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一说 | “治大国若烹小鲜”究竟何意
◎石毓智
习主席曾经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用以说明新一代领导人的治国理念。老子这句话是个比喻,比喻的优点是形象生动,缺点则是表达模糊,可以有多种理解。那么,如何来理解老子这句话?
古往今来,不论文人学士还是帝王将相几乎都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烹鱼不能频繁地搅腾,否则就会碎掉烂掉,不便食用。由此推及,治理国家不能烦扰民众,否则无以成功业。历史上关于这句话的注解很多,就让我们看看两位大学者和两个皇帝的解释吧。
(1) 《诗经》毛传:“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
(2)三国魏经学大师王弼:“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挠也,躁而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得众心矣。”
(3)唐玄宗:“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此喻说也。小鲜,小鱼也,言烹小鲜不可挠,挠则鱼溃,喻理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乱,皆须用道,所以成功尔。”
(4)宋徽宗:“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溃,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惑。”
先哲的理解大同小异,不外乎上面这些说法。在一般人看来,是呀,这不是很有道理嘛!人们都会根据自己的直接或者间接经验,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明摆着的真理。没有烹调过鱼,起码吃过鱼,谁喜欢吃碎烂的鱼肉?国家也是如此,当政者天天折腾百姓,人人不得安居乐业,社会怎么会发展?这道理既正确又深刻,然而问题是:这是不是老子的原意?老子的话中有没有更深刻的意义?
其实,从古到今都错会了老子的本意,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其中的“大”“小”这两个关键词。老子这里谈的是“治理大国”之道,用的是“烹制小鱼”的比喻。试想一下,难道“烹调大鱼”就可以随便翻腾了吗?“治理小国”就可时常扰民吗?一样不可以!老子肯定不赞成“频扰民”,然而他这里关心的不是这个问题。
凡做过鱼的人都知道,大鱼比小鱼更怕折腾。比如你煎一条3斤重的黄河大鲤鱼,跟做一条只有小拇指大小的湘江楞子鱼比一下,楞子鱼体小肉紧,翻搅几次没多大关系,仍然完好无缺,然而大鲤鱼搅腾两次就可能烂掉了,碎成一锅鱼粥。如果老子就是想说明“治理大国不能折腾”这一道理,那么他的话应该是“治大国若烹大鲜”,因为这样更加贴切。显然,老子是另有所喻。
人们对老子这句话的理解偏颇来自忽略了这两个关键词“大”和“小”,正确的答案也在有关的数量上。在日常生活中,你想吃黄河大鲤鱼,到菜市场买一条大的就够全家吃了,人少的家庭,斤把子就行;人口多的家庭,就买一条三五斤重的。然而想吃湘江楞子鱼,没有人只买一条的,因为最大的只有食指那么大,普通的就是小拇指大小,一条只够一个人填牙缝。所以,通常人们一买就是好几斤,一斤就是几十条。
像湘江楞子鱼才能叫“小鲜”,烹制的时候,谁也不会一条一条去做,都是很多条一起做。烹大鱼一般是一条一条做,小鱼则是众多条一起做。这才是“烹小鲜”和“烹大鲜”的最显著区别,也是老子比喻的精髓所在。
烹大鱼,你只用眼盯着一条大鱼就行了,相对比较简单。然而烹小鱼,你就必须照顾到众多的小鱼,让每条鱼受热均匀,不至于贴近锅底的烧糊了,而上面的还是生的;作料汤汁要覆盖所有的小鱼,不至于有些鱼死咸,而有的还没一点儿咸味。
可以说“治小国如烹大鲜”,国家就一个城市那么大,照顾好了皇城根下的子民,全国大多数人也就满意了。然而治理大国就像烹制小鱼一样,幅员辽阔,庶民众多,要照顾到每一个子民,这样难度就大很多,当政者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做出更大的努力,让那些偏远地区的子民得到跟皇城根下的一样的待遇。
老子的寓意就在于管理人口大小不同国家的差别。所以他紧接着就说“以道莅天下”,“德交归焉”。“天下”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涵盖国家的所有地区,提倡执政者应该“泽被所有的生民”。老子的思想蕴含着平等,反对在一个国家内部搞地域特权甚至地方歧视。
