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大团的印象——半桶水的体积感研究】动态字数超了
-在雕塑中,体积指物体完整地占有三度空间的实体性,其本质是由不同朝向的块面有机包围构成的。
-真实的物体首先拥有体积,在光源的照射下,自然形成准确的色彩,光影,材质等跌落信息(体积的一部分线索)。
-而在平面绘画中,人只能通过自己了解的知识,从有限的方向,拼凑出体积的一部分线索,进而使观者结合生理经验自主的推理出完整的形体, 即:
-在平面绘画中是画不出立体的体积的,只能画出带有体积的感觉,即常说的“体积感”。
-有复数的方向可以表现体积感,这也导致了临摹照片的第一反应永远是看黑画黑,看白画白,不会主观概括,只会全因素的抄调子,最后画完对照片上的物体也仍然只有模糊的大团印象。
-有两种方法可以处理临摹的画面:
-从模糊的大团印象上入手,再梳理局部,最后手动地重构体积感:如是,一定会丧失对整体的把握(你关注的是局部的合理性,最后把局部粘回整体)
-对脱离透视的本质的体积有把握,从有限的方向上入手,再丰富方向,最后自然地呈现体积感:如是,一定无法超出自己的理解的范畴(相机像素提升了,画家们可以长时间的静态的观察细节,克劳迪奥等才把写实端推进到超写实)
OK结论还是很简单的,这我们目的就是画真实可信的二刺螈小人儿,那就还是尽量朝着第二种方法靠,然后就总结几个方向,找个二刺螈一点儿的真人死拆一下,我的天哪我尽量用人话但我自己都不懂你叫我怎么用人话概括啊:
【1 】光影(块面) -> 关注包围 -> 套索乱切3个图:
射在一个平/弧面上有衰减,上面挡了个啥有遮蔽,两个面怎么连(包围)起来的不会画,OK完蛋;
【2 】 结构 -> 关注关系 -> 画3个AO得了杀了我吧:
赖利看人当一堆线条组,然后每个人根据特征再微调一下,解剖学就是天然的关系,但是越复杂就越容易相对位置,比例之类的出问题,再不懂去看mesh点的色色小动画怎么动弹的,完全不把人当人,当成一堆大小均匀的三角形;
【3 】 线条 -> 关注方向性 -> 上面那3个AO的模子:
OK终于出现了一个我稍微有点儿研究的东西,结论是用线映射三维物体的轮廓那就一定是不准确的,你不可能每个褶儿都一一校准一模一样,那所有的线就都是原物体概括,都是不准的,你画的不“看起来”相对精准(严谨,生动)那就完蛋;我对穆夏那是一点儿兴趣没有,草稿别那么丑就行,那我能做得到的所有的东西说白了就是把一个面拆成两条线然后额外在shape的边缘卡几个点儿,然后非常随机的把一些两条线框出来的地方填上看看运气,结束。