岛屿灰狐(Urocyon littoralis),这是目前美国最小的狐狸,被认为是晚更新世渡海到的群岛上,以捕获岛上的老鼠、鸟类为食,对小猛犸来说可谓是直接无视般的存在。

只可惜虽然历史上小猛犸长期处在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中,可仍没能逃过更新世末的大灭绝事件,最终同大陆上的大个头亲戚一道灭绝了。而同时期岛上的小不点岛屿灰狐,则一直存活至今。

弗兰格尔猛犸(mammoth populations “Wrangel Island”)

体型:肩高约2.1米 体重2吨左右
分类:长鼻目 真象科 真象亚科 猛犸象属
生存岛屿:弗兰格尔岛(俄罗斯)

生存年代:晚更新世末~全新世(约1.5万年~3700年前)
直系祖先:西伯利亚地区的真猛犸(Mammuthus primigenius)

简要介绍:
“侏儒猛犸”是历史上分布于北冰洋沿岸诸多岛屿上真猛犸种群的俗称,是目前唯一的一类生活在极地岛屿上的长鼻目,它们因更新世末海平面上升而被困在了这些岛屿上以至体型逐渐变小。由于与大陆上真猛犸分离的时间较短只有几千年,因此它们现在只能算作大陆上真猛犸的一个小型地理居种群,连亚种都算不上,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俄罗斯弗兰格尔岛上的弗兰格尔猛犸象。
该种群的祖先是原西伯利亚地区体型较小的真猛犸,起初它们的体型与大陆上的种群无异,后来由于海平面上升被困孤岛仅仅几千年下来体型就缩水到只有1吨多。不过根据化石所表现的形态特征来看,其最终的身体结构比例仍然非常接近大陆上的真猛犸,只是相对于体型而言弗兰格尔猛犸拥有更大比例的象牙与头部。

真猛犸的最后时光
真猛犸无疑是最具知名度的古生物之一,也是第四纪最具特征的大型动物。全身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皮毛和一层浓密底毛的它们极度适应北方的严寒气候,极盛时期分布范围从英国一直延伸到阿拉斯加,估计一度有上千万头真猛犸漫步在地球上。但到了更新世末由于各种因素的叠加,导致以真猛犸为代表的冰期动物群逐渐消失了。
而真猛犸的数量和分布急剧下降则发生在大约1.6万年前的最后一次冰川消融期间,并最终在一万年前左右彻底在大陆上灭绝了!幸存下来的真猛犸种群只得退居到北冰洋上的一些沿岸小岛上,这里成了它们最后的“避难所”。直到4千年前最后一批真猛犸仍顽强的生活在弗兰格尔岛上,这时候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开端,古埃及金字塔也已经开始了建造。

弗兰格尔岛的生态环境
虽然历史上大陆上的真猛犸在1万年前后就全部灭绝了,但一些岛屿上的真猛犸则挺到了全新世。例如北美阿拉斯加圣保罗岛上的一小群真猛犸存活到了5750年前,而生活在北冰洋弗兰格尔岛上的弗兰格尔猛犸象则是地球上的最后一批猛犸,灭绝于3700年前。
很多人会以为地处北冰洋上偏僻的弗兰格尔岛的环境会非常荒凉,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其实不然,该岛上的生物多样性反而极好,现今共有超过400种植物,是其他北极圈内地区植物种类总合的两倍,更重要的是岛上湿地众多,拥有充足的淡水。

而当时在岛上与弗兰格尔猛犸共存的动物还有麝牛、驯鹿、北极熊、海象、北极狐狸,以及众多的海鸟等“邻居”,可以说弗兰格尔猛犸当时的小日子过得并不孤单,反而还蛮惬意,但最终单单却只有岛上的弗兰格尔猛犸在全新世灭绝了!

灭绝的原因
至于为啥最终弗兰格尔猛犸会灭绝,目前原因还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与人类无关。因为人类登陆该岛的时候弗兰格尔猛犸已经灭绝许久了,目前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认为可能是由于短期事件而导致的灭绝。
例如极端天气,如雨雪交加,即结冰事件可能会在地面上覆盖一层厚厚的冰,这使得当时岛上体型庞大的弗兰格尔猛犸短期内无法找到足够的食物而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加之小种群带来的基因缺陷等问题,最终导致它们在现代人类登陆弗兰格尔岛之前就灭绝了!

曙光剑齿象(Stegodon aurorae)

体型:肩高2米 体重两吨多
分类:长鼻目 剑齿象科 剑齿象亚科 剑齿象属
生存岛屿:日本本州岛

生存年代:早更新世(约200万~100万年前)
直系祖先:三重剑齿象(Stegodon miensis)

简要介绍:
历史上日本这个狭窄岛国曾与大陆因冰期而频繁相连,期间有不少体型庞大的动物频繁的游荡于两地,但每当海平面上升陆桥断开后,它们却又不可避免的随着岛屿生活而逐渐缩小了体型。例如在大约400多万年前后,日本就曾存在过一种体型堪比同时期师氏剑齿象的巨象。
该物种名曰“三重剑齿象”,因最早发现于日本三重县员辩市藤原町而得名,算是新生代日本最大的陆生动物。目前看来三重剑齿象是在冰期通过陆桥从大陆迁徙到的日本地区,但后来因海平面上升而被困在了岛上,后经过数十上百万年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低矮的曙光剑齿象。

奇特的身形
曙光剑齿象是外形的非常奇特的象,其身体比例很长,且非常圆润。可能是因为日本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崎岖难行,为了更平稳安全的穿越地面的环境而需要降低身体重心,导致其四肢极度缩短,以至于成了河马一样的土肥圆😌。
同时曙光剑齿象也是东亚地区最后的岛屿化剑齿象类,其在100万年前灭绝之后,整个亚洲就只剩东南亚的一些岛屿上还存在岛屿化的剑齿象类了。至于灭绝的原因,目前来看可能是后来日本地区与大陆间的陆桥又再次相连了,最终被后续登陆的真象类所取代了。

历史上日本与东亚大陆生态系统的渊源
日本这个狭窄的岛国虽然目前看似处于孤岛状态,但历史上由于不断的海陆气象变迁,连接东亚大陆的陆桥时常出现,因此史前日本的生物群长期与东亚大陆上的生物群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以更新世时期的日本来说,当时在日本生活的动物与同时期中国大陆上的动物类型整体是差不多的,各种猪马牛羊大象啥的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例如当时日本地区的顶级掠食者就是从大陆迁徙过去的老虎🐯。

但如果大陆与日本的陆桥一旦断连,那么日本地区的动物体型就会由于食物匮乏而缩小,就比如这个中~晚更新时期日本与中国同时期的诺氏古菱齿象体型就相差很大。

弗洛勒斯剑齿象(Stegodon florensis)

体型:肩高2米 体重2吨多(早期亚种体型)
肩高1.5 米 体重约800千克左右(晚期亚种体型)
分类:长鼻目 剑齿象科 剑齿象亚科 剑齿象属
生存岛屿:弗洛勒斯岛(印度尼西亚)

生存年代: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可能存活到了全新世初)
直系祖先:暂且未知
简要介绍:
剑齿象科是目前除真象科外另一存在多种岛屿化物种的象类,除了上述的日本曙光剑齿象外,该科在更新世期间还曾在东南亚的诸多岛屿上演化出了多种侏儒化物种。它们都是在冰期海平面下降时从亚洲大陆迁徙过去的大陆剑齿象的后代,其中最出名的侏儒化成员莫过于著名的弗洛勒斯岛上的弗洛勒斯剑齿象了。它是最后一种剑齿象,可能存活到了全新世初。
目前该物种可按体形与生存年代划分为两个亚种,即最初还未完全岛屿化的弗洛勒斯剑齿象模式亚种与后期彻底岛屿化的弗洛勒斯剑齿象岛屿亚种。其中早期的弗洛勒斯剑齿象模式亚种体形还不是太小,肩高可达2米左右,体重近两吨。而后期彻底岛屿化的弗洛勒斯剑齿象岛屿亚种肩高则缩水至1.5米,体重更是不足1吨。

当时岛上的其他居民
与历史上众多的岛屿化生态系统一样,当时的弗洛勒斯岛上也是典型的大物变小物,小物变大物的情形。例如当时岛上的主要“居民”有:
高度达1.8米的粗壮秃鹳(Leptoptilos robustus)、体大如猫的弗洛勒斯巨鼠(Flores Giant Rat)、现存最大蜥蜴科莫多巨蜥(Varanus komodoensis),以及侏儒化的弗洛勒斯剑齿象与矮小的弗洛勒斯人等。

岛上的著名邻居——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
之所以弗洛勒斯岛现在会如此出名,是因为在晚更新时期弗洛勒斯岛上存在一种体型矮小且充满了神秘色彩的的弗洛勒斯人,俗称“霍比特人”。其祖先可能是非洲的直立人或者更原始的能人,迁徙到岛上后也随之岛屿化了。
成年雄性身高只有1米上下,体重25千克左右,雌雄则更小。脑容量更是只有现代智人的三分之一,只与现今的黑猩猩相当。不过虽然脑容量很低,但根据相关考古证据显示它们还是会使用火以及打造简易石器的。

由于自身矮小的体型与捉急的智商,佛罗勒斯人在晚更新世佛罗勒斯岛上的生存境遇肯定要比同时期大陆上晚期智人的境遇更为恶劣,即便是成年雄性个体也很容易被岛上其他猎食者袭击。


危机重重
相对于其他岛上生活惬意的亲戚们,弗洛勒斯岛上的弗洛勒斯剑齿象的日子可就不太好过喽。由于当时岛上有不少掠食者,而弗洛勒斯剑齿象又是当时岛上唯一的大型食草动物,且自身的体型又无法有效抵御它们的猎杀,以至于一时间弗洛勒斯剑齿象成了当时主要的被捕食对象。

为此弗洛勒斯剑齿象不得不缩短孕期与生长周期,要不然早就被猎杀的绝种了。不想彼时在大陆上早已经是无敌寂寞的大象,到了这些东南亚的岛屿上却反倒是落得成了常规猎物的地步😰。

岛屿化剑齿象类的兴衰
历史上岛屿化剑齿象类的繁盛期主要是在早~中更新世这段时间,这个时期日本有上面提到的曙光剑齿象,印尼的爪哇岛有三角头剑齿象,苏拉威西岛有索姆佩剑齿象,而弗洛勒斯岛则有弗洛勒斯剑齿象的前辈桑氏剑齿象(Stegodon sondaari)等。其中桑氏剑齿象的肩高只有1米出头,体重三四百千克,娇小程度可与法氏古菱齿象有得一拼😂。

不过在进入中更新世后上述的岛屿化剑齿象就相继消失了,到了晚更新就只剩下弗洛勒斯岛上的弗洛勒斯剑齿象了,究其原因我看主要还是真象类的竞争。以东南亚地区为例,在中更新世的后期,史前的亚洲象就趁着冰期登陆到了东南亚的诸多岛屿上。
而面对体型更大、食性更广的竞争对手,在资源有限的岛屿上这些先行侏儒化的剑齿象类显然没有招架的余地。因此到了晚更新世,就只剩下亚洲象类还未涉足的弗洛勒斯岛上的弗洛勒斯剑齿象幸存了。

最终难逃噩运
在大约五万年前,非洲的一群智人通过冰期的陆桥又一次登上了弗洛勒斯岛,最终导致该岛上的大部分物种灭绝,其中就包括弗洛勒斯剑齿象与弗洛勒斯人😭。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可能历史上晚期智人还未登陆该岛,弗洛勒斯人就已经先行灭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