传统的解读可以概括为:做小鱼不能搅腾,治大国不能折腾。如果这种理解是正确的,就可以逻辑地推出:做大鱼可以随便搅腾,治小国就能随便折腾。其实,不论是做大鱼还是做小鱼,都不能搅腾;不论是治大国还是治小国,都不能折腾。显然,传统的解读有悖逻辑,也曲解了老子的本意。
老子这里谈论的是治“大国”之道,不是泛谈治国方法。因为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当政者要全国一盘棋,关怀到所有地区的每个子民。这就如同烹调小鱼,锅里鱼多,每条都要受热均匀,汤汁作料搅拌均匀,不能有的熟有的生,有的咸有的淡。
古人已离我们太远,一句古文究竟何意,具有争论的空间。然而,这并不总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还是存在相对客观的标准来判断孰是孰非。那就是看说这句话的上下文,特别是同一部典籍中的其他相关论述,这是理解古人的最好证据。先看包含这句话的段落: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道德经》第六十章
如果传统的解读是对的,那么老子就会紧接着第一句话之后进一步阐发“频扰民”的弊端,以及当政者怎样才能做到“不扰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可是后续语句并没有这些内容,显然传统的理解是有问题的。
然而按照我们的解读,前后文意衔接得就非常自然。老子先指出大国的每个地区的每个子民应得到同样的政治关怀,接着就谈如何实现这一点,那就是“以道莅天下”。这里的“道”就是“治理国家的原则规律”,“莅”为“临视”“统治”的意思。“鬼”“神”和“圣人”是无处不在的力量,调节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的“人”指“庶民”,就是一般的大众。当这些超人的力量都不“伤人”,每个人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关系就会变得和谐,即“德交归焉”。“交归”就是“交馈”,古汉语中“归”和“馈”通用,就是以“德”相待。“德”就像烹小鱼的汤汁,汤汁让每条小鱼都有味,小鱼又让鱼汤更鲜美。
老子的上述思想系统地反映在他的《道德经》其他章节中。按照现在我们这个解读,不仅同一段落的前后文意连贯,而且与《道德经》的其他思想观点也和谐一致。“烹小鲜”论的精髓就是天下百姓得到同样的照顾,做到天下“无弃人”:“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圣人善救人”也就是说圣人善于管理天下,那么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天下“无弃人”,世间“无弃物”,如同“烹小鲜”时,每条小鱼都得到同样精心的烹制。
老子是反对区别对待老百姓的,不在百姓之中区别出贵贱贤愚,明确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道德经》第三章)。也就如同在烹制小鲜时,每条小鱼小虾都一视同仁地得到“照顾”。当然,老子的愚民思想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大国中的每一个民众?就是行“善德”。老子经常用水来比喻善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烹调美味佳肴时,“汤汁”就是照顾到每一条小鱼的“善德”,所以以此来比喻执政。
很多人认为老子的“烹小鲜论”是在提倡“无为而治”,这是不清楚老子思想体系的缘故。“无为而治”实际上是庄子的强烈主张,老子对“无为”是持谨慎怀疑的态度,甚至质疑当政者能否做到“无为”:“爱民治国,能无为乎?”(《道德经》第十章)是呀,一个国君要爱护自己的民众,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怎能够“无为”?古往今来,没有哪个国君真正可以“无为而治”,都必须“有为”,区别就在于“如何为”。习主席多次提到的“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就是明确了“如何为”的问题。
总之,老子是用美味佳肴的制作原理,来比喻把一个大国治理成美好和谐社会的道理。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9年第4期《有此一说》